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国的开放升级、战略崛起和国际事务的深度参与,需要有一批国际城市成为连接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枢纽节点,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推进青岛城市国际化进程,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争取在中国的世界城市网络中成为重要节点,不仅关系青岛这一沿海开放城市能否在新常态下保持竞争优势,也关系青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能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岛篇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国际城市建设是以主动、主导为核心特征的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下青岛担当和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基于青岛开放基础再塑开放的新优势,有利于来自现实自身优势将青岛打造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新前沿城市,是实践进程中发挥开放这一青岛最大优势和潜力的核心机遇,是外部顺应全球经贸发展趋势和内部打造青岛开放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抓手。
一、国际城市内涵、特征与发展态势
(一)国际城市产生背景及相关理论研究
1.国际城市产生背景
国际城市具有特定的含义,它属于城市职能和城市层级的研究范畴,代表着城市国际化的较高水平,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较高层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和资本开始全球化转移,资源要素呈现全球化流动的趋势,对生产制造的全球化分散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对资源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组织和控制需要依托大城市强大的服务功能、发达的商务环境和技术、人才、资本、信息优势,大城市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信息产业的集聚地,使这些大城市在空间上演化为高级形态的国际化大都市。资源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促进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居于其中的国际化大都市由于其对资源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组织控制作用而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中心。例如,伦敦连续18年被评为欧洲最佳商业城市,是世界主要的资本输出地之一,100多个欧洲500强企业在伦敦设有总部,全球大约30%的货币业务在伦敦交易;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其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全球。
2.相关研究的代表人物和权威组织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积极关注并深入研究国际城市形成、发展以及控制影响全球化进程的现象,并试图从劳动分工、区位、增长极、空间经济学等理论中发现或解释国际城市的内涵、特征和内在机理,由此形成了国际城市的系统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彼得·霍尔(Peter Hall)、弗里德曼(Friedman)、R·科恩、萨森(Stassen)、卡斯特尔斯(M.Castles)、泰勒(Peter Taylor)和毕沃斯托克(Beaver stock)。比较权威的研究机构包括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UCP(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MG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A.T.Kearney(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MMF(日本森纪念财团)和EIU(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等。
(二)国际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意义的国际城市,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世界性或区域性控制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是国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以及文化集聚或输出的中心,是全球化在空间上的一个节点,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
国际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聚集其中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总部。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经济管理中心是国际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国际城市特征大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一个节点
国际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由于城市在全球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城市控制、影响全球经济的特定指标具有不同层级的表现,这些结点根据等级高低、能量大小、联系紧密程度等要素集结成为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国际城市网络体系。
2.两个功能
国际城市的两个核心功能是指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国际城市是指对全球城市网络国际影响力大、在国际城市体系中控制力明显和自身综合竞争力在全球排位靠前的城市,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从本质上讲,国际城市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对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具有一定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再分配的把控权、主动权。
3.三个体现
体现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一般是全球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国际化程度高,服务经济达到70%以上,具有较大人口规模,拥有等级合理、联系紧密、腹地广阔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带,只能在完全实现现代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产生。
体现二: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广告、会计、法律服务等各种商务服务高度集中,国际商业活动高度活跃,CBD功能突出,是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全球性流动的集聚与输出中心,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工作和生活环境高度开放,能够吸引有专长的国际移民和技术人才。
体现三:城市基础设施高度现代化。拥有国际化海港、铁路、航空以及高速公路网,交通高度便捷,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较高,是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
(三)国际城市发展趋势
1.经济发展由资本枢纽向国际资本、创新双枢纽升级
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经济发展时期。[1]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将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成为智能制造的基本要素,促进生产过程无缝衔接、企业间协同制造的重要基础;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时互动,不同环节的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2]。伴随着经济发展动力越来越依赖资本、创新双驱动,国际城市更加注重资本配置力和创新驱动能力的双提升。例如,纽约、东京、伦敦等知名国际城市已经兼具了全球金融商务服务和国际创新配置双重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上海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个中心”;深圳未来五年奋斗目标由“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升级为“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2.社会发展由单一流入向多元包容、双向流动升级
一个成熟的国际城市,强调多元经济、多元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企业的共存、共生、共享、共荣,体现多元均衡、公正公平、富有活力、安全稳定的包容性理念。机会平等、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口流动渠道畅通,人才进出机制健全,是多元包容的国际人才中心。既能在物质层面满足市民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成为国际的教育、医疗中心,也能在精神层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发现创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能够成功吸引并完全接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结构的群体长期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经常承接国际知名的会议会展,是信息思想的国际交流中心。尽管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部分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生产生活智能化、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主流趋势没有改变。例如,《大伦敦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增强社会包容性,处理好掠夺和歧视问题;《东京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造一个有能力的个人可以追求他们雄心的社会;深圳塑造的“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出强大的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烙印。
3.文化发展由搭台配角向特色鲜明、开放共鸣升级
文化不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能角色,已经成为带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彰显城市鲜明特色的品牌优势,成为体现城市发展本质的主要识别和特有符号,成为凝聚共识、引发共鸣的重要载体。比如,《东京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通过文化产业提升东京的形象,塑造东京文化的世界魅力。作为享誉全球的动漫之城,东京的动漫、影音和节庆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城市现代转型发展、活跃城市文化氛围、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维也纳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音乐不仅成就了维也纳的文化品牌,更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影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风貌。
4.城市治理由服务于发展向服务于市民幸福升级
国际城市的社会治理是一个多方协同的善政体系,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健全,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发达。社会各阶层沟通协商渠道畅通、机制健全,能够良性互动。政府、企业、市民、媒体等多方以全体市民幸福为衡量标准,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等方式,有效解决城市的公共问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对生活的城市有很强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是品质导向的国际服务中心。城市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市民在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体验更加便捷、高效、舒适。比如,新加坡、香港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健全,律师、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高,促进了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塑造。世界级宜居城市悉尼,在2030年规划中提出要服务于市民幸福,不断提高宜居程度。纽约2030年规划中提出要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美丽、健康、平等的纽约,体现了城市治理的市民幸福导向。维也纳提出“2050年智能能源计划”和“2020年智能交通计划”,致力于打造节能低碳、土地合理利用、交通畅顺的欧洲领先智能城市。
表1 四大国际城市2030年愿景目标一览表
5.生态环境由生产的可持续向全面绿色低碳升级
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由原来的只关注城市自身的清洁卫生、生产领域的可持续,提升到了城市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以及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发展,是生态优良的国际宜居中心。比如,悉尼强调“绿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首要主题,体现在绿色的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上。东京提出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低碳城市,成为全球环境负荷最低的城市。《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规划中提出纽约要建成21世纪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香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2030年发展的首要目标。深圳2030年城市发展策略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
6.城市空间由外延的扩张向多中心、紧凑型升级
摒弃“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追求“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的内涵提升。城市划出若干功能组团,组团内部开发混合、结构紧凑、功能健全,组团之间通过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连接,保证了生产和生活的整体性和有效联系,形成既分工协作又相互依存的城市区域体系。在城市与外界联系上,具有便捷、通达的立体交通物流网络,是立体交通的国际物流中心。比如,旧金山就是分工协作、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典范,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之间的“硅谷”是著名的高科技中心,海湾东部的奥克兰和里士满是船舶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和航天业基地,伯克利和圣马特奥是著名的大学城,旧金山是金融和服务业中心。东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紧凑适中的典型,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格局,具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被誉为“轨道上的城市”。
二、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势与机遇
(一)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的基础与优势
1.青岛具备建设国际城市的区位优势
国际城市的空间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形成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区域;第二,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城市网络体系的强大支撑,所在区域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际城市能游离于区域之外而独立发展,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的成长,分别离不开美国东海岸、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带、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的发展。国际城市的成长需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
青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具备较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在国际上,青岛位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交汇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澳亚两条最长洲际通道的交汇点,是中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口岸之一。其所在的东亚是当前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拥有居世界第4位的日本东海岸都市连绵带和居世界第6位的长三角城市带。在国内,青岛北与京津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相融,这一带是中国北方最具发展前景的地区;南与长三角城市群以及苏北经济区承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是中国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经济带;西联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贯通以山西为中心包括内蒙古准格尔、陕西渭北在内的能源化工基地,是青岛发展的重要腹地。青岛成为连接海外东西走向与国内南北走向这一最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地带。
图1 国际城市空间分布图
引自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图2 青岛在东亚经济带所处位置
青岛拥有由青岛大港(老港区)、黄岛油港和前湾港(保税港区)与董家口港区等国家一类口岸组成的国际特大型港口,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7位。
2.青岛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优势
现代社会中,城市只有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创新与服务成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才具有国际城市的能级。关于工业化分期,理论界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已经形成参照成熟标准,一般以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轻重产业比重以及城市化水平等进行测度。从人均GDP看,2015年青岛市人均GDP达到102519元(表2),具备后工业化初期特征。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表3),2015年青岛市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18.1∶38.6∶43.3。按照钱纳里、赛尔奎因标准模式关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到24%以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上升到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的判断,青岛进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从轻重工业比重看(表4),2015年青岛的轻重工业比重已经达到39.5∶60.5,从霍夫曼系数看H值为0.63,符合霍夫曼关于工业化后期的标准定义。
表2 青岛市1995~2014年人均GDP水平与2000年国际美元为基的国际标准对照表
数据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注:2000年国际美元基准是由世界银行确立的。
表3 青岛市1995~2014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与标准模式比较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表4 青岛市1995~2014年轻重工业比例与霍夫曼标准模式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青岛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升级。青岛的发展呈现出工业化后期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发展趋势表现为高加工度化(也称“产业高度化”);二是产业形态渐趋“软化”,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三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力趋强,充分就业能力减弱。青岛又呈现出后工业化时期的某些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结构从以商品生产经济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二是工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与就业人数明显下降;三是工业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推动全球产业链和跨国企业发展。
3.青岛城市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优势
从所处时期、产业特征和人均收入水平总体来看,青岛已经处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衡量现代化的标准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现代化标准研究”课题组提出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深圳市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对青岛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表5),青岛市城市现代化实现程度总体上均达到85%以上,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表5 宏观经济院、城市经济学会、深圳市指标体系下青岛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情况表(2015年)
数据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从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来看,贸易、投资、金融等要素的国际区域性配置中心功能持续增强,促进了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底,累计货物进出口总额37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有12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248个项目;对外投资88亿美元,对9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154个项目;“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2016年首次进入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榜单第79位,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5位;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9300亿元,人均GDP超过1.6万美元,与上海、天津相当。
经济质量实现新提升。2015年,万元GDP能耗0.37吨标准煤,与上海、深圳、广州相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528万美元,高于天津、广州;“互联网+”、“海洋+”、“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十条千亿元级产业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等与国际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以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7.7%,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2.5%。
4.服务大环境实现了“硬、软”双优化
(1)城市重大设施、公共服务、营商服务等国际城市宜居宜业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硬”设施实现新突破,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战略,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国际大都市建设格局全面拉开;海底隧道、跨海大桥、青岛火车北站等战略性工程建成使用,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城市地铁等一批提升青岛枢纽地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获批建设,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航线24条,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30万人次。
城市“软”服务实现新提升,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近三年,法院审理涉外商事案件761件,涉案标的额逾75亿元;仲裁商事案件7804件,涉案标的额逾107亿元,其中涉外案件37件、标的额18亿元,居全省首位。市、区(市)两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精减55%,并联审批、网上审批、一站式办理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截至2016年6月底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达到95.9万户。与国际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6.5%,两个指标按照低阶国际城市标准实现程度分别达到99.6%、98.7%。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2015年发布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中,青岛全球排名第98位,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8位。
(2)国际城市特色文化实现了“新、老”双促进
外来“新”文化与本土传统“老”文化相互包容、有机融合,有力提升了文明城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等国际城市功能。“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海上都市、欧亚风情”等传统的城市风貌特色深入人心。“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成为城市三大知名文化品牌。“微尘”、“红飘带”等城市爱心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美誉度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城市文化不断丰富新内涵,不断拓展新空间。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即将打造成为“东方好莱坞”。连续举办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小提琴比赛、帆船赛等节庆活动,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文化盛会。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建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美国美世咨询公司2016年发布的“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榜”中,青岛全球排名第147位,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9位。
5.国家战略叠加和地位凸显的优势
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青岛被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担当起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和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功能。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在其中发挥核心功能。围绕实施国家战略,青岛市还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改革试点、试验以及示范任务,如中国财富管理中心城市、金融创新试点城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副省级城市唯一)、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全国第一批商业利用外资试点城市、“营改增”改革试点城市、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等。通过推进这些试点、试验以及示范,青岛的城市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国家战略叠加和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青岛国际城市综合影响力“内、外”双增强的优势,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0万人。青岛是全国唯一探索国家自贸区战略框架下的地方经贸合作推进工作机制的试点城市、首批中美地方经贸合作试点城市、中英地方投资贸易合作重点城市。国际区域性物流中心功能不断强化,青岛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最佳出海口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作用日益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成为位居世界第七的全球知名大港。2015年,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汽车整车进出口超过3万辆,成为全国第二大平行进口汽车口岸。青岛与世界21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与64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与34个国外城市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1800多家海外商社、公司在青岛常设办事机构,常住外国人10万多人。承担了25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居同类城市首位。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落地青岛。成功举办APEC高官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西太平洋海军论坛、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以及两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活动、首次中日韩自贸区副部长级谈判活动、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C20)会议。连续5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创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评为“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位次跃升至第6位。
6.国际城市建设的创新优势明显
2015年青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为263.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2.84%,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为217.2亿元,同比增长12.84%,远高于GDP增速;青岛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14.83%,占GDP比重2.73%;科技产出方面,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44962件,连续3年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名,占山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8.1%。2015年青岛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170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0.63%,同比增长80.5%,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2015年有效发明专利13047件,同比增长53.4%,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2015年PCT国际专利申请339件,同比增长50.67%,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2015年青岛技术交易5206项,成交金额达89.54亿元,同比增长47.92%。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岛专利分理处获批建设,成为继深圳、苏州后第三个设立分理处的城市。[3]
青岛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深潜基地,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和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的1/3,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50%,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为青岛打造创新之城、强化城市创新动力拥有了坚实基础。[4]
青岛在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家电电子以及互联网制造方面的创新优势正在形成。青岛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是我国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是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军企业和中国高速列车的核心研制基地,在高铁、城轨地铁等技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5],该公司也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高速列车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大研发平台的企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催生了海尔智能互联工厂、红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互联网转型新模式,培育了软控股份、海纳重工等一批智能装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了“海创汇”、“酷特智能”等一批互联网工业平台,形成了业界瞩目的“青岛工业互联网+群体现象”,青岛在“互联网+制造业”上的领军城市地位基本确立[7]。
(二)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的机遇
1.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带来新机遇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主导制定国际经济社会运行的秩序和规则,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超级经济体,东方国家只能充当原料供应地、产品加工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动力开始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世界格局再次深度调整,国际战略重心持续东移。有专家研究称,G20将有可能取代G7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全球掀起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热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成为世界发展大势。当前正处在世界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期,这些都为我国城市新一轮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国家开放战略实施带来新机遇
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为青岛更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战略机遇。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对青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和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更大舞台。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青岛蓝谷进入国家战略,为青岛发展海洋经济、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作用、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青岛高新区列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国际区域性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岛拥有6个国家级园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西海岸新区成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在全国开放中地位更加凸显。
3.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带来新机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给东部沿海城市加快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青岛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为深化全域统筹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城市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青岛由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提升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位的提升为加快推进青岛国际城市战略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青岛国际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青岛国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国际分工参与的层次有待提高
青岛在金融服务、服务贸易、科技合作等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力度不够大。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2015年仅为6.3%,远低于上海的16.2%、深圳的14.5%。外国金融机构数量为34家,与广州的84家、深圳的45家有一定差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不高,2015年仅为6.7%,远低于深圳的35.6%、上海的51%、香港的63.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15年仅为339件,明显少于深圳的13308件、上海的1060件。
青岛国际进出航班数量相对不少但航线集中于日、韩,在全球层面分工的参与层次有待提升、参与范围上有待拓展。重点城市国际进出航班及航线的比较显示(表6),2015年青岛国际航班指数排名在1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1位,国际进出航班总量1.98万次,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国际航线数量仅26条,在12个城市中排名最后一位。
表6 2015年国内重点城市国际进出航班及航线比较
数据来源:排名依据国际航班指数,国际航班指数=国际航班进出港总量×0.5+国际航线×0.5。
2.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尚需提升
青岛在国际组织总部、国际会展、外籍人口方面的集聚能力偏弱。青岛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数量偏少,仅有3个,远少于广州的53个、上海的73个。青岛国际性的会展举办不多,按照国际展览联盟、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的认证和统计,2015年青岛举办的国际会展4次,深圳22次、上海80次、汉堡80次、新加坡160次。青岛对外籍人口吸引能力偏弱,2015年外籍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0.21%,远低于香港的6.9%、新加坡的13.8%、旧金山的34%。
优质企业的集聚是城市集聚配置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欧洲和北美企业将中国企业视为全球竞争的主要商业对手。在此背景下,关注中国新兴企业在全球商业格局的崛起和世界级企业的成长意义重大。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会计师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关于中国企业的研究显示,在2018家在国内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和中国工商联500强企业中,未来3~5年内100家中国企业可能成为世界级行业巨头并影响全球商业格局(表7)。这些企业在销售规模、收入增长、国内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和全球化实践(国际市场表现)上表现较为突出,如榜单中的中国新兴全球企业的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64%,增速最慢的也达到了中国GDP增速的两倍之多,增速最快的企业近10倍于中国经济的速度发展,与国内和国际经济的衰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100强企业的城市分布中青岛0家,表现不如国内众多城市,甚至不如省内的聊城和淄博(各有1家),集聚优质资源培育新兴的优质中国全球企业能力亟待提高。
表7 ACCA中国企业未来100强的城市分布表
(续表)
数据来源:ACCA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ACCA中国未来企业100强》。
中国企业未来100强的行业分布也较为多元化,百强中有21家企业属于电脑和通信设备行业,所占比例最大(表8)。除了制造业和生产型的企业之外,高科技、互联网以及服务业的企业也具有代表性,反映出服务业和互联网在中国日益重要的地位。一些新兴企业有望在设计、创新、服务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百家企业无一房地产或相关行业的企业上榜。几乎所有上榜企业都具备一项普遍特征,即有效的商业模式。而青岛没有一家企业上榜的现实表明,青岛在集聚优势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和培育高成长企业能力有待提升。
表8 ACCA中国企业未来100强所处行业的分类表
数据来源:ACCA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ACCA中国未来企业100强》。
3.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有待改善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与国际城市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标识标牌系统不够健全,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缺乏,交通文明和公共场所秩序有待提升,旧城、旧村、旧片区以及城市山头的综合整治力度还不够大,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2015年,青岛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48%,低于广州的60%、新加坡的63%、鹿特丹的70%、香港的90%。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015年,市区空气PM2.5年均浓度为51μg/m3,高于深圳的29.8μg/m3、广州的39μg/m3。
青岛的“城市病”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城市病”指数排名中,青岛在38个大城市中居14位,山东排名第二,仅次于济南;在京津冀辽鲁大环渤海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石家庄(表9)。在全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指数排名中,青岛拥堵指数位列第九(表10)。
表9 2015年国内38个大城市“城市病”指数总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
表10 2015年交通拥堵指数前十名大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数据库。
4.公共服务的统筹水平存在差距
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上,在14个副省级城市中相对较弱。城市大学和拥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方面仅比宁波强,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外商直接投资占本地投资比重相对较低;入境游人数与大连、宁波同在百万人次水平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明显。在医院卫生院人均床位上,青岛床位紧缺程度位居全国第九,每万人床位数仅28.726个(表11)。南京、深圳、广州等特大、超大城市主要是由于城市规模大、腹地人口数量多、外来人口涌入多;南昌、石家庄、南宁、合肥和青岛等城市主要是医疗资源不足,大城市居民健康正受到威胁。
表11 2015年医院卫生院人均床位紧缺指数前十名城市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数据库。
“大城市、大农村”的发展格局和区域发展差距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国际城市的“短板”和弱项。县域经济不强,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民生改善压力加大,如平度、莱西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4.9%、89.7%,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6.6%、56.1%。县域产业层次较低,如平度市产值排名前十的基本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县域基础设施薄弱,镇村面貌落后,如平度仍约有1300个村达不到绿化标准,1500个村需实施亮化工程,1400个村没有健身广场。
5.营商环境的国际水准亟须提高
为从客观上更加真实地反映青岛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课题组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黄岛区(青岛开发区)、崂山区(含崂山高科园)、胶州市(含胶州国家开发区)等地发放《青岛国际化法治化化营商环境问卷》2043份,结果显示如下:
政务环境评价方面,50.4%企业对政府服务的总体评价较为满意;不满意政府的审批效率,尤以办理土地手续为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时费用支出的得分最低,仅有13.5%企业认为费用低、5.5%的企业认为费用很低。企业对办理土地手续最不满意,较不满意办理规划手续与建设手续。
市场环境评价方面,企业对对外开放程度最为满意,其次是社会信用和基础设施条件。企业最不满意融资成本与便利性,以及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程度。52.8%的企业认为青岛市的融资成本一般,认为融资成本很高的企业占3.6%。
法治环境评价方面,对企业破产保护和退出的评价最低,其次是法院或仲裁机构解决合同执行的效率,以及政府制定政策的企业参与程度。调查发现,70%的行业信用信息分散在银行、工商、海关、公安、司法、税务、质检、环保等部门,跨部门的信用信息采集与共享工作有待加强。此外,与《征信管理条例》配套的制度、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对信用信息规范化使用、信用市场监管以及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和法规。
社会环境评价方面,企业最为满意人文环境。企业评价最低的是雇用员工的难易程度,其次是适合国际化人才生活设施条件和社会保险制度。对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企业认为阻碍或限制公司发展的前三项为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劳动力素质与员工流失率和税收问题,选择比例分别达到58.9%、52.9%和49.6%,其中前两项为社会环境的范畴,最后一项为市场环境的范畴。
(二)青岛国际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1.全球经济放缓中青岛外需拉动减弱、开放新优势待培育的挑战
对于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多数权威研究机构认为将处于长期波动但缓慢、稳定增长的态势。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课题组对未来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趋势性分析,认为全球经济进入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期将是大概率事件,未来1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年均为2.9%;全球经济格局将继续过去10年的变化趋势,新兴经济体将不断崛起,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下降。[8]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近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预测全球经济将会缓慢”。
青岛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和外需拉动型城市,世界经济的增速变化与全球外需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青岛市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表12),在全球经济整体放缓中,上述国家经济的增长前景对青岛出口市场前景极为关键。2009~2050年主要国家年均GDP增长率预测显示(图3),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青岛出口市场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而印度、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青岛非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速前景看好。从青岛出口的前景看,面临着外需拉动减弱、开放新优势待培育的挑战。
表12 2015年青岛市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表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青岛市改革开放以来货物进出口贸易专题调研报告(1979—2016)》整理而得。
图3 2009~2050年主要国家年均GDP增长率预测
引自Martin Walker(科尔尼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高级主管):《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
2.贸易规则质变下中国崛起机遇的城市竞争挑战
当前,全球化出现了主题升级、内涵扩展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单一的贸易自由化走向投资、贸易的自由化,要求各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是传统的世界贸易组织体制所不适应的。世界40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谈判、中国10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谈判,都体现了投资开放成为全球化主题。另一方面,金砖国家等新兴国家的国际话语权逐渐增强,“金砖五国(BRICS)”、“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上海合作组织(SCO)”、“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一带一路战略(OBOR)”等成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多边合作为主的深层次区域融合推动全球秩序更加依赖区域治理结构。以美国主导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集团之间借助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相互合作与竞争,成为新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基础,[9]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全球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此,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到2030年,除了新兴大国的崛起,如巴西、印度和中国,很多次级发展中国家也将发挥作用,至少会成为区域领袖。”[10]
在贸易规则质变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速度加快。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届时,中国的GDP将比日本的高出140%。[11]中国对全球的经济贡献是美国的1.5倍,到2025年中国的增长将占全球增长总量的1/3,到2030年中国的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上升到20%[12]。世界大部分专业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20~2050年期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13]在中国崛起机遇下,国内众多城市围绕崛起的机遇正在加速竞争以赢得先机,成都、武汉、南京、杭州、深圳经济增速可观,与青岛可能产生竞争的城市基本都拥有了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合肥等城市争取到全面改革试验区红利,广州、深圳、上海、福州、厦门、天津、西安、成都、重庆、郑州等城市在自贸区建设上已领先青岛抢滩成功,在中国崛起机遇中抢抓自身机遇的竞争愈加激烈,青岛面临的挑战压力很大。
3.动力全面革新中的新旧动能接续的挑战
创新驱动成为全球城市摆脱危机、发展升级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将对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产生革命性影响。这一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在拥有科技、人才和制度优势的国际城市体现出来,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开始从争夺全球经济流量枢纽功能转向争夺创新优势,以实现从全球财富中心、资本中心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升级转型。这一转变带动了全球经济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一批主要担当信息流动、知识流动和人才汇集枢纽节点的城市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创新中心”,开始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标杆。如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已聚集28家境内外一流高校在深圳办学,6家本土企业占全国前十名明星企业PCT申请总量的78.4%,PCT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城市首位,2014~2016年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榜首。
从国内城市的竞争看,包括青岛在内的众多城市在打造创新竞争优势过程中的基本做法较为相似:北京、上海和深圳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人口规模和便利快速的对外联系,更加重视开放的制度环境,以实现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深圳、上海等城市更加重视引进跨国高层次人才,使城市创新系统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杭州、宁波、深圳、成都和西安等城市更加重视吸引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和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抢占科技创新高地;武汉、天津、合肥等城市更加重视资本与创新要素的结合,引导并鼓励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天津、武汉、南京等城市更加重视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为每个创新环节以及各环节的有机连接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北京、深圳、青岛、杭州等城市更加重视建设高科技开发区、各类创新平台等创新空间载体,以形成创新活动的集聚优势,有效提升知识创新的空间承载能力。动力全面革新中的新旧动能能否有效、快速接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全国众多城市对动能接续关键点创新的竞争背景下,青岛面临挑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4.绿色发展快速适应的挑战
发展理念上,绿色发展将成为必然的主流。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对粮食、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大约将分别上升35%、40%和50%,而获得这些必需资源的途径将因气候变化问题而进一步恶化[14]。经合组织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一半的人口面临严峻水资源压力;未来15~20年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带动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上涨50%。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中国城市未来对电力的需求将是目前需求水平的2倍多,约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20%,碳排放到2030年也将翻番。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是以低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来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国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解决和缓和能源矛盾。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向国际社会重申了中国坚定推进落实国内气候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15]
从青岛实际看,制造业占比较高、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占比相对不高的现实,决定了青岛在绿色发展转型、单位GDP能耗降低、碳达峰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仍然较大。
四、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的定位
面对网络化的世界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青岛必须确立新的发展坐标和发展理念,在国际城市体系中找准方位,在提升城市能级上积极作为,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向高附加值、高效率、高辐射的服务经济环节转型,尽快进入国际城市体系的高级群落。
(一)国际方位:中国立足东北亚、面向亚太的联系枢纽和国际门户
中国的城市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全球城市中的一部分。GaWC排名显示,中国的香港、上海和北京三座城市列入全球排名前十位,青岛居全球193位、国内城市第7位。中国(大陆)城市竞争力百强城市的国际城市层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岛处于第3级别第6位,属于未来中国(大陆)国际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图4)。青岛在中国现有城市体系中的全球联系度较高、国际节点功能突出,从国家面向世界的开放功能层级上来看,青岛应承担重要的门户功能。从空间关系看,青岛处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京、上海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既承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又是两大中心连通东北亚的重要节点。立足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和在国际城市体系中所处方位以及资源禀赋,青岛应该发挥自身的全球联系优势和区位特色,建设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城市,形成中国立足东北亚面向亚太的联系枢纽和国际门户。
图4 中国(大陆)国际城市网络及分级
资料来源:课题组利用青岛市发改委制定的《青岛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百强城市的国际城市指数进行测算、聚类分析和GIS而生成。
(二)综合方位: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的演变是科学确定青岛在国家格局中现实和未来定位的重要依据。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2040年前后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时,中国人口及经济活动将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国家的城市体系也将基本稳定。所以,中国城市体系及青岛体系中青岛能级的确定是2040年前后的城市体系。课题组以全国28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建立城市之间的引力模型,推演中国的城市体系。对每个城市与国内其他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空间联系强度进行综合计算,获得每个城市的国内对外经济联系总量。总体上按照临近原则,从地级市开始经过次区域、区域和全国4个尺度逐级归并,进行全国城市体系的梳理和设计。在归并中,对发生最大联系的城市区域进行归并,保留中心城市,将空间联系总量较低的城市归入中心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即次区域。将每个次区域视为一个城市,精确计算次区域的对外联系总量,按照国家的七大地理分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进行区域的归并。每个区域都以规模最大的次区域作为区域的中心,确定每个区域的经济腹地范围,得到七大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中心城市。
全国29个城市群归并结果显示,上海、北京和广州处于全国中心城市层级,杭州、南京、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天津、青岛、沈阳、深圳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表13)。具备入围“中国(大陆)国际城市”条件的城市的分聚类显示,上海、北京是核心城市,深圳、广州是次核心,天津、杭州、重庆、南京、厦门、青岛、成都、大连、武汉、苏州、宁波、西安、沈阳是节点城市。三者结合后(表13),可以发现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重庆、杭州、南京、青岛、成都、武汉、西安、沈阳的城市中心功能、内外连通功能和与世界的全球联系功能在全国城市体系中较为突出(表14),应该在国家城市职能体系中承担更大职能。国家住房建设部提出全国要建设10个国家中心城市,除国家已经明确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和成都外,深圳、青岛、杭州、武汉4个城市在剩余7个城市中优势突出。所以,青岛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综合方位应该是力争国家中心城市。
表13 全国29个城市群归并结果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数据库。
表14 重点城市对照分析表
注:中国(大陆)国际城市指数排名是利用青岛市发改委制定的《青岛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百强城市的国际城市指数进行测算、聚类分析。
(三)功能定位:贸易、创新、金融领域的国家级服务中心
明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功能是国内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普遍做法(表15)。国家《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16—2020)》指出,将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城市打造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国家级服务中心。国家级服务中心,是在全国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多种功能,作为全国或区域经济的控制与决策中心,具有强大的辐射服务功能,能够渗透周边城市和带动区域共同发展。课题组设计了表征城市制造、金融、科技与文化功能的指标体系,并用引力模型分别测算了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吸引力指数。将城市的制造、金融、科技和文化功能嵌入前文设计的由城市、城市群、区域和全国层面组成的城市功能体系,得出了中国城市未来网络化功能体系。从青岛四项功能可达性的排名看(表16),金融和科技功能较为突出,制造和文化功能可达性相对较弱。结合当前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国际城市的功能定位目标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要财富管理中心、海洋特色的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国际贸易中心,据此最终形成国家服务中心。
表15 国内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设计一览表
表16 青岛制造、金融、科技、文化四项功能可达性与国内排名前20位城市情况比较一览表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数据库。
1.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要财富管理中心
青岛市金融功能的可达性在全国287个城市排第19位,金融可达性的优势相对突出,但依据第19位的排名来建设综合性的金融中心来并不现实。青岛是国家批复的唯一财富管理特色的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财富管理的国字号政策优势加上排名前二十的金融可达性优势,青岛完全有条件形成国家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从城市合作看,未来青岛发展须自觉融入东北亚区域发展大格局,提升在东北亚区域中的经济影响力,成为北京、东京、大阪、首尔等顶级城市外的重要城市,增强与同级别城市间合作交流,形成城市间的联动网络。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目标必然在国家重要财富管理中心建设中形成明显的国际影响力。
2.海洋特色国家创新中心
青岛市科技功能的可达性在全国287个城市排第29位,创新优势相对突出。如果对科技功能可达性的排名着重以海洋为特色进行测算,依据青岛海洋科技资源在全国的绝对优势以及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和海洋为特色的山东半岛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完全具备建设海洋特色的国家级创新中心的所有现实要件和未来可能。未来需依托现有海洋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研发为导向发展海洋科技产业,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点。青岛在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上承担着重要使命,应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的升级转型,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打造国际创新城市。着力打造活跃多元的创新生态体系,巩固放大青岛海洋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集聚度,推动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3.国家国际贸易中心
青岛在全球城市体系下的世界与中国顶级城市对外度居国内第7位(表17)。青岛是黄河流域的出海口,青岛港吞吐量和集装量均居全球第7位,是北方最大的集装箱口岸,已经初步形成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具备进一步成长为国家国际贸易中心的必备条件。青岛应进一步强化国内外的贸易往来,抓住全球贸易格局和投资贸易规则发生重大变革的契机,打造日韩与欧盟的贸易节点,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由东向西、由中国沿海向欧洲的陆上国际贸易物流体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亚太地区的连接,辐射东南亚,打造全球贸易节点功能。要加快推进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融合,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法治环境、诚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
表17 全球城市体系下的世界与中国顶级城市对外联系度排名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数据库,根据GaWC城市对外联系度计算方法计算而成。
(四)价值定位:“三生共融”的最佳实践城市
推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融”,努力实现环境更加宜居、城市更加宜业、生活更加美好、市民更加幸福、社会更有活力、发展更有品质,将青岛打造成为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美好幸福、活力品质”的国际都市。
1.国际区域性宜居宜业城市
营造社会文明、生态秀美、生活便利、安全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政策优惠、服务优质、公平公正、法治便利的营商环境,让生活更加舒适,让创业更加便利,成为优美舒适的宜居宜业典范。“宜居”主要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水平更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宜业”主要是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依法治市,营商环境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更加与国际接轨。
2.美好幸福的民本人本城市
推动本土文脉与外来文化的包容融合,提升城市的开放性和社会的包容性,增强市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青岛国际美誉度,建设生活美好、百姓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世界知名的东亚文化都市。“美好”主要表现为政治美好、社会美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幸福”主要是城市生活环境便捷舒适、公共服务便民高效、社会治理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3.活力品质的国际湾区都市
打造高度开放的现代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人力、资本、创新等要素的最优配置。“活力”主要是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城市开放度更高,社会包容性更强,文化更加多元繁荣,对各类要素更具吸引力;“品质”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更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
五、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一)青岛国际城市实现目标确定
1.青岛对标城市的分层
立足前文青岛对标城市的评价,在充分参照青岛对标的α、β、γ国际代表城市一揽子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低阶、中阶、高阶国际化三个阶段的目标值。考虑随着时间演进,绝大多数城市指标值有向更高层级动态提升的趋势,因此确定每一阶段目标值时均以某一级别国际代表城市目标值为主,并适当参考更高级别国际城市目标值,避免由于过于聚焦某一级别,而与整个国际城市对标体系产生较大偏离。低阶国际化目标,以对标较低级别的γ级别典型城市为主,向上兼顾α、β级别,建议“指标值=γ级别国际代表城市参考值×80%+β级别国际代表城市参考值×10%+α级别国际代表城市参考值×10%”;中阶国际化目标,以对标β级别典型城市为主,向上兼顾α级别,建议“指标值=β级别国际代表城市参考值×80%+α级别国际代表城市参考值×20%”;高阶国际化目标,由于已经达到国际城市最高阶段水平,且对标城市指标值较高并相对稳定,因此主要对标α级别典型城市,建议“指标值=α级别国际代表城市参考值”。
2.青岛国际城市目标分层
在具体数据测算上,采取加权计算的办法,5个一级指标各占权重20%,35个二级指标根据专家打分评估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权重。二级指标实现程度为指标实际值×100/对标目标值[16],一级指标实现程度为所含二级指标实现程度×二级指标分项权重/一级指标权重,总体实现程度为全部二级指标实现程度×二级指标分项权重的累积加总。
根据上述方法测算,2015年青岛对低阶国际城市的实现程度为68.6%,对中阶和高阶国际城市的实现程度分别为53.5%和44%。以此为基础,结合青岛发展实际,争取到2020年青岛对低阶国际城市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基本达到低阶国际城市标准;到2030年对中阶国际城市实现程度超过100%,具备向高阶国际城市迈进的坚实基础;到2050年争取达到高阶国际城市水平。
表18 高、中、低阶国际城市指标数据对比表
(续表)
表19 青岛国际化实现程度测算表
(续表)
(二)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的阶段策略
国际城市发展模式包括再工业化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根据青岛实际,青岛更合适中心城市模式。在实现阶段上,结合青岛的城市经济模式,针对未来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可将愿景目标的实现划分为区域中心级—国家中心级—国家中心、世界节点的三步走路线图。
图5 青岛城市综合功能的发展阶段设计
1.重要中心城市成长期(2016~2020年)
着力建成国家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到2020年,率先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从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的准世界城市(H)级别第11位上升到该级别前列。该阶段重点是打造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国际城市的核心职能是到2020年实现现代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等高端生产职能,其次为创新、国内交通门户等职能,城市的影响区域范围主要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沪之间的东部沿海地区。
这一阶段目标任务是,全面提升国际化要素聚集配置能力,在海洋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东北亚地区先进水平,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为导向,集聚发展潜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生态宜居城市基本形成,奠定区域性国际城市高水平发展基础;推进海陆空三港一体化建设,构建自由贸易环境;以提升城市建设标准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对外开放吸引力和美誉度。
2.功能扩张下的重要中心城市成熟阶段(2021~2030年)
到2030年,国家中心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的位次进入Gamma级别,即世界城市级别。在该阶段主要推动城市职能由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的中心向技术创新、区域金融中心、亚太总部集聚、亚太交通门户等核心生产服务职能转变,兼顾贸易、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功能的整体职能的提升,影响范围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和亚欧大陆桥沿线。
这一阶段目标任务是,与亚太地区主要国际城市在金融、交通、旅游、人力资源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汇聚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青岛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实现全面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框架、全球贸易节点城市、国家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海洋特色的国家创新中心和宜居最佳实践城市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3.能级提阶能力提升阶段(2031~2049年)
到2049年,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东北亚中心城市的优势突出,国际影响力明显,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的Gamma级别处于前列。在这一阶段,青岛核心职能朝向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国际性的职能转变,集中于文化集聚度、国际交通门户、国际企业总部以及金融创新,兼顾现代物流、贸易与高端制造,青岛的影响范围将扩大至更为广泛的区域。
这一阶段目标任务是,国际总部聚集度、高端人才集聚水平、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国际竞争力等区域性优势突出,成为区域性生产要素国际配置中心、经营决策国际管理中心、知识技术国际创新中心、信息资源国际交流中心、生态多元化国际宜居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全球贸易重要节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六、青岛建设国际城市的路径
充分考虑国际城市的功能配置、衡量标准等最新变化趋势,结合青岛国际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对标世界知名国际城市经验做法,着力围绕创新驱动、服务高端、蓝色引领和制造开放,从经济发展国际化、高端要素国际化、开放体制国际化、城市文化国际化、城市功能国际化五方面提出青岛加快推进国际城市战略的具体举措。
(一)加快提升经济发展国际化,增强青岛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
特色功能培育成为建设国际城市的主要手段。国际城市尤其是专业性国际城市高度重视特色功能的培育,以特色功能的培育带动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1.实施创新驱动,构筑国家级创新中心体系
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育发展新动力。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橡胶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等十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世界顶级海洋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交通运输装备、橡塑材料、服装服饰和食品生物产业五大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客社区、国际创新园等载体,打造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新创造活动保护。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落实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分红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等政策办法,让知识密集型创造性劳动获得应有的更高报酬。
2.发展财富管理,打造特色金融改革标杆
深化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确立青岛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地位,在跨境投融资、外资金融机构准入、财富管理综合经营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推动金融产业聚集发展,差异化发展金家岭财富金融聚集区、市南总部金融聚集区、邮轮母港国际金贸中心,打造一批城市金融发展高地。加大金融机构培育和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总部和分支机构,引进一批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以及私人银行服务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金融顾问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培育面向日、韩的跨境人民币交易中心,加强与韩国、日本财富管理交流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在日、韩开展债权、股权融资,创新对日、韩企业股权招商方式,推动青岛成为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金融合作先行区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财富管理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金融联盟建设,打造“一带一路”财富管理节点城市。培育国际财富管理高端论坛品牌。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及发行债券融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建立金融风险监管防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塑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良好形象。
3.推进制造升级,培育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实施产业提升战略,把握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等国际产业分工新趋势,壮大十大新型工业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和十大现代农业。借鉴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等创新思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协同、绿色转变,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互联网工业强市。突出服务高端化,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提升面向东亚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功能。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加快开发区、园区向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功能区转型,构建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4.实施开放带动,推动产业国际化
面向国际市场和连接全球要素,在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家电等参与或组织国际化生产网络。鼓励产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合作、投资并购,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近年来,国内先进城市兴起建设国际联合园区的模式。青岛应借鉴这种模式,在青岛及海外设立共同管理、互相协作的联合园区,实现信息共享、项目共建。营造国际化商贸环境,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实施企业“走出去推进”计划,培养本土跨国公司。
表20 联合园区三大功能
(二)加快提升高端要素国际化,增强青岛国际影响力
打造开放平台、集聚高端要素成为建设国际城市的战略支撑。开放平台具有集聚并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建设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以及打造金融城、生态城、智慧城、科技城、创新城等新型开放平台,已经成为当前推进国际城市建设的亮点优势和主要途径。
1.推进服务高端,提升全球人才招聚能力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面向全球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推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211英才计划”和“111引才工程”,促进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人才强市。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创新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模式,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新兴产业和金融、航运、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载体,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人才来青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来青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完善外国人永久居住权制度,放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探索外籍人士专家证和就业证“两证合一”、技术移民等制度。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2.实施产创联动,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针对青岛教育国际化不足和对产业支撑不足的状况,应以集聚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引进、培养、激励多措并举,着力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重点构建大学城、国际合作办学、虚拟大学园、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通过高等教育、研发机构、职业教育等培育本地创新人才。
图6 集中创新创业社区
3.加快优势升级,增强蓝色创新引领能力
实施蓝色引领战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智慧中枢,与世界知名海洋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海洋科技新城。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深海等领域战略性技术突破,开展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深海科学探测等基础研究,实施“透明海洋”等重大项目。依托海洋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海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4.着眼创新竞争,打造国际要素配置战略平台
提升“一谷两区”对各类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要素配置战略平台。青岛蓝谷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项目,构建面向海洋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和成果孵化能力。高新区突出技术转化和产业支撑功能,瞄准世界产业前沿,探索科技产业融合、科技金融协同、资本产业互动的科技产业化新模式,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机器人产业,建设海洋特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海岸新区推动青岛港与釜山、仁川、川崎、圣彼得堡港口合作,提升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连接中亚欧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枢纽功能,打造中德生态园和中韩、中日创新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完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功能,着力建设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三)加快提升开放体制国际化,增强青岛国际成长力
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建设国际城市的关键动力。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建设法治城市、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动力所在。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生态等各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创新,塑造更加开放的政策体系,营造更有优势的制度氛围,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配置能力。
1.实施主动变革,创新自由贸易体制机制
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经验,争创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国际贸易模式,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完善物流、仓储、会展、金融、保险、商业等国际贸易服务。吸引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来青设立总部或区域性办事机构。支持跨国公司、贸易公司以自由贸易港区为基地建立国际贸易网络,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新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地方经贸合作新机制。实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和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培育金融、贸易等离岸功能。申建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深化中韩通关经认证经营者(AEO)互认试点,在金融合作、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
2.着力先行先试,创新口岸便利通行机制
实施来青国际游客落地签证和72小时过境免签,提升国际空港、海港入境便利度。简化入境通关手续,提高旅行托运行李装卸通关放行效率。借鉴法兰克福等国际空港经验,根据旅客需求优化交通换乘服务,提供国际货币兑换、24小时医疗救护、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互联网服务,以及旅游向导、出行指南等延伸服务,满足国际旅客需求。推进青岛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建设,完善口岸大通关协作机制,实现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3.强化高端集聚,创新外资外贸发展模式
加强产业链高端招商,引导优质外资重点投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以服务业为重点放宽外资准入领域,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务。推进出口优化升级,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和境外营销、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进口。推进青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综合支撑两大平台,打造世界一流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立足制造业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增强“青岛服务”品牌国际竞争力。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国际化,增强青岛国际支撑力
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城市功能国际化成为建设国际城市的基本路径。构建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区域合作体系成为城市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区域城市的“抱团”,推动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充分共享、市场深度融合、城市分工协作,与周边区域和相关城市形成合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知名城市的合作,多渠道建立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构建更加广泛的国际友城网络,为民间合作、企业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
1.优化空间格局,支撑国际城市一体化崛起高度
国际城市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高端综合的城市功能、密集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和服务需求,仅靠单一的大城市难以承载,其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以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城镇体系比较发达、职能分工明确细化的都市圈或城市群结构。适应国际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趋势,对标旧金山、东京等知名国际湾区城市经验,青岛在都市圈空间形态及战略推进方向上,应坚持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圈层扩展、组团推进、网络联系、轴向辐射,依托胶州湾东岸城区打造国际功能集聚的主城区,依托环湾三城联动发展打造服务支撑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市,提升环湾三城辐射带动力、次中心城市和重点组团发展承载力、特色城镇要素吸引力和美丽乡村功能支撑力,构筑面向国际城市的都市圈网络发展格局。
建设承载国际一流CBD功能的现代化主城区。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能否形成和能形成多大规模的CBD,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等世界城市的高端国际化功能主要集中在半径5千米范围内,半径10千米范围内也有较高密度的功能集聚。CBD规划建设需要富有远见、一以贯之,需要功能完善的高品质主城区承载,集聚高端要素,厚积商务氛围,沉淀文化底蕴。青岛应依托业已形成的东岸城区发展基础,优化提升主城品质和功能,尽快组织编制规划,实施对接国际发展的CBD和城市副中心商务区(S-CBD)建设。以市南沿海地区为重点进一步提升CBD功能,在金家岭财富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S-CBD,凸显金融中心功能,强化金融机构及大企业总部引进。
建设三城联动的中心城市。新一轮区划调整后,青岛市区呈现典型的环湾发展格局,建设湾区型大都市成为可能。在西海岸成为国家级新区、胶东门户机场获批开建、北部高新区粗具规模的新形势下,环湾各板块的功能以及空间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应延续三城联动发展战略,有序规划建设北岸城区,高水平提升发展西岸城区。北岸城区,以高新区北部园区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城阳区、胶东机场片区,打造创智新区、空港门户和动车基地,重视构建蓝绿交融、组团清晰的生态框架。西岸城区突出紧凑发展、精明增长,打造比肩新加坡的宜居最佳实践城市。
图7 未来青岛都市圈示意图
打造支撑全域统筹的次中心城市。在控制环湾中心城市规模的同时,适应青岛未来大都市建设外向化、网络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沿青岛外向联系的4条主要轴线,将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和董家口、蓝谷等作为区域发展的次中心,按照城区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规划建设,成为青岛向外集聚辐射的重要节点,并成为带动周边重点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拥有较为合理城镇体系的中心。
2.完善重大设施,提升国际城市全方位联通能级
加快胶东国际机场建设,配套构建高铁、地铁、城轨、公路等“零换乘”体系。加快建成济青高铁、青连铁路、潍莱高铁一批事关青岛长远发展的网络化路网体系,实现与京、沪3.5小时通达,与省内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优化城市交通网,完善环湾三城主次干道布局,推进城市重点主干道打通,建设重点功能组团配套路网。统筹规划轨道交通18条线路,构建方便快捷、覆盖城乡的轨道交通线网。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多种网络无缝衔接、立体覆盖。规划建设行业大数据库,推进大数据在工业生产链各环节广泛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区域信息枢纽城市。
3.提级公共服务,实现国际城市幸福宜居全面共享
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推动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加快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打造“1小时”三级医院就医网络,提高国际化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造一批按照国际先进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面向外籍人士以及崇尚国际化生活的国内人群、高知群体等,能够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居住、休闲、工作“三位一体”现代生活方式的国际社区。聚焦解决行车难、停车难、乘车难等问题,在完善城市路网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公交都市”,提升交通智能水平,加强停车场建设。深化“天网”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国家食品药品最安全城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城市外语环境提升工程。
4.推动生态建设,提升国际城市生态战略预控水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市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引导市民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进能源清洁生产利用,促进生产方式低碳化。以PM2.5和PM10为重点,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强燃煤烟气、机动车尾气、有机废气、城市扬尘等污染源治理。统筹地表与地下、陆域与海域水污染防治。落实胶州湾保护条例。加强大沽河生态中轴保护。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开展“多规合一”改革,依法落实和管控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橙线、黑线、红线7条控制线,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加快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化,增强青岛国际辐射力
文化品牌塑造成为建设国际城市的重要内容。文化是城市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际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特色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开放文化、品牌文化。通过文化品牌塑造,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际影响。
1.增强文化归属,提升国际城市文明形象
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市民道德素养。开展争做出境游“文明使者”活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深化文明景区创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氛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城市文明指数日常监测机制,推动创建常态化。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引导市民遵章守纪、遵德守礼。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活化多元要素,壮大国际知名文化产业
依托灵山湾影视文化区,构筑影视投资、影视摄制、电影发行、院线管理等现代影视产业集群,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壮大文化创意、高端影视、工艺美术、数字传媒、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海洋节庆、文博会展等优势和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成长,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大型文化展会等经贸交流活动。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龙头文化企业上市。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产权、版权、技术、产品等多层次文化要素市场。
3.重塑文化自信,强化海洋文化国际影响
塑造“尊重多元、个性,崇尚理性、契约,释放正能、公德”的青岛特色“海派文化”,增强城市开放包容性,构建与国际城市相匹配的文化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聚人,以文化留人。加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和崂山、八大关、栈桥等青岛符号宣传力度,增强城市独特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留住青岛特有“城市基因”,留存历史印记,延续城市文脉。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搭建文化交流传播平台,通过互派文艺人才,互办艺术节、展览会、学术论坛等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青岛故事,提高青岛美誉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新时期丝绸之路文化精神。深化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开展与欧洲、美洲、东盟、阿拉伯世界等区域文化之都的城际交流。申创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
(六)推动城市标准国际化,增强青岛未来国际竞争力
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涵盖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7个大类、若干个小类的标准体系,形成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意识,打造具有世界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青岛标准”。
1.确立标准理念,引领国际城市规建管全面升级
积极比对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和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统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标准,制定和修订城市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河道整治、风貌保护、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形成统一规范的城市建管标准体系。
2.强化标准设计,实现国际城市产业品质全提升
开展“青岛制造”、“青岛服务”与国际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相关标准的比对研究,构建具有全球区域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互联网+”、“海洋+”产业标准研究。将生态环保理念延伸至生产生活的多方面多领域,制定分领域分行业的国际生态环保标准规范,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国际标准体系。
3.推动国标合作,推动国际城市标准战略强管控
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等各类主体承担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对国际标准组织和主要贸易国标准的跟踪,开展标准法规的搜集和研究,促进技术标准比对、互认。强化国际标准化合作,推动“青岛标准”走出去。
(七)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增强青岛发展环境竞争力
1.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路径
注重改革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深入聚焦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聚焦重点功能区、聚焦“瓶颈”难题、聚焦民生改善,深化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努力创造全面深化改革的青岛模式、青岛经验,为国际城市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围绕充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国际化的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健全监管责任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强化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深化法定机构和公务员聘任制、职员制试点。将法治贯彻到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国际化商事制度,形成公平正义、透明高效、竞争有序、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投资贸易、金融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法规,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2.推进协同治理,构建国际城市治理的多元参与新格局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下移,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积极采用全新的技术平台,推进保障沟通协作的治理模式融合以及政民多元化参与的模式融合,从决策形成的各个阶段全面构筑新兴城市治理机制。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模式,打造上下结合的智慧发展模式、“政民互动”体系,构建开放互动型数据平台,发挥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着力构建城市“幸福社区”家园式服务体系。国际上已出现以智慧社区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如日本柏之叶智慧社区通过集聚能源可视化、智慧交通、智慧农业、品质商业、社区安全治理、智慧健康等功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提供面向社区各类人群的互动参与式公共服务,形成面向未来的高品质健康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
课题组组长
李光全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课题组成员
刘文俭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杨艳丽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
马学广 中国海洋大学
冷 静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李 超 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
徐光耀 国家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蒋 姮 商务部国际研究院
赵 飞 中共青岛市委政研室
孙 杰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李菁怡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孙桂华 中共青岛黄岛区委党校
李盛祥 中共青岛崂山区委党校
李 刚 中共青岛城阳区委党校
【注释】
[1]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4-06-04.
[2]苗圩.制造业互联网化正成为一种大趋势.中国工业报,2014-05-12.
[3]冷静.全面提升创新之城建设水平加快实现城市转型发展.青岛日报,2015-08-01(5).
[4]郭兆晖,程高乐.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引领海洋文明发展.学习时报,2014-11-25.
[5]朱文达.科技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中国质量报,2015-05-14.
[6]潘旭涛,宋晓华.青岛建成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1-19(7).
[7]王媛.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昨闭幕达成六项“青岛共识”.半岛都市报,2015-10-17.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贸易环境与总体战略.经济日报,2012-12-24.
[9]徐秀军.新兴经济体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
[10]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11]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12]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化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3]胡鞍钢,鄢一龙,姜佳莹.“十三五”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的前瞻性思考.人民网—理论频道,2015-03-04.
[14]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15]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01/c_1117309642.htm
[16]万元GDP能耗水平、PM2.5年均浓度、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三项指标为逆指标,计算方法为指标目标值×100/指标实际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