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产要破垄断变短板为长板

三产要破垄断变短板为长板

时间:2023-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45%。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毫无疑问,第三产业十分重要,却又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短板,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多出12520亿元,增速快了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46.1%。

2014年在纽约证交所发生了世界瞩目的事件——阿里巴巴上市。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是中国新经济在世界新经济中的一个颗目的明珠,是中国新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新数据和一个股份公司成功上市,说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不懈的奋斗,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绿色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迅速崛起,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就业人数比例达到70%-80%。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45%。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甚至达到了90%。

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而产业结构转变的核心则是提高第二产业的水平,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GDP构成的主力,无论是所占比重还是增长速度都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就最近10多年来看,除2008年外,第二产业增速都高于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方面,第二产业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10年来,第二产业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而第三产业增速则基本在10%以下。

图2-1 1991-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增速变化

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第三产业保持了缓慢而坚定的增速上扬趋势,第二产业增速则处于缓慢下滑阶段。第三产业10年来所占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下滑了7.7个百分点。到2012年,第三产业增速已经能够与第二产业增速持平,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有关专家学者分析,预计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6年,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将不少于4亿,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优势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才开始减弱。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环保,第三产业中除饮食业、房地产业和运输业等极少数行业有较小的污染外,整体上是绿色的环保产业。这和易污染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们早就认识到第三产业的好处,但我国第三产业过去发展速度缓慢,制约的原因是:首先,工业化过程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农业再工业,奠定了农业和工业的基础之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达到很高的阶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第三产业,既不现实也无可能。

其次,地方政府承担发展经济重任下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冲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承担着一个地方社会、文化等事业发展的责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中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要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而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工业,因此,低税收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不会受到重视。

毫无疑问,第三产业十分重要,却又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短板,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求是》杂志题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短板”,要依靠改革推动和开放倒逼加快发展。重点是将增值税覆盖至生产和服务的全部环节,推进金融、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近1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开始逐步加速,这种良好发展势头来自于:

——长期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工业化提速不久,我国较早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注重效益、重视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策略,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第三产业作为基本无污染的绿色高效产业,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势在必行之举。

——持续的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化水平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大范围的城市化能够刺激消费,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推动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将必然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推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将使人民生活从主要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特别是文化娱乐需求则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直接市场动力。

——企业对利益驱使的推动。第三产业的主体为服务业,其主要特征为文化概念,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文化产业作为创新竞争产业,超脱了资金和规模上的先天限制和条件,创新性将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即第三产业蕴含了最多的机遇,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产业。

——国家基于就业压力考虑的政策推动。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极不乐观,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庞大的失业队伍将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从发达经济体来看,第三产业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庞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将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当前,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行业垄断、对外开放限制性政策、市场化水平滞后、低城市化率等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一,服务业很多基础性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在我国,很多服务业是政府垄断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电力、铁路、民航、港口、公路、教育、卫生、国防等领域,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被禁止或限制,国有经济处于垄断或直接垄断经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缓慢的第三产业,大多数是上述改革开放滞后的部门。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与各个行业的关联度较高。垄断难以打破,行业缺乏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地调节作用,导致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较为低下,新型服务业或新服务项目的发展受到阻碍,结构变动和优化受到严重制约。

第二,我国服务业在对外开放方面滞后。我国服务业在入世前就对外资存在严格的限制,入世承诺中才逐渐放宽原有的限制,但是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很多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垄断性行业仍受较多的限制,国内服务企业与国外服务企业大规模的竞争还没有到来。

第三,市场化水平滞后严重制约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主要以城市为依托,在时间序列上以市场化历史进程为根据。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滞后严重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改革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然而,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历史非常短,市场发育不完善,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都是以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市场或市场发育不完善,那么这些行业都将无用武之地,而这又将限制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阻碍经济发展、市场完善,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城市化水平低与市场不完善是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3.7%,但户籍城市化率只有35.7%,明显低于中低收入国家52%的比重。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当一国城市化进程未达到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水平时,第三产业应有的伸展空间就不能实现,使得该国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增劳动力过于集中地涌入第二产业,使得第二产业比重虚高,效益低下,进而引起人均国民收入的下降,使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缺乏必要的市场需求,由此制约经济增长,进一步限制国民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

第五,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使得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差,各部门发展的相关效应弱,经济整体的有序度和结构功能低。农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基础差,现代化水平低,农村第三产业十分薄弱。工业整体效率不高,工业既很少反哺农业,又不足以支持三次产业兴起。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必须以第一、二产业的先行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第一、第二产业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其对增加就业的促进作用也很难发挥。反过来,一、二产业本身的发展因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信息业、中介组织等第三产业部门滞后而受到影响。

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此:

——必须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更多更大力度地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李克强总理在《求是》杂志题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本届政府已经承诺,任期内把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以上,要确保完成。首先要把取消的文章做足、做到位,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市场。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要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今后不再搞非行政许可审批。保留的审批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政务公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助推器,是约束审批行为的紧箍咒。各部门还在实施的审批事项,要尽快公布目录清单。除此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设立新的审批事项。这实际上是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的范围,清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

——提高第三产业市场化,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放宽市场准入。对商业、饮食业、运输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中介服务业等已放开的产业,要加大准入的范围,允许更多的经营者进入。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开始放开的产业,在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非公共卫生,基础研究与非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对非义务教育、非公共卫生、非基础研究,应尽快实行市场准入,放开经营,鼓励社会办教育,社会办医院,社会办研究所,社会办体育。金融、保险等行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本质上仍是竞争性行业,同样需要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改善,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要在加强监管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将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目前,绝大多数的资金价格都已市场化,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贷款的价格均已放开,只剩下存款和贷款利率这最后一道关口。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存款利率管制,发行了不少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化定价的范围。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

——着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城市化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根本途径,根据1978-2011年数据分析,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就分别提高0.61个百分点和0.72个百分点,带动就业人数增加725万人。加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型模式,让农村多余劳动力主要进入乡镇的非工业领域工作,从而减轻城市及工业企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压力。

——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不断开发新的就业岗位。社区服务业具有工作种类繁多、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容量巨大等特点,是一个新兴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多由街道居委会开办、管理,由于上下级行政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社会服务的一些项目效益低下。对社区服务进行组织创新,引入市场机制,以经营性质为主,带有福利性;将其产业化,供给方可随时满足顾客的要求,在做到真正利民的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效益。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推进社区服务的多元化、市场化、规模化,形成产业化经营,使社区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和城市新增劳动力的生力军。

——加强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中产业关联性强,能启动市场需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以拓宽就业空间。同时将三次产业的发展置于整个工业化战略中,能更好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第三产业实现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型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级、工业化、后工业化三个阶段。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由于经济尚不发达,就业压力沉重,一方面,我国要发展交通运输、商业、饮食等就业弹性较高的传统服务业,以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发展咨询、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提升、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至于发展方法,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遵循顺序递进规律,并从区位条件、自然人文景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经营人才素质等方面综合第三产业中的行业区域比较优势,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即内部结构的高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逐步由以传统部门为主向以新兴部门为主转变,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日本经济学家饭盛信男研究了日本二战后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发现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1960-1981年的21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不动产业(+655%),其次是服务业(+247%)、商业(+219%)、金融保险业(+217%)和运输通讯业(+156%)。无独有偶,美国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

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的统计数据来看,邮电通讯、社会服务业发展较快,其增加值分别由1991年的2.0%上升到2000年的6.7%,由1991年的6.2%上升到2000年的10.9%,分别增加了4.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分别下降了4.1和4.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所发展,近年来却呈现下降趋势。我国这种变动趋势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不相一致,直接导致了第三产业产值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第三产业广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三产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是转变生产方式的强力引擎,代表了产业现在和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促使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就是信息网络产业。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上缴税金950亿元,同比增长43.1%,高出全国工业税金增速4个百分点。2010年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增速均超过25%,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电网改造、无线城市中的渗透作用更加突出,手机阅读、移动支付、网络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拓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50%至70%平均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涌现了华为、中兴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日趋突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提高阶段,网络需求上升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将担纲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业累计投资1.5万亿元,而在“十二五”期间,预计电信业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6%。根据工信部制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五到八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