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引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创新引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时间:2023-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新常态具有换动力、中高速、新结构的基本特征,同时多挑战与多机遇并存。这一改进有助于全球各国在经济增长核算中凸显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和“资本化”,也将有助于真实反映创新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经济新常态具有换动力、中高速、新结构的基本特征,同时多挑战与多机遇并存。在传统动力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更加凸显,创新还能为经济增长再提速积蓄能量并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1.传统动力的式微与创新动力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三个最主要来源。图9-3显示了1983-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的趋势和各来源的贡献,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显著下降,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维持高位。Kuijs(2009)的测算表明2010-201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可能仅为28%,大大低于1978-1994和2005-2009的46.9%和31.8%。这说明人口红利和大规模资本投入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图9-3 中国经济增长各种源泉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Cai and Zhao(2012)When demographic dividend disappears: growth sustainability of China, in Aoki and Wu(eds.) The Chinese Economy: A New Trans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创新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动力。内生增长理论表明,研发活动带来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等也会促进经济增长。采用SNA2008的核算体系后,知识资本积累不仅成为投入要素,知识资本也会成为产出的一部分,GDP增长核算会出现显著变化。美联储和OECD的相关测算表明,知识资本纳入统计将提高发达国家GDP约6%-10%,同时也会提高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GDP约2%-5%;严诚樑和沈超(2011)利用1988-2009年数据的估算表明,知识生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0%。

专栏9-1 什么是SNA200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以全面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2003年,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是SNA1993的更新版本。

区别于以往,SNA2008将那些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特征引入核算之中,对那些日益成为分析焦点的各种观点进行详细阐述。按照新的核算体系,研究与开发支出开始作为资本形成处理。这一改进有助于全球各国在经济增长核算中凸显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和“资本化”,也将有助于真实反映创新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13年7月,根据新的核算方法,美国将研发投入和娱乐、文学、艺术产业的支出等原本纳入成本的部分等计入核算范畴之后,其2012年GDP总量增加了3.6%。我国也将于2015年开始采纳这一核算体系。

参考资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http://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 sna2008.asp;《美国修改GDP统计方法,SNA2008新标准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http:// kp.sim.ac.cn/view.do?id=285。

2.创新为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能量

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过程中,创新能为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能量,从而引领经济在中高速水平上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阶段性趋势性放缓,这具有其内在必然性,但要坚决防止和避免经济增速出现“台阶式”的快速下滑。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速也会相对较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实现经济追赶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以技术创新为例,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创新就对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它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并间接扩大了要素供给。例如,创新性的想法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实现有效率融资,机器对初级劳动力的替代不仅释放出富余劳动力,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其次,它突破了现实空间的束缚,使知识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发挥作用。例如,依托互联网出现的维基百科、慕课等开放型知识平台,知识获取更加便利、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另外,信息技术在实物商品、商业模式中的嵌入改善了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这些影响将使得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使经济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效率提升转变。以美国为例,通用目的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见表9-1),使得其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又一轮高潮(见图9-4)。

表9-1 通用目的技术对美国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单位:%/年)

资料来源:Crafts N. (2003): 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Era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History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 79.

图9-4 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3.创新有助经济结构嬗变升级

创新还从两个方面助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创新有助于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例如,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拉动经济增长,还能消除技术转化和服务中的“梗阻”;物流、金融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创新,不仅能提升行业自身利润,还会对制造业形成强有力支撑。2013年1季度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超制造业占比,成为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标志,但产业结构优化之路仍很漫长。只有通过创新来转变竞争优势,形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行业前景渐被看淡,制造业资金大幅流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局面。

二是创新有助于软化投资结构,加快投资方式的市场化。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结构上偏硬、方式上偏计划。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即使2014年之后美国经济企稳复苏,我国的出口也很难达到过去的增长水平。加上消费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提升,投资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将成为资本形成中的重要部分,使得投资结构趋软、方式上偏市场。在我国人口数量红利日渐消失的情况下,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成为释放经济潜力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