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注重临床经验,中医药理论也都来自中医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抽提。中医学治疗疾病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证,然后根据证制订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基础,根据中医学典籍或个人经验,对四诊资料加工、辨证,同样也是根据典籍或经验确定治则和方药,而后施治于患者。归纳起来,中医学的诊疗模式为:以临床为基础,临床-典籍(经验)-临床之间的转化。在这个转化链中,典籍或经验就好比现代医学的实验室,起到联系临床的纽带作用。但典籍或经验又不同于实验室,它是古代劳动人们在与大自然或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和积累的用于防病治病的临床经验,后经各代医家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不断总结完善而成,归根到底也来源于临床。
(一)中医学中的转化医学理念
转化医学作为近10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双向转化通道,从而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快速临床转化和反馈。同时,作为一种新理念,转化医学倡导学科间交叉整合、学组间交流协作,引领更多医学研究聚焦临床疾病的防治,最终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特定的患者,实现个体化医疗。中医学尽管在理论与技术体系上与现代医学存在根本的不同,但与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从系统生物学角度看待生命、实现个体化诊疗等的观点等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折射着朴素的转化医学思维。
1.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运行模式相同 转化医学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现代医学模式的“瓶颈”——即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学科发展的分离。中医学的发生和发展却一直未曾脱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轨道,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从临床积累的经验中抽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是中医药发展的经典模式。虽然传统中医学不进行实验室研究,但其“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2.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理念统一 现代西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临床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基础医学则以简化论为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健康除与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关外,还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外界作用,这决定了转化医学必然是一种复杂性研究系统。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
3.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疗方式相同 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方向转变,由于该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来寻求突破。而中医学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朴素的个体化医学,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二)现代医学助推中医学的转化医学理念
1.中医学的转化需要先进的手段优化完善 一部分人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彻彻底底的临床医学,似乎中医学不用实验室就可以诊疗疾病,其转化思维也是不同临床形式之间的转化而已。这种认识还是有其局限性,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方面如果能通过更科学的临床实验设计进行相关机制的探索,寻找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最终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临床疗效;一方面就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验方和诊治技术提出基础问题,通过在实验室进行验证、优化和完善,并进一步开发,形成新药和新的诊疗设备,应用于临床,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还会带动和促进中医药产业更与时俱进的发展。
拿中药开发为例,某一种中药或复方经临床应用证明有效,随后进入实验室进行药理毒理研究、制备工艺研究,最后应用于临床,是通过临床-实验室-临床模式,所以对研究人员的临床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实验室只是研发后期完善和批量生产的阶段。因此,临床是中医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只要处方有效,转化只是时间和技术的问题(图8-1)。
图8-1 中药创制的转化医学思路
2.中医学结合现代转化医学的案例 对于中医而言,其体质学说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体质学对体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即“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与“体质可调”,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的总体框架。将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根据发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作出的分类。在形成体质分类的理论后,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表观人类遗传个体差异性的方法对体质分类进行研究,发现9种体质类型都具备特征性的生物学基础。因此,中医体质分类法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生命状态的生物特征、生理学特征和心理社会特征。由于考虑到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就可达到调体防病,中医体质学对体质的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临床实践。如生理情况下小儿为“纯阳”、“稚阴稚阳”之体,脾肾不足,心肝有余。所以,对小儿施药需注意药物的寒凉,药饵以及药物的剂量,应多调节饮食,再给予药物的确切治疗。又如老年人体质特点为虚、痰、瘀,所以老年人用药当以补虚为主,兼补兼消,方大量小,以图缓收之功。
(三)中医转化医学的优势与挑战
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传统中医药学一直以病人为核心,围绕临床遵循着“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推广”的发展模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多元化且疗效卓著的优秀临床成果。尤其是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血脉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传承数千年绵延至今的知识载体,是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近年来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就是中药青蒿成功转化的典型范例之一,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作用被全世界认可后,其作用机制进一步被陈竺等科学家揭示,这些都是中医药与转化医学相结合的优秀范例。同时,由于中医药与转化医学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契合性,将使其在参与临床成果转化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先天性的自身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中医药理论和研究手段与现代医学差距较大,这也为中医药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造成了巨大障碍。如中医学长期以来善于对宏观机能的观察,却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略显不足,即“详于气化,略于形迹”。中医学要发展,就必须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接轨,引进利用既定性又定量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以弥补临床观察及直觉领悟的不足,增强其科学性与说服力。另外,由于中医药成果形成源于长期乃至数代人的临床实践,缺乏高效的实验室研究,这种“转化”的成果上升速度显得缓慢、规律探寻不强。因此,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模式需要扬长避短,把已经实现“转化”的技术手段,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进行推广性研究,并通过增强现代实验室基础性研究推动技术改进和推广,使其“转化”高效高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