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是医院智慧化建设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当前医院智慧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医院智慧化系统还处于具有智慧特征单个系统应用。即便这样,它们的应用也减少了医疗事故的发生,优化了医疗诊疗流程,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了医疗信息化水平,为研究型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展示出诱人前景。
(一)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以网络化建设为基础,连接着区域内相关医疗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通过公网还可以连接千家万户的网络终端。这些机构和个人用户通过数据中心的控制机制和索引机制,共享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信息,用户之间还可以进行信息交互。对于医疗机构医生,通过区域医疗平台可调阅所属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PACS图像等,患者也可以通过平台查看自己的诊疗和费用信息,还可以与医疗机构医生进行远程健康咨询。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将所需要的医疗信息传送到该平台上,可以实现区域内几十家医院和上百个社区之间的信息互操作,如门诊预约挂号、远程咨询会诊、双向转诊、检查检验查询等,通过平台医疗业务协同,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二)婴儿识别防盗系统
长期以来,对初生儿和婴幼儿在医院的监管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初生儿被抱错、婴幼儿被盗等。这些事件既给孩子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也给医院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将RFID技术引进医院新生儿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系统由RFID标签、RFID读写器、RFID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门禁系统、短信中心、安全监控中心、无线网络、医生护士站终端电脑等组成。
婴儿出生后带上镶嵌RFID芯片的特制的柔软腕带,芯片中带有人体感应传感器,里面的唯一性信息与其母亲的信息相对应。该标签在系统登记激活后,系统就开始对婴幼儿标签进行实时跟踪监护了,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标签每隔10秒向系统发送一个激活信号,以表示该标签正常。同时在各个监护病房出入口布置固定式RFID读写器,每次有护士和婴幼儿需要通过时,通过读取护士和婴幼儿RFID身份识别卡,身份确认无误后监护病房的门才能被打开,避免婴幼儿抱错事件的发生。同时,护士和婴幼儿出入信息都被记录在数据库中,配合监控录像,保安能随时监视重点区域的情况。当标签被人为破坏时,标签立即向系统连续发送被破坏的数据信号,系统发出报警并显示标签位置,通知医护人员和保安人员立即处理;当婴幼儿被非法带出监护病房时,标签被出入口监视器唤醒,立即向系统发出报警信息,系统则立即报警并显示标签出口位置,通过短信或医生护士终端电脑报警通知医护人员和保卫人员立即处理,同时输出门控信号,将科室大门关闭,防止婴儿被盗。
(三)移动输液系统
移动输液系统的主要工作特点具体表现了智能识别及无线传呼等技术的应用。具体流程为将每位待输液病患的进行感应标示,以此来确认患者的身份及输液座位号等信息,同时相应标示其需要使用的药物,将患者的情况与药品一一对应,减少了医疗过程中的失误。针对传统的护士叫号存在的漏洞,采用无线传呼技术对其进行完善,减少输液室内噪声对患者的影响,为患者就医创造和谐的氛围,同时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简化了患者输液的流程,给予了患者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优化了门诊输液的秩序,保障了输液过程的安全性,避免了配液和挂液环节发生药物与患者不对应而引发的事故,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精神压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医院输液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和实用性,成为医院智慧化应用的一大亮点。
(四)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系统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药品、器械等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以往无法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把药物、器械从出厂开始,将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保存环境和期限、使用情况等环节的信息,都和RFID芯片进行一一对应后存储于大型公共数据库内。如果出现问题,可根据RFID芯片追溯全过程,确定问题发生环节,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
在药品存储环节,物联网可以根据温湿度的感应,来确定存储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通过物联网技术,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也可以进行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五)供应室管理系统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室的管理系统中,综合电子设计自动化系统及相关的智能识别技术,对医院内部每天流通的医疗器械在消毒供应室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并对控制感染的重要工序实施监控,对过程处理中的问题进行实时的反馈,尽最大的努力来确保医疗用具消毒的彻底性,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在回收环节,通过在消毒环节给每个器械包贴上射频感应标签;其后,在回收过程中,经过自动化的扫描仪确定器械包使用时长是否在限定的范围内,进一步确认后便将其回收处理。
在打包的环节,通过对照早期记录在管理系统中的器械包信息对比,将其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打包,并在系统中录入相关的打包信息。
在灭菌的具体环节,在器械包完成消毒过程后,将其通过管理系统检测,如果合格,则将灭菌信息登记到系统中,最后在器具发放的环节对其消毒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确认,确保器具在消毒两天内发放到各个科室,否则需要重新消毒。
(六)个人/家庭健康管理系统
当前,老年人口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加,使个人/家庭健康管理业务成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方面之一。该业务可以让医生通过远程技术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让患者留在家中,减少来院诊疗花费的时间和昂贵的住院费用。
家庭里可以部署无线网络、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医疗传感器节点被用来测量各种人体生理指标,如心电、血压、体温、血糖和血氧等,传感器还可以对某些医疗设备的状况或者治疗过程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所获得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被传输到健康监护网关。将这类家庭基站或病房基站设计为手持型设备,网关可以将收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信息进行保存和处理,并将数据显示在该设备显示屏上。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远程数据传输通信,比如和PC相连的USB接口,或通过3G、4G接入互联网远程网络,传送到远程端的信息将由远程端的监护中心或医院管理中心的专业医疗人员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及时对患者进行信息反馈,提出建议或治疗方案。
(七)智能急救监护系统
当今,城市突发事件(如抗震救灾、战时救援等)应急急救体系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更及时、更准确、更有效的急救服务的需求,智能急救监护系统成为了医疗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急救医疗机构和军队应急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传感器和信息采集设备等各种新兴技术来实时监测伤员的血压、体温、心率、心电和体位等各种生命体征参数,并结合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和高清图像视频信息,通过光纤、WIFI、移动互联网(3G、4G等)、专网、卫星等多种接入方式,借助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传输网络,将体征监测参数、地理位置信息和视频图像信息等多元化信息流发送至急救监护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服务器在收集伤员体征监测参数、位置和图像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医疗专家知识库甚至医生的实时参与,对以上信息进行融合、判断,制订出医疗急救方案,做出相应的远程急救干预等操作。对于需要转送后方的患者,在救护车上安装体征监测的传感器节点,通过网络实时传输患者的生命体征参数,可以使医院提前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救护人员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治工作,在某些危急病症的救护过程中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