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
医学模式决定着人们对生命、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不转换医学模式,医德就无从谈起,科学与人道主义将无从结合。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取向和目标。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实验医学阶段,人们侧重从生物科学角度认识疾病和健康,通过医学科学实验来探索人体的生命奥秘,生物医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这种医学模式下的医务人员必然以疾病为中心。重病不重人,重局部轻整体,重生物因素轻社会心理因素。20世纪7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为行业所认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把人看作是完整的社会人。它不仅注重人的生物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而且更注重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倡导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对人的尊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较之生物医学模式的优越,不仅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还表现在医学道德上。换言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医学思维方式进步的标志,而且是医学道德进步的表现。研究型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符合医学模式的发展变化,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和外延。
(二)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
医学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生育和死亡的自然进化过程,所带来的医学伦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新技术引起的广泛争议带给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医学技术的发展已逐渐逼近人的生命和尊严,构成一定的威胁。人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医德观来看待这些问题。例如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生育子女的愿望,但却带来了相关的家庭伦理问题。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疗可以解除一部分人的致病基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但是它却存在遗传工程本身技术上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难题的存在无疑阻碍了医学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如何既保证医学科学研究的自由充分发挥为人类造福,又做到尊重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尊严,这都需要新的医德观的支持。研究型医院在不断提高和创新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正视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制约,更好的促进研究型医院的科学发展。
(三)符合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务人员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以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为根本,以疾病为中心,在诊疗中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医患关系上出现了一定的矛盾,这无疑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心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坚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于病人,又具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服务理念。因此,应以战略性的眼光和全新的医德理念来教育医务人员,尽早树立医德医风新风尚,提高判断是非、美丑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的医疗卫生工作,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