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策的概念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
准确地讲,决策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决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决策的前提条件;
第二,决策的过程中要拟订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这是科学决策的根本;
第三,决策的重点在于科学地分析、判断与选择,这是决策质量的保证;
第四,决策的结果在于选择“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
在决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要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外部受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同时分析企业内部整个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将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第二,效益原则。要以最小的人、财、物及时间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或争取最小的损失。
第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决策的过程中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辅助决策,使最终作出的决策是相对最满意的一个决策。
案例
尼西奇的成功决策
日本尼西奇公司在战后初期仅有三十余名职工,生产雨衣、游泳帽、卫生带、尿布等橡胶制品,订货不足,经营不稳,企业有朝不保夕之感。公司董事长多川博从人口普查中得知,日本每年大约有250万名婴儿出生,如果每个婴儿用两条尿布,一年就需要500万条,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尿布市场。多川博决定放弃尿布以外的产品,一心把尼西奇公司打造成尿布专业公司。通过集中力量,创立名牌,尼西奇公司成了“尿布大王”。资本仅1亿日元,年销售额却高达70亿日元。
点评:决策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决策,可以扭转企业的命运,使企业避免倒闭的危险,使处于“山穷水尽”状况的企业顿感“柳暗花明”。
第四,集体智慧与个人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单凭决策者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很难作出有效决策,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第五,创新原则。决策是对未来经营目标、行动方案的决策活动,会不断随着情况而变化和调整,需要管理者勇于开拓、提出设想、创造新办法。
第六,反馈原则。所选的方案要有一定的应变措施,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应及时反馈,据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小故事
猿猴的决策
热带雨林中,虎啸猿啼,草木丛生,各种动物在树枝上、草丛间玩耍,上蹿下跳,十分活跃,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那么正常、理想、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暴雨袭来,不久洪水就淹没了森林的大部分,大小动物拼命向最高处奔去。待大家聚到高处,洪水还在暴涨,于是大家推选最聪明的猿猴主持召开会议,大家为如何脱险议论纷纷,一时不知所措。
猿猴说:看谁能游泳?很快推选出青蛙、水蛇等四大水手。猿猴灵机一动说:“不行!只会游泳,跑得不快,不能迅速报信求救。”大家一致赞成,但谁是水陆都行的能手呢?猿猴脑子快,瞥了一眼蜈蚣,心想:它会水,腿又多,一定跑得快。猿猴自鸣得意地断然作出决定:马上让蜈蚣出发。大家也心情坦然地继续开会。当天已漆黑散会时,大家发现蜈蚣还没有走,因为脚太多,穿鞋成了最费时间的事。大家对猿猴的错误决策十分愤慨,群起而攻之。
启示:一是决策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就事论事,简单了事。而是要像张瑞敏提出的“要有二次决策”,即针对决策之后的负效应再做一次决策,以保证决策的顺利。二是要有反向思维,即在决策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要想到与其相反的决策。只有能正反双渠道思考的决策者,才表现出决策者的成熟、能力与水平。
二、决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决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决策者而言,在弄清所面临的决策属于什么类型之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寻找相应的决策方法。
(一)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可以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1.战略决策
即有关组织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决策。这类决策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作用于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作出,如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决策。
2.战术决策
即有关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途径、措施等的决策,它比战略性决策更为具体、作用范围相对较小,影响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一般由中层管理者作出,如生产计划、工资水平等。
3.业务决策
即为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作的具体决策。它的作用范围相对更小,影响的时间也更短。一般由基层管理者作出。
(二)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
即对重复出现的日常事件所作的决策,也就是例行问题的决策。由于经常重复发生,所以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决策,如常见的设备故障等。
2.非程序化决策
即对非重复性的新颖事件所作的决策,也就是例外问题的决策。由于事件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因素,其方法和步骤也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如重大的人事调整。
一般高层管理者所作的非程序化的决策更多,基层管理者所作的程序化的决策更多。
(三)按决策制定条件的确定性,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的制定条件是决策者完全知道所面对的问题,替代方案也很明确,且每个方案的结果是唯一的且可以预见的。
2.风险型决策
对某事件出现的结果不能确定其唯一性,但可能出现的几种状态是可以预见的,且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和经济效果是可以估算到的,可以通过比较各方案的期望值来进行决策。风险型决策常用的方法是决策树分析法,这点在后面将会详细介绍。
3.非确定型决策
决策事件未来各种自然状态完全是随机的,选中的方案的执行结果是无法预知的。也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
(四)按决策主体所处的管理层次,决策可以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1.高层决策
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所作的决策,这类决策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2.中层决策
组织的中层管理者所作的决策,其影响范围大多只涉及一个部门。
3.基层决策
组织的基层管理者所作的决策,这类决策主要解决局部的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一般来说,越接近高层的决策越具有战略性、非程序性、非确定性,而越接近基层的决策,就越具有战术性、程序性、确定性。
(五)按决策主体的多少,决策可以分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1.个体决策
仅有一个人参与决策,也称个人决策。
2.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和决策制定的整个过程。
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为: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执行、更能承担风险等。群体决策的缺点为:决策速度慢、责任不明、可能存在少数人对群体的操纵、个人可能屈服于群体的压力等。
(六)按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可以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进行初次选择。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