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而且正在孕育着继续深化发展的动力和能量。从当前态势来看,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已呈现出基础实、领域广、互补强、共赢多的基本特征;用发展眼光来看,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未来深化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进一步扩展合作内涵、形成合作机制、构筑合作载体、疏通合作渠道、提升合作主体,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未来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能级和效率。
加强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和经贸合作,无疑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当前及未来海峡两岸政治经济走向的角度来考察,在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众多领域中,继续深化拓展农产品流通合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加强彼此的合作载体建设又应该成为具有突破性的重大举措。为此,根据胡锦涛同志“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的讲话精神,以及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客观要求,加强沪台两地农产品流通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上海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可以预期,通过沪台两地农产品流通载体的共同建设,不仅能够有助于形成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新亮点,而且也能够直接推动沪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一、对当前台湾农业发展现况及趋势的基本认识
从经济发展的纵深角度来看,台湾农业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样也有着近50年发展的辉煌历史。应该看到,农业曾是台湾主要的经济支柱,并对台湾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台湾有着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独特的农业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很高的农业应用技术、健全的农业推广机制、很高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水平等。所有这一切,不仅奠定了台湾农业的现有发展水平,而且也成为台湾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台湾农业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然而台湾农业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台湾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以及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台湾农业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走向“精致农业”路线
当前台湾农业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资源贫乏、耕地减少、农业劳动力成本过高、经营规模不大、农产品市场狭小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已经难以同农业大国或低工资、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展开竞争,这就使得台湾农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但是,由于台湾农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科技、管理、品牌、品种、资金、市场开发等方面仍然还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因此,近年来台湾农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不得不开始探索走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与管理密集相结合的“精致农业”路线,以进一步突出台湾农业的相对优势,提升台湾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推进“知识型农业”发展
为了使农业尽快从数量型经济转变为知识型经济,摆脱传统农业发展的困境,台湾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这些重要举措,包括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建设,设置植物种苗、畜牧业创新育成中心,鼓励企业投资高科技农业,强化农业高科技研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商品化等。当前,台湾当局和农业界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在地狭人稠的地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必须用现代生物科技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这就直接推动兴起了一股将现代生物科技应用于农业的风潮。例如,台湾已完成了一项有关农业生物技术园区的规划,将辅导设立屏东“生物技术园区”、台南“台湾兰花生物技术园区”、彰化“花卉生物技术园区”以及嘉义“香草生物技术园区”等,并期望通过这些农业生物技术园区能够以高科技带动台湾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台湾土地狭小、劳动力成本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也就成为重要的出路之一。应该看到,台湾地理环境特殊,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巨大潜力。同时,扎根于台湾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进口的巨大冲击。在如此前提下,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思路,就是要充分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目前,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除教育农园外,还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渔场、牧场还有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以及农民旅馆等,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四)谋求岛外市场和岛外农业的拓展
从总体上来看,台湾农业正处在重要的发展转型与产业升级时期。一方面,台湾农产品尤其是热带高档水果等的岛内市场和出口市场有限,每年都会出现农产品包括热带水果不同种类和程度的过剩,客观上迫切需要增加岛外销售的通道和规模,因而也必然对海峡两岸的农产品流通及农业合作抱有比较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受岛内土地资源及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台湾农业开始充分利用在种植技术、组织方式和市场理念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积极向岛外发展,尤其是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拓展,包括农产品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并以此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五)期待海峡两岸农业的深化合作
从比较角度来看,由于海峡两岸农业的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环境条件以及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使得两岸农业存在着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大陆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以及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而台湾地区则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海峡两岸如能在农业及农产品流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必然能够开创互补互利、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基于如此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前景,台湾农业界及农业从业者都期待着能够寻找到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机遇与途径,而大陆的农业界以及社会各界也同样希望能够做好深化海峡两岸农产品流通及农业流通及农业合作这篇大文章。
二、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基本构想
在新世纪中,一方面,海峡两岸农业都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促进内部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都是海峡两岸农业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海峡两岸农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充分表现在农业资源、农业技术、生产管理、农业资本、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农业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价格以及农产品市场等方面,因而实现海峡两岸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补,可以成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的动力和农业合作的基点。海峡两岸农业的互补性,不仅为农业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为农业交流与合作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从当前农业发展形势来看,台湾农产品的岛外市场销售问题,一直是困扰台湾农业深化发展和台湾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瓶颈,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台湾岛内的经济稳定乃至政治走向。台湾农业要获得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依靠巨大的大陆市场。因此,从现实角度出发,有必要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具有互补空间和互利条件的良好基础,积极发挥大陆市场的消费功能和扩散功能来缓解台湾农产品的销售矛盾,从而有利于深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和台海局势的稳定,进一步落实大陆方面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胞的15项政策措施。当前,台湾农产品已经直销到大陆,而上海市场上也已有了台湾农产品尤其是台湾热带水果的踪影,但总体上来说,由于受到运输、价格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台湾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规模还不大,市场氛围也还没有整体形成,而上海市场的巨大辐射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这充分说明进一步加强沪台农产品流通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在现有台湾热带水果直销上海市场的良好基础上,沪台两地还可以在台湾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上开展深入的合作,从而形成合作载体和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一)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必要性
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很有必要。一是有利于形成台湾农产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销售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进一步依托新建的批发网络来扩展台湾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且提升市场能级和形成市场整体氛围。二是有利于以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和扩展上海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功能,形成具有较强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全市海内外与市内外农产品物流体系。三是有利于丰富和扩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内涵,通过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完善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产业体系的作用,助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台湾农产品通过大型批发市场向上海周边地区的扩散,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产品销售,进一步提升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直销的整体效应。五是有利于上海在台湾农产品直销大陆市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产生先发效应,并对沪台两地其他领域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效应。
(二)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可能性
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也是有可能的。一是台湾与上海近在咫尺,沪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在上海已有沪台农业合作和农业加工项目110多项,合作范围涉及种植业、特种水产品、农产品加工及农业高新技术包括花卉栽培、蔬菜种苗和生物肥料等。这些合作项目的入驻上海,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二是目前上海是台湾农产品尤其是台湾热带水果的直销城市之一,也是台湾农产品登陆大陆市场的重要门户之一,这就决定了上海有可能成为台湾农产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转口批发的一个重要枢纽。三是目前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流动性强、信息量大、消费水平高、示范效应佳,拥有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这就决定了上海可以成为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台湾农产品的展示、销售和交易的重要中心。四是目前上海是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具有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所拥有的强大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这就决定了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可以对构建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产生重要的支撑力量。
三、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若干建议
推出在上海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基本构想,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如此基本构想,应该按照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沪台两地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结合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升海峡两岸农产品流通合作能级的客观要求,本着沪台两地互补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予以积极推进。就近期推进策略和操作层面来看,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功能定位
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基本功能可以定位为“农产品组织、农产品展示、农产品交易、农产品批发、农产品物流、农产品信息发布”等六大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海峡两岸农产品品种交流与农业生产技术交流等活动。
(二)建设模式
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推进建设,既可以采取沪台两地共建的办法,由两地农业及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或企业共同联手组建,也可以由两地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组建,以利于沪台两地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主体、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
(三)建设选址
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选址,可以结合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全市农产品物流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布点,而市场的选址应处于市内交通便捷的农产品集散枢纽中心,周边的交通也应该同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的进出通道互联成网。
(四)组织架构
由全市相关部门组成专题小组,对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立项进行深化研究和方案设计。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可以考虑设立上海市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而在组织推动上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立项协调
在对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市有关部门与国台办、商务部和农业部进行前期接触,就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相关事宜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和操作协调,以先期掌握立项的政策动态和审批程序。
(六)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中央一办两部在沪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览会”的良好影响和平台作用,可以借此进一步展开沪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座谈、研讨、考察、招商、洽谈等一系列活动,并就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七)信息沟通
有选择地同台湾高层次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团体以及著名农业企业家或人士进行双向沟通。近期,可先同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进行接触,还可邀请沪台两地具有影响力的台湾农业界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著名人士赴上海考察。同时,也可择机组织上海的农业界与农产品流通界的人士赴台考察,研究完善海峡两岸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和操作机制。
(八)形成机制
根据沪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深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沪台农业合作论坛,确立沪台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协商机构,逐步形成行业协会和台湾对口行业协会之间的定期沟通和磋商机制,扩大沪台两地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原文刊于《东亚经济格局变动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