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人口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尽管欧洲有些国家的政府为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而感到恐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主要问题是人口增长。而同期发达地区只增加3.2亿,年均增长率为10.1%。

世界人口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世界人口及人力资源

人口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主体,是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人口现象也就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中的一部分。世界人口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化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应该说,人口对世界经济以及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里所说的人口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等等。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分布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人口的变化可以是增加,也可以是减少。尽管欧洲有些国家的政府为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而感到恐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主要问题是人口增长。

(1)前面在讨论世界经济增长极限的时候,学者们都把人口的过度增长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地球可容纳人口数量的有限性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即使从经济角度来说,人口的增加固然会使劳动力相应的增加,从而增大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抚养一个人长大成人是有经济成本的,在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规律作用下,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人口规模及适度人口。然而,地球到底可以养活多少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地球可以供50亿人同时生活,也有人认为现在全球人口已经太多,最好不要超过10亿,1972年联合国人口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稳定在110亿左右为好。为什么估算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根本原因是对容量的涵义理解不同。有的学者的理解是生物生理性人口容量,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人类温饱水平。换言之,只能满足人们的生理必需水平。当然,按照这样估算的容量是最大的。由于在他们的实际估算中,往往只使用一个主要参数,即维护系统中人口的食物产量,而世界上许多人已经超过这个水平,所以按这个水平估算的容量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还有的学者根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水平、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耗量的情况,来估算未来某时的人口最大容纳量。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对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承载能力进行估算,其基本前提是各国人口达到标准的人均营养需求,所有可耕地均用一种粮食进行估算,然后按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农业投入水平,估计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活多少人。结果表明,西南亚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最大的“危机区域”,因为按低投入水平,该地区每公顷土地只能维持0.16人,而1975年实际已负担了0.2人,即把全部土地用来生产粮食,也养不活当地现有人口,这意味着必须从其他地区调入粮食。根据2000年人口预测,那时,这一地区的粮食压力将更加严重,只有增加农业投入的水平,这个矛盾才有可能有所缓和。这种估算方法,尽管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其实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所有可耕地究竟有多少用于粮食生产,以及投入的增加(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等)情况也是不易预知的。

可见,适度人口本身是一个十分不具体的概念,法国人A·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应当是以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他列举的可能特定目标多达9项。当然,主要是经济适度人口,进而是福利适度人口,前者定义为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或是指一个国家不超过其农业资源的粮食所能容纳的人口,是工业潜力所能允许的最大规模生产所能容纳的人口。后者更考虑到人们的福利状况,或是定义为能保证人的最大幸福的人口,或是指提供按人平均最大收益的人口。也许这样的适度人口计算方法比较合理。

(2)从世界人口变化情况来看,过度增长的人口数量正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制约。历史上较大的人口增长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人类祖先刚从灵长类进化为人的时代;第二次人口增长在8000年前,发生在人类由渔猎和游牧生活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定居农业社会时期;第三次增长开始于17世纪中叶,文艺复兴之后。每一次大增长都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飞跃带来了人类生存能力的提高,出生率增加,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寿命延长。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地球上约有2.5亿人,到1650年增加了一倍,约5亿人。1800年为8.5亿,1900年约为16亿,1930—1975年,人口从20亿发展到40亿,只经过40多年时间。1988年7月7日,全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而现在更是突破了60亿。这种人口的加速增长,与经济增长极限论的指数假设非常接近,原本似乎无关紧要的、可近似忽略的人口增长率已经不知不觉累积地造成了令人生畏的庞大的人口总数,并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

人口总量增加,超过生态容量,并接近或超过社会消费资料增长速度的状态就叫做生态经济压力,这将使得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被破坏,自然资源更加短缺。随着世界人口逼近70亿,在每年增长近1亿人口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其基本需求,首先被破坏的生态资源是耕地、森林、草地和水域,而恢复这些资源更新能力的投资,是生产时同时投入生态保护费用和生产费用总和的20倍。正是生态经济效益的这种延迟性,又进一步限制了对其投资的数量。

(3)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性和结构性不均衡也是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从最近几十年的情况看,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从1950—1983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由16.9亿增长到35.2亿,净增18.3亿,占世界增长总数的85%,年均增长率为22.6%。而同期发达地区只增加3.2亿,年均增长率为10.1%。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养儿防老和靠人口致富的观念的存在,使得出生率居高不下。正如《韩非子·无蠹篇》中所描述的,“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在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担忧的同时,发达国家却在为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而烦恼,据世界银行统计,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不到20‰,自然增长率低于1%。在某些发达国家,目前的出生率仅仅能维持现有的人口规模。前法国总统密特朗因苦于国内劳动力增长的不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万的国家是无法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更令发达地区头痛的是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主要是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决定的,而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又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500美元以上的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显著的下降。结果是从整个世界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不断增长,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从1975—2025年约50年内,全世界人口增长3倍,可达82亿,而60岁以上老人将增加5倍多,由2亿增至11亿,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将增加7.3倍,可达1.11亿。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①从属人口负担增大;②劳动力人口的相对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③失业的危险性增大;④消费和储蓄以及投资关系的变化;⑤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进步缓慢。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发展中国家严重。1960年,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5%,而发展中国家只占3.7%;1980年,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3.9%;现在这一数字是,发达国家13.2%,发展中国家为4.7%。

2.世界人力资源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与人口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源仅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力的人。

人力资源可以按职业分工、教育程度和能力水平进行分类,形成各种层次的劳动者群体,这些多层次的劳动者群体又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变化,构成结构日趋合理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特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和其他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经济资源同样的一些特点,如有用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然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经济资源,又具有某些自身的特点。首先,劳动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作为人,在生产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生活消费,不仅本人消费,而且要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未具备劳动能力的孩子提供必需的生活消费。其次,作为人力资源实体的劳动者是具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劳动者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引发和控制社会生产过程,使社会经济活动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发展。再次,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塑性,即人类不仅能够不断的繁衍后代,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和创造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劳动者。可见,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有了人类的劳动,各种自然资源才成为经济资源,才能进入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要素。也是由于有了高智能的人类,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总结经验,体力和智能逐步发展,形成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人力资源。人口的不断增长,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使人口素质从而使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结构渐渐发生各种变化,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当社会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时,人力资源的主体是农民、渔民、牧民及手工业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的是一种体力型的简单劳动者。机器大工业出现后,对劳动者的智能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要求明显提高,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技术工人和管理者,并且需要大批资金来添置和改造机器设备。于是,大工业这种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促使体力型的简单劳动者向体力+智力型的复杂劳动者转变。现代工业(包括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的发展,则使人力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飞跃,原有的体力型的简单劳动者(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的部分)数量相对减少,但素质不断提高,体力+智力型的复杂劳动者比重增加,人数增加。随着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一代以智力型为特征的高技能劳动者成长起来,成为劳动者队伍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

一般来说,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日益膨胀的人口为人力资源提供了几乎取之不尽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基础。但是,庞大的人口数量与符合社会生产要求的人力资源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庞大的人口数字使人力资源在数量上显得相当富裕,往往供过于求,而在高素质方面却显得比较贫乏,常常供不应求,这一点在经济比较落后而人口出生率又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因此,就世界范围或一个国家来看,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焦点,目前应当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较少地追求人力资源总数的增长,而致力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智力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智力,是人力资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力是最可靠的财富形态,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如果说,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那么,人的智力又是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的智力状况,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对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和对生产力的组织和管理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智力开发,当然要依靠教育,包括各级各类正规学校的正规教育,各级各类的教育和业余培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进行智力开发,需要投资。当然,对于这个投资,回报也是相当高的。日本常被作为一个典型事例,正是由于其国民教育水平高,使其从“资源小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国民经济一片崩溃景象和资源与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在较短期内实现了经济起飞,跃入世界先进的行列。亚洲“四小”中的韩国和新加坡也是如此。重视教育与重视人才作为“立国之本”,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同。

但是,教育毕竟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事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日本政府对每位小学生的教育投入为1335美元,对中学生这一数字是1491美元,对每位大学生则为1722美元;英国这一组数据分别为593美元,979美元和3631美元。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教育的数目也不菲,马来西亚对每位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分别需投入政府开支156美元、217美元和2884美元;而坦桑尼亚则分别需要29美元、336美元和7895美元。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承担国民教育的能力也不一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像理论上预计的那样成为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于是出现了发展中国家高层次人才稀缺,而一般的劳动力却大量过剩造成失业严重;在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普通的高学历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急需的人才没有足够的余地施展才华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二、世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

在地球上,天生万物以养人。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人类利用其中的物质资源,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1.资源与生态环境。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层次性,环境的概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环境,只考虑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地、森林等,构成环境的因素是人类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自然存在物。第二个层次的环境,包括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野生动物、土地利用状态及能源环境。第三个层次的环境增加了美学环境、卫生环境、住宅环境、交通运输环境及文化娱乐活动的环境,因此已包括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人文设施。第四个层次的环境,是指人类的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生活的一般环境,因此它还要增加经济发展状态、教育状态、公共安全及其他的福利状态等因素。

但不论从哪一个层次讨论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是自然资源?严格的定义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的情况下,为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谓之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因素。在自然资源的序列中,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都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又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根据其数量、稳定性、可更新性以及再循环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

(1)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水力、全球性水资源、大气、气候等,这类资源是宇宙因素,星球间的作用力,在地球的形成和运动中产生,其数量丰富、稳定,几乎不受人的影响,也不会因人的利用而枯竭,但其中某些资源,会因为人类不适当的利用,而使其量受到影响。如:大气和水因受污染,质量下降;太阳因大气污染使植物光合作用的总数量受到影响。

(2)可枯竭的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其中有的经过长期使用将会枯竭,例如化石燃料,有的只是在不恰当利用时才会枯竭,例如生物资源,如果能够适当利用,则可不断更新。因此,这些资源又可分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两类。①可更新自然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的是生物资源和某些动态的非生物资源,例如森林、草原、农作物、野生动植物和土壤、地方水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包括体力和智力)。这类资源借助于自然循环或者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不断地自我更新,维持一定的储量,如果对这类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使用,它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这些资源受到损害,甚至完全枯竭,并带来十分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后果。②不可更新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没有更新能力,但其中有一些可借助再循环,可以被回收,得到重新利用,有的则是一次性消耗,不能循环回收。如金属矿物和一些非金属矿物,更新能力低,但被开采利用后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而能源矿产燃料经燃烧后变二氧化碳气体散逸,不可再被回收利用。

应当指出,虽然资源的特点各异,但所有的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资源与人类社会各种技术因素,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资源网,任何一种资源的短缺,都会通过这个网,对其他成分产生影响,并会影响整个资源网的功能。一般来说,人类所进行的资源开发的各种活动,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引起变化,人类环境的建设是以自然环境的改变为代价的。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或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我们所希望的当然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人类获得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

2.人类与自然资源。

(1)人类与矿产资源及能源。人类自石器时代开始利用矿物,经过红铜、青铜到铁器,对矿物资源的利用逐步扩大,到近代,被利用的矿物资源已有100多种。

人类不仅由于人口的增加,对矿物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多,且随着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矿物的需求量也成倍的增长,例如工业发达国家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0%,而他们矿物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70%。战后全世界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量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近20年来消耗量增长更快,据统计从1960年到1980年20年中,全世界开采铁矿石150亿吨,开采煤炭为600亿吨,分别是过去100年中总开采量的50%和40%,近20年来,全世界石油消耗量是440亿吨,是有史以来的80%;天然气消耗量是20亿立方米,是有史以来的67%。因此说,矿产资源消耗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自太阳辐射,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系统内流动。在人类生态系统中,除了来自食物的体内能源外,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类还要大量利用其他各种能源,即所谓体外能源,也叫辅助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木材已经不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从而促进了对地下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直到20世纪前半期,煤炭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由于煤炭比较笨重,运输不方便,燃烧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煤炭逐步被更优质的燃料所替代。进入20世纪后期,石油逐渐代替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跃居第一位。据1978年统计数据,全世界总的能源消费量中,石油占47%,煤炭占28%,天然气占20%。

当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全属于可枯竭的资源。进入20世纪以来,全世界的能源消耗直线上升。展望未来,国际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惊呼“石油危机”、“能源危机”;有人则认为“能源永不枯竭,核能是取之不尽的廉价能源”。问题不在谁是谁非,而是应该如何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合理地开发化石能源,并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2)人类与土地资源。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的物质基础,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和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人类生态系统物质的供应者和能量的调节者。

土地的基本属性是有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植物、动物产品。在利用合理并不断地加以改造、培育和保护的情况下,土地生产力将会提高;相反,在掠夺经营的情况下,土地生产力将会下降、衰竭,甚至恶化环境,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导致野生动植物的绝灭。地球总面积为510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4,人类耕种的土地又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0。目前,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大约有9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20%的土地上,而且这种集中随着城市化的过程将有增无减,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建筑、公路、机场、游乐场所等,往往都占用了最肥沃的土地。最能生产作物的土地在全世界日益短缺,已经构成全球性的问题。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乱砍滥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日益扩大,全世界每年沙漠化的土地达5000000—7000000公顷,按这种趋势到20世纪末,全世界已损失近1/3的可耕地。森林火灾每年毁灭约200万吨有机物质,大量树木用于造纸,热带森林地被用于农业耕作,几年之后变成了红土荒漠;作物连种,会使土壤贫瘠,直至荒废。有的国家,由于片面追求扩大土地面积,而取消田间林带和田界,使栖居在那里的许多动物及昆虫失去栖息的地方。

土地资源是宝贵的、有限的。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一方面借助科学技术开发沙漠、戈壁、冻土,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集约地利用和保护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满足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

(3)人类与淡水及森林资源。从表面上看,似乎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际上,海洋储水量占了总水量的96.5%。除了海水以外,其余大部分水量都被冻结在两极和高山冰川之中,淡水湖泊、河流、地下淡水、大气中和生物体内的水量还不足全球水量的1%,但正是这一部分小小的淡水资源,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那部分淡水资源。淡水资源自然每年都可通过水的全球循环而得到更新,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总量可以说是相当固定的,这意味着随着人口的增长,再加上生产的发展,平均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供需之间必然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

长期以来,非洲的严重旱灾,全世界60%地区供水不足,40多个国家闹水荒,还有不断扩大之势。近年来,印度、巴基斯坦、巴西、澳大利亚、墨西哥的水荒也日趋严重。美、日、德国、东欧一些国家也开始感到水源不足。

淡水资源的威胁的另一方面是水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10亿人口的饮用水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发展中国家5人中就有3人缺少干净的饮用水,至少每年中有1亿人死于饮用了不干净的水致病。水质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同样也影响着工农业生产。淡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人们没有理由去忽视这个危机。

森林生态系统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0%,它不仅面积最大,而且也是结构最复杂、生产率和生物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它在整个生物圈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可以保护土壤,防止风蚀和水蚀,而且是天然的水量调节器和空气调节器。森林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据测定,15亩森林一年可吸尘68吨,其吸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75倍,森林又是动植物资源的宝库。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稀有动物,都在那里休养生息。森林又能提供大量林产品和能源。

森林与人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而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而减少。在人类历史发展初期,整个世界有2/3的陆地披着绿装,面积达76亿公顷。19世纪时,地球上的森林覆盖面积为55亿公顷,到目前已减少到大约28亿公顷。到20世纪末,由于林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世界的森林将继续遭受重大损失,全世界范围按人口平均的蓄积量,1978年为76立方米生物量,到2000年为40立方米生物量,将下降47%,欠发达国家的情况将更加严重,1978年为57立方米生物量,到2000年只有21立方米生物量,将下降63%。毁树容易种树难,森林资源的生长期极长,一旦毁坏在短时间内难以回复。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