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果自1990年发展产地贮库至今,水果贮量约占水果总产量的20%。近年贮藏保鲜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初步形成了南北、东西大流通和“季产年销”的市场格局。水果在价格、品质、鲜度、品种等方面尚需标准,就采用低温物流而言,国内仅限于高端水果品种,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左右。水果物流成本仍然较高,大多数的水果超市没有长期固定的水果供应商,诸如运输、包装、装卸等物流作业环节更是随机寻找合作伙伴。水果采购成本的控制取决于谈判能力而不是物流效率。水果包装水平需要提升。以产销量较大的海南省为例,2003年,包装成本约2.9亿元,占水果瓜菜产值的4.8%,而比较发达的农业国达15%。水果加工虽然发展很快,但加工率还是偏低。如苹果的加工率只有15%,而国际上平均为25%,德国甚至达到75%。水果经采摘后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中国为1∶1.8。中国蔬菜产量、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蔬菜采摘后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大多用帆布顶卡车运输,没有冷链保证。蔬菜加工比例不到10%,加工手段有罐藏、速冻、干制等。超市净菜虽发展较快,但未加工蔬菜上市仍占大多数。蔬菜流通一般经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由于环节多、保鲜差,必然导致效率低、消耗大。加上设卡收费等问题,使得蔬菜物流成本难以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有的蔬菜物流体系中,众多小农户参与物流仍是一个主要特点,并成为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小农户融入物流体系的努力中,交易成本大,技术与装备落后,使得物流过程成为一个耗损过程。
美国水果专业化生产以区域化布局为基础,每一树种甚至品种,均安排在最适宜区集中栽植。因此,带动了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发展,把果业由传统农业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式管理。水果物流中冷藏技术被普遍采用。无论是水果的生产者、加工者、批发商、零售商还是配送中心,都建有配套的冷藏库。冷链良性发展源于经营规模,生产优势与其良好的物流模式给水果产后运输、储藏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美国政府对果品质量管理,特别是对果品气调贮藏质量有严格要求。果品严格按成熟度适时分期采收,保证所有果品完全成熟,但不过熟。果品在出库包装时,符合标准才会在每个果品箱加上果库号码和“气调”标记。检验过的果品必须在两周之内送到市场销售,否则必须再次接受同样的检验。在美国,以公司为核心组成股份制果品包装加工企业,统一向批发市场运销,果农按果品数量入股分红,把公司和农户共同利益连接为一体。美国有37个州从事商品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东南的亚热带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产量约占总量的90%左右。其专业化蔬菜农场从整地播种到收获以及采后处理,都实现了机械化,部分作业还实现了自动化。为了保证质量和降低损耗,美国蔬菜采摘后处理的一般程序为:采收和田间包装→预冷(有冰冷、水冷、气冷等)→清选与杀菌→打蜡或薄膜包装→分级包装。所有蔬菜包装材料均印有蔬菜名称、等级、净重、农家姓名、地址、电话等,以保证信誉。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