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股票坚决不买
我把衍生产品看作是定时炸弹,不论对交易者或者整个经济体系均是如此……而今,衍生品这个魔鬼已经完全从瓶子里钻出来了,这些工具将不断发展新的种类,数量上也不断膨胀,直到发生某些事件令其恶劣后果彰显。到目前为止,中央银行和政府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控制、甚至监测这类合约引致的风险。在我看来,衍生产品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其蕴藏的风险现在还不能完全看清,但它是致命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应对金融海啸策略】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控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尤其是不要盲目去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
2003年,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那里大肆鼓吹金融衍生产品是怎么怎么“利大于弊”的时候,巴菲特早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决不上当受骗。这不是因为巴菲特多么英明伟大,他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他怎么看也看不懂这种衍生产品业务。
当年艾伦·格林斯潘的原话是:“关于衍生产品功过的争论仍在继续,但近年来经济金融体系的表现已经证明,衍生产品利大于弊……支持我国大型金融机构保持和增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是,它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各种衍生产品,采取各种更精巧的方法计量和管理风险。衍生产品的应用有助于分解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测量和管理风险。”
而巴菲特早在2002年就说,在他眼里,金融衍生产品是定时炸弹,无论对投资者还是整个美国经济体系来说都是如此。金融衍生产品这个魔鬼已经从瓶子里钻出来了,将来必定会发生某些恶劣后果。
正因如此,巴菲特从2003年开始就清掉手中所有与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债相关的金融产品。他形容说,要弄懂一个次级债产品需要看1.5万字;需要弄懂一个次贷方阵,需要读75万字,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弄得懂”的产品。
查理·芒格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股东大会上说,针对这种次贷产品金融业能够亏损的品种已经够多的了,他嘲笑说,美国华尔街上还应当再发明一个品种。正是这种对风险防范的一贯意识,使得伯克希尔公司较好地躲过了这次次贷危机的冲击。
受这次金融海啸影响,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虽然也在下跌,可是下跌幅度相对较小。同样是开展保险业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的股票价格一年前还有60美元,一年后只剩下了不到3美元。
总体来看,伯克希尔公司股价表现要好于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更要好于其他金融类股票表现。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年末收盘价为每股9.66万美元,全年下跌了31.78%,为1976年以来之最,但仍然小于标准·普尔500指数38%的下跌幅度,这是伯克希尔公司股价表现过去20年来第14年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
不但伯克希尔公司是这样,巴菲特重仓持有的美国富国银行也是这次金融海啸中影响最小的美国银行机构。相比而言,受冲击最大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等机构,巴菲特在其中都没有投资,这样的先见之明不得不令人佩服。正因为巴菲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早就发现次贷危机所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早就抛光了次贷产品,才使得真正的灾难降临时他所受到的冲击较小。
仔细研究发现,在巴菲特“看得懂”的股票中,他特别关注现金流指标。许多投资者也在模仿巴菲特评估企业内在价值、阅读财务年报,可是由于忽略了现金这个基本要素,最终得出了相反结论。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有些投资者明明看到上市公司报表上的收益很不错,可这些公司却根据第11法案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了。实际上,投资者对这样的问题看不懂,关键是要弄明白现金这个因素。如果弄不明白就只能暂时放缓对该股票的投资,这才是一种对自己、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的态度。
现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个人的身体再强壮,如果失血过多也会丢了性命。企业也是如此。如果该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哪怕账面上的盈利再高也会发生债务危机。如果债主们不肯通融,硬是逼着你要按时归还借款,这时候这种债务危机就会导致该公司发生成长性破产。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对于一家生产型企业来说,如果长时间地产量大于销量造成库存积压;对于一家销售型企业来说,如果长时间地对应收货款失去控制或者延长货款回收期限,即使产品的盈利率再高,也会因为缺乏现金流而陷入困境。
研究表明,在一般传统型企业中,现金流的增长速度表现为销售量增长的平方根。例如,销售量增长1倍,从1增长到2,这时候的现金流只能增长到2的平方根1.414减去1即0.414,41.4%,其他的都用在应收款、库存等方面去了。
所谓看懂股票、看懂报表就是要这样去看。具体来说,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于等于所实现的利润,说明这种利润的质量较好,否则就说明这种账面利润受到了人为操纵或存在着大量应收款,质量较差。巴菲特在阅读财务年报时最关心经营现金流,就是这个道理。
【巴菲特股票抄底秘诀】
股票投资需要老老实实,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巴菲特在这方面是个老实人,只投资自己理解并且认为是可靠而稳健的公司,从来不抱侥幸心理,这是帮助他躲过这次金融海啸灾难的主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