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相信杰克·伯恩以及该公司原本拥有的竞争优势,伯克希尔在1976年下半年买进大量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到1980年底我们总共投入4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然而在往后的15年内,我们并没有再增加持股。不过由于该公司不断地购回自家公司股份,使得我们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然后到了1995年,我们同意以23亿美元买下另一半原来不属于我们的股份,这实在是天价。不过它让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拥有一家深具成长潜力的企业,且其竞争优势从1951年到现在一直都维持不变。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准备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买。他用自己前后多次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的亲身经历,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简单道理:只有长期投资才能取得高回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1976年下半年购买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量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1995年时伯克希尔公司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说实话,要计算这几十年来投资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身上的一笔笔成本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显而易见,那就是1995年伯克希尔公司以23亿美元的代价买下了它的另一半股份。
巴菲特承认,这实在是一笔天价,但只要看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50年来一直维持不变,他对百分之百地拥有这样一家非常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还是感到心满意足的。
细心的读者注意到,1995年伯克希尔公司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一半股份的代价是23亿美元,当初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1948年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份也恰好是一半,当时他付出的代价是72万美元。从中可以简单地看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价格在这48年间上涨了3100多倍。可以说,如果要搞快进快出,投资者投资该股票绝对不会取得这样高的收益回报。
关于这一点,巴菲特以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一位校友、证券组合经理尤金·沙罕可谓研究得非常透彻。
1986年,尤金·沙罕给巴菲特的经典作品《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写了一段续篇,其中就详细探讨过这个问题。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师,戴维·多德原来也是格雷厄姆的学生,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格雷厄姆的合作伙伴,两人合著了一本《证券分析》。
尤金·沙罕的文章标题是“短期业绩与价值投资相互排斥吗?”意思是说,人们津津乐道的巴菲特的投资业绩,都是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看待的,而对于各家基金公司来说,考核基金公司经理采用的都是短期业绩,这是否合理呢?
尤金·沙罕之所以会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他经过研究发现,那些“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如果从短期投资角度看,投资业绩回报也不怎么样,包括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亦是如此。
例如,这些代表人物中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从事投资年限18年,其中业绩不佳的年数有6年,比例达33%;查理·芒格投资年限14年,其中业绩不佳的年数有5年,比例达36%;比尔·鲁安投资年限27年,其中业绩不佳的年数有10年,比例达37%;卢·辛普森投资年限17年,其中业绩不佳的年数有4年,比例达24%。只有巴菲特例外,截至当时的投资年限是13年,业绩不佳的年数是0年。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巴菲特心目中的“超级投资者”,投资技巧和业绩回报出类拔萃,可是他们同样面临着短期业绩表现不佳的时期,而且差不多各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时段。
尤金·沙罕由此得出结论说,在这种龟兔赛跑式的基金业绩考核管理中,投资者如果注重短期业绩,就必然会牺牲长期利益。巴菲特在这些人中之所以能例外,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期投资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价值投资理念来。
那么,这种长期和短期阶段又如何来判断和把握呢?巴菲特通过对20世纪整整100年间美国股市的走势进行研究发现,美国股市整体走势在与宏观经济形势背离的同时,同样具有某种周期性规律。只要正确把握这种周期性规律,就能包赚不赔。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定量分析,从而判断股市是否过热或过冷,避免随波逐流陷入股市的群体性疯狂。
在这里,巴菲特向美国投资者推荐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适用的股市整体定量分析指标——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这个指标虽然简单,却是在任何时候评判上市公司价值是否合理的理想指标。
它的原理是,如果投资者财富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就认为该指标会不断上升,直到无穷大,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巴菲特认为,当这个指标在70%~80%时就可以买入股票,如果该指标达到200%你还在买股票的话,那就无异于玩火自焚了。
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股市的发展历史还很短,这一指标在我国股市中的判断不是很吻合,投资者不要照搬照抄。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只有长期投资才能取得高回报。但他同时又认为,这种长期投资的期限并没有规定,很重要的是要踏准节拍。为此,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实用的判断依据——股市整体定量分析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