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提升创业型经济

全面提升创业型经济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创业型经济,是保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紧跟全国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创业型经济发展、创业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就。随着市场主体数量及注册资本快速增长,各类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

提升创业型经济,是保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

2l世纪后,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创业型经济。正值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浙江仍应抓住发展创业型经济这条主线不放进行提升,在创业型经济战略、创业环境营造、创业人才吸引和建立健全与创业型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机制方面做好文章,深挖民营经济活力。

浙江省是市场经济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的命题,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于2010年提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活动的倡导。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紧跟全国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创业型经济发展、创业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可以说,义乌是浙江省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义乌为一个观察视角,能够看到浙江全省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概貌;以义乌为观察视角,可以看到浙江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对深化改革、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方面的重要意义,义乌以及浙江近几年在发展创业型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存在较多制约因素。

5.6.1 创业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形式

1.创业和创业型经济

从全球范围来说,当人类进入2l世纪后,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创业型经济”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创业中实现了就业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创业政策能够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其核心在于超越既有资源限制而增加对机会的追求。创业意味着变革、意味着探寻机会和承担风险,意味着创造顾客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创业精神是一种勇于创新、并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状态,它类似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

与传统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较高的创业启动与退出率,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较高的经济增长前景等特征。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业效率,强劲的竞争力,并且勇于采用新商业模型,能迅速进入市场、成长速度较快。该种企业数量越多,该地区的创业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在促进经济增长、创新、解决就业方面功效就越卓著。推动高成长性企业的快速增长,将逐步培育出专业领域的“小巨人”和具有技术集成创业能力的“大公司”。美国、日本、德国等一批竞争力很强的高成长型创业企业,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2.创业型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业型经济是在全球范围的兴起源自外部宏观环境变革压力和内部微观结构变化的内在适应性下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新科技革命、体制环境变革(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体制和金融体制等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创业型经济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使资源优势日益让位于技术优势,推动了科技创业活动,为新创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另外,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使生产呈现分散化、小型化趋势。21世纪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为更多人从事电子商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体制环境方面,市场体制和市场结构更加灵活与开放,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更加自由,市场需求和供给也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使规模经济的优势逐渐让位于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创业适应了科技时代市场价值发现和竞争机制由“生产导向、供给推动”向“服务导向、需求驱动”转变的发展趋势;社会剩余资本寻求出路,追求风险投资,知识和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创业资本相结合,使创业能够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微观结构方面,产业结构从高集中度向低集中度方向转变,劳资关系强弱对比结构发生扭转催生了创业激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纷纷放松管制、降低税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产业结构从高集中度向低集中度方向转变。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劳工关系的变化,去公司就业不再那么富有吸引力,劳资方之间的忠诚减弱,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的积蓄的员工从大公司主动离职创立新企业。中小创业企业由于经营灵活,而比大企业更具市场适应能力。

为顺应时代潮流,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鼓励创业的政策和措施。社会学家Reagan曾经谈道:“我们已经渡过了大工业和大公司的年代。但我相信现在是企业家的时代。”

5.6.2 全民创业:正从口号变风尚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从都市到小镇,从院校到社会,创业,已从政府号召并营造全民创业氛围转向群众主动创业。[1]

1.创业,为经济增彩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6个月以来,激发了市场活力。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3—8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659.59万户,同比增长15.75%,注册资本(金)10.79万亿元,增长66.70%。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192.7万户,增长61%,注册资本(金)9.84万亿元,增长79.16%。

随着市场主体数量及注册资本快速增长,各类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8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2.09万户,同比增长45.58%。

截至2014年8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581.13万户,同比增长13.21%,注册资本(金)119.59万亿元,增长24.94%。

数量猛增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第一、二产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加强的同时,第三产业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在新登记注册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8.5%,高新技术、文化娱乐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新登记注册企业保持高速增长。

从电子通信到传统制造业,从高端服务到擦鞋小店,创业者的身影在各行业各领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表面上是创业增速的换挡,本质上却是增长动力的转换。短短数月时间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获得新生机,这些行业的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速,远高于新增企业数量的平均增速。

2.改革,为创业松绑

创业,得到了改革的支持。本届政府成立先后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有效降低了创业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

2014年3月初实施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掀起了一轮创业热潮,使新增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截至8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37亿人,比2013年底增长8.5%。

自上而下开展的简政放权含金量进一步提高,更有力地推动了创业激情。从2013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重点突出企业主体设立、生产许可、经营范围、资本和资产处置等与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领域,到2013年6月,我国再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直指投资创业、科技创新及扩大就业等增加市场活力要素。一批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下放的政策红利,让企业受益匪浅,更让创业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与支持。

3.政策,为发展助力

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出台,到九部委致力于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问世;从各地支持创业配套政策的密集发布,到各地创业园的日渐兴旺,一系列改革的组合拳,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信号可谓多方面全方位,创业风尚的形成便水到渠成了。

虽然各地公布的一项项创业政策和创业规划还在不断细化和完善之中,但不难看出,全民创业,着眼点不是在眼前,而是在长远发展。各地探索创业举措的新点子、新路子,其目的是将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只是引导全民创业,更是要创好业、创成业。例如成都市在探索大学生创业时,引入“创业项目超市”“创业苗圃”等概念,创新地进行了“创业种子”遴选,通过定制式、精细化的“创业种苗”培养,不仅激发了大量“金点子”,提高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时,就能在校园认识创业,获得创业和管理经验。

4.创业是场马拉松

创业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则可能欲速而不达。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帮扶、引导,但让政府大包大揽并不现实。创业者也要有自己的底气和主动性。

说到底,以创业带动就业,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靠的不是短期的爆发力,而是持久力和协调性,是百折不挠的意志。这对政府、社会力量和创业者来说,都是长期的考验,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把鼓励创业和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创业者也要脚踏实地,正确看待成败,在创业中锤炼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相信终有一天,创业风尚将汇成累累硕果。

5.6.3  浙江的发展源于创业型经济驱动

1.浙江经济发展表现出创业型经济特征

通常认为创业型经济主要具备以下几项特征:生产要素以企业家禀赋为核心;新创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融资方式以风险投资为主;经济增长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为主要途径。而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正体现出了创业型经济的特征:

(1)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要素正是企业家禀赋

浙江人多地少,高山居多,土地、能源、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素有“七山二水一分地”之称。在改革开放前也是国有投资较少的省区之一,“先天不足”的发展条件严重制约了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市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浙江人求生存,求发展,发扬了他们的“四千精神”,并进一步演进为强烈的内生创业精神,化劣势为优势,为浙江本地的经济繁荣带来了生计,也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利益,同时,造就了他们自身财富的神话故事,完成了资本积累。专业市场成为浙江汇聚全国乃至全球产品的重要载体。围绕专业市场,在政府工贸联动的感召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派生出一个个产业集群,架构成浙江各具特色又彼此相连的网络化块状经济版图。企业家在创业型经济中比在管理型经济中发挥着更为核心和持续的作用。

(2)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组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

浙江经济被通俗地称为草根经济,小狗经济,甚至蚂蚁经济,无论怎么称呼,都突出地表现出浙江企业小的特征。在义乌,有20多万家生产企业、7.5万个商位,其中企业数仅3万多户,而上规模企业仅千余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组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而且每年新创办和注销的中小微企业数仍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06年市场主体不足10万户,到2009年底的13.7万户,再到2013年底的20多万户,义乌每年新增市场主体1万多户;2010年义乌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增速迅猛,当年新增市场主体约3万户。民间的创业热情在经受短暂压抑后总能快速反弹,从市场主体注册情况来看,2008年以来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市场主体的增长有一定的压抑影响,当2010年金融危机影响减弱时,主体注册又得到爆发。2014年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在浙江省落地,改革措施推出几个月,义乌就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2168户,同比增长56.3%,成立电子商务企业1576家,商品采购企业41家。在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进一步助推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成长,低、小、散、加的工业布局短时期内很难有很大改变。

(3)民间融资是中小微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各种政策渠道,但仍然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曝光的几则集资纠纷可以看出,融资的风险相当高,民间融资仍然占据很大比例,一方面说明民间资金宽裕,亟待有效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说明民间资金的需求量巨大。

(4)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正来自这种知识外溢和充分竞争。这又是不断激发民间创业的极佳氛围。有人甚至估算,义乌市场每年至少要推出数千万种(款)新产品。一个典型例子是,义乌新光集团,平均每天要推出150个新款饰品,一年就是5万多个新款。一类新产品,一般只能维持1个月的销售优势。“1个月后,大家都有这个产品了,就只能降价。”将利润维持在低点,否则就没人买。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状态,并且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几乎以分、毫来计算。一条针织打底裤从前4年15元左右的利润,到现在只赚3~5元利润;批发的话,1000条打底裤,每条只赚0.25元的生意也要承接。每天都有新的针织厂诞生,每天都有旧的倒下。

(5)产业集群的内生能力非常强

围绕某一产业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分工精细,自我完善,商业的嗅觉像水一样,只要有利润,就无孔不入。形成天然排斥大企业生长的土壤,产业链难以延伸,大企业难以生长,兼并重组难以推进。在义乌,人员流动频繁,职业忠诚度不高,这正是创业型经济内在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饰品厂,到2007年,饰品企业已经突破了3600家,新组建的饰品企业中有上千家系由新光饰品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甚至普通管理人员和工人们创办。从袜业集群升级产生新兴无缝内衣集群,义乌只经过了2年时间。从电子商务兴起,到义乌培育成熟分工精密、要素齐全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义乌的速度惊人。义乌国内快递日均出货63万票,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居全国城市第6位和第8位。2013年,义乌电子商务主体达到21万个,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达到了856亿元,比上一个年度增了64%,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去年交易额107亿元,比上年增了110%。围绕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自发形成相对完备又生态优良的产业链体系。包括摄影网拍、电子商务秘书企业、第三方仓储等一应俱全。仅仅摄影专业人员就有1000多名,摄影成本比周边便宜50%。

哈佛大学波特教授认为,群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Scope)经济收益。专业化的要素可更方便地获得,互动的增加可使创新更加容易。技术的不断溢出给别的企业带来利益。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在“簇集型”(Clusters-Places)和“社群型”(Communities)的条件下,经济的成功容易发生而且持久。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创新和竞争,同时促进了企业家的集体学习和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集聚带来和加剧了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发展,也同样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

2.浙江一直致力于发展创业型经济

为发展创业型经济,浙江一直努力不懈。

(1)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意识,激发民间创新创业活力

开放专业市场,培育产业集群,陆续出台创业刺激、中小企业激励政策,建设创业型城市等举措,例如温州的温州人经济,浙商回归工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建设等,都取得良好的绩效。近期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都是浙江政府顺应民间主体意识的积极表现。

(2)在切实降低创业成本方面不遗余力

这些措施在塑造浙江创业成本洼地方面成效显著。以义乌为例,30多年来,义乌政府一直在致力于降低商务运行的综合成本,多年的努力,义乌商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在生产成本、采购成本、信息成本、物流成本、金融成本及信用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3)塑造环境方面措施得力

自1982年义乌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十次扩建,义乌业已形成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的小商品市场群,并形成物流、产权、金融、人才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相对完整的配套体系。2012年开始在全省深入开展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简称“三改一拆”)三年行动;2013年,浙江省政府把“四换三名”(“四换”为: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是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作为促经济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这些举措为全民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创办企业越来越便利。2014年3月份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在浙江省落地,从前期义乌、舟山、嘉善、台州、杭州滨江等改革试点来看,新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设立公司的门槛和创业成本,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改革措施推出几个月,义乌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2168户,同比增长56.3%,成立电子商务企业1576家,商品采购企业41家,原先需要多个部门约60多天的审批时间,现缩短为最快只需2天就可办理完毕。

从客观上来说,浙江已经迈入创业型经济社会。鼓励个人创业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义乌,近10年来,每年新创办企业或申领个体工商户执照数都在1万户以上,短短几年,电子商务的主体就达到了21万户之多。

5.6.4 制约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浙江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在创业中实现了就业增长,对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创业型经济在发展中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艰巨性,创业型经济仍面临一些挑战。

1.在创业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应该说,在要素成本的降低方面,义乌以及浙江全省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量,然而义乌面临的现实矛盾是商务成本在不断加大,具体表现为:房地产价格处于高位,经济主体创业容易置业难;我国人口红利资源枯竭,随着内地商务环境的不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回流返乡,用工表现为人难招、成本高;民间创业资金需求旺盛,有效的融资渠道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新的融资平台有待开发;各地积极打造总部经济,本土的企业总部有外迁的趋势。

曾经的成本优势现在正逐渐变得没有优势,因为成本优势是比较优势,可以被替代,缺乏可持续竞争能力。义乌周边的诸多市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因为成本优势未发挥而被淘汰或沦为二级市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2.创业型人才仍然匮乏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赖创业人才的培育。对于创业人才的吸引机制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利于创业型人才集聚的环境仍然不够良好。

3.有利于创业的制度仍然不够完备和健全

各种不规范行为加重了创业者的负担,创业风险的规避机制仍然不健全;社会尚未形成容忍失败、扶持失败的机制和氛围;一些创业孵化基地沦为物业公司,一些创业成果的现实转化能力仍然不强;创业活动的成本仍然偏高;土地厂房等要素存在价格高,且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

创业者的最低生活保障、创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创业者的破产制度、创业退出机制等由于创业失败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政策,从而影响创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4.创业融资难、资金缺口大

创业融资仍然主要依靠血缘、亲缘关系,其次才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和政府的资金扶持。从温州和义乌民间资金的流向调查以及对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义乌金融专项改革的建议措施方面可见,现有政策措施仍然没有把面向创业者的创业融资和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主要的改革重点来抓。

5.为创业者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欠缺

表现在创业服务中介机构较少、行业协会缺乏或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中小企业共性的技术支持平台较少等。一些地方表面上看各种创业园、孵化园、产业园区很多,宣传得很诱人,但实质上多是些物业管理模式的操作,而不是真正为创业者提供各种生产、生活、商务沟通等服务。

5.6.5 进一步提升创业型经济的空间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凭其对中国的深度研究确信,中国将开启从贸易商向创新者、从商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费老把繁荣定义为生活的兴盛,即对事业的投入、迎接挑战、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把国家的繁荣定义为大众的兴盛,它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把具有创新活力的经济称为“现代经济”。

数据显示,美国每千人所拥有的中小企业数是103.8个,韩国是58个,欧盟是51.1个,而中国仅为32.7个,浙江比全国水平高,但仍然和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浙江发展和提升创业型经济的空间还十分巨大。

在浙江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考察当前制约创业型经济进一步发挥优势的因素,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需要在深挖创业型经济的潜力方面做足文章。

1.建立整体的创业战略

创业是资本不断运转的基本引擎,这一引擎工作的模型便是创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设计新的商业模型、开辟的新市场。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政策框架来促进创业,激发创业的热情、提供创业技能、培养适当的创业态度,在公众中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中小企业创业的兴趣与需求。

(1)通盘制定和实施创业政策体系

在制定创业政策方面,美国和欧洲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全国州长协会、联邦政府政策协会和一些州的政策协会都对整体的创业战略有通盘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美国政府将创业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政府作为“经纪人”为创业者创造支撑机制,利用创业的、资本的和研究网络来提供服务。同时,美国通过教育体制鼓励和培养未来的创业者。欧洲的《里斯本宣言》是欧洲各国建立整体的创业战略的典型表现。里斯本大会明确了欧洲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制定出未来的发展战略,实现欧洲社会模型的现代化。

(2)按照创业型经济的内在要求整合提升各类创业园、孵化园区

创业园、孵化园区招引大企业、大平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创业园、孵化园对创业的导引功能、解决创业过程中实际困难的功能、集聚创业企业的功能。搭建完整的服务平台,丰富创业人才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活动,才能整合资源,形成全市一盘棋。

2.千方百计形成创业人才流入的机制

发展创业型经济,仍然需要从解决创业型人才方面入手。浙江已经进入人口净流入阶段,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就业已经不再能够成为主要的目标,创业应该成为浙江城市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事业追求,需要建立创业型人才流入和流动的有效机制。

(1)加强与高校合作的力度

加强浙江与高校合作的力度,吸引学生到浙江从事3—6个月的调研、实习实践等活动,通过他们的真切体会来吸引他们留在浙江,以至投入创业。

(2)按照创业活动对居住、生产、经营的内在要求,为创业人才搭建平台、提供信息

从义乌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方面的成绩来看,一部分企业在不增加用地的前提下提升了土地容积率,新增了厂房、办公用房和营业用房,政府将厂房资源整合在一起,集中解决供热、供电、供水、治污等矛盾,为中小微企业集中提供产业和配套设施;20多个电子商务园区已经挂牌招商,可用于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办公、经营、仓储、生活用房有100多万平方米,“笼”已经腾出来了,吸引“鸟”来筑巢是关键。但这些“笼”也存在整体配套不够完善,部分经营方重出租,轻服务、管理和配套的状况,个别园区有沦为“房东”的嫌疑。政府需要统一协调,按照创业活动对居住、生产、经营的内在要求,提升园区的服务、配套功能,整合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实现生产、市场、生活地区的快速交通,发展快速公交体系,切实把这些园区打造成提升创业型经济的园区。

(3)加强创业培训

创业是可以培养的,发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的培训和引导。义乌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批次提供电子商务领域的免费培训,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和电商创业有积极作用。此外,21万多个电子商务主体中,很多源于义乌工商学院,学院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电子商务培训为初期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指导。

(4)建立健全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风险的承担和对利益的追求,很容易让创业者沾染浮躁、急功近利的习气,要安抚创业者浮躁的心,就需要建立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小企业转让机制。首先要建立创业者失败的保障机制。创业是值得推进的活动,因为创业的技能和态度有利于社会,其好处甚至是超越商业活动本身。因此,一个社会必须珍视创业行为,为成功的创业而喝彩,并包容失败的创业。在这方面卢森堡建立了奖励机制来鼓励创业。比利时通过了《破产法》,从而允许业主在面临一时的困难时能挽回其经营。而如果人们预期商业成功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则其创业的积极性也会越高。一个为创业者多样化的需求量身定制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创业更具吸引力。其次是建立鼓励、激励创业的机制。在新创企业5年内,能够给予员工股权激励,不要求缴纳养老保险,激励创业者组成创业团队等。

3.为创业活动提供更为开放的金融平台

金融和经济密不可分。提升创业型经济,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在创业初始资金的募集方面可搭建直接融资平台,为激励创业者,还需要建立健全小企业转让机制。

据有关机构预测,浙江民间资本高达10000亿元,而温州和义乌,则是浙江区域内两大民间金融流派的代表,即浙南模式和浙中模式。2011年,温州爆发局部金融风波时,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曾做过一份关于温州民间借贷的调查显示:温州约有89%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接近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融资总额大约在1100亿元。义乌民间资金最感兴趣的投资项目便是店铺和房地产领域。这部分民间资金如果得到适当引导,其中相当大的比例能够投资到创业活动中去。

应借金融专项改革试点之际,试水形成创业资金的募集机制。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为新创办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平台。我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仍然以为大企业服务为主,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不多,而且不能直接发行融资。社会资本的充裕为创业者直接募集资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与其让在地下融资市场泛滥,不如将其纳入正轨给予规范指引。

适度扩大产权交易所的职能,让更多新创办企业、中小微企业能够有限额地适度公开募集风险投资基金和从事股权转让、企业转让活动,可以设定提供资金者的条件,避免增加社会风险,通过积极引导资金富裕者和大企业对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实现激励创业的目的。同时对创业者、募集资金的企业以及欲从事股权转让或企业转让企业的财务、法律和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性提出要求。通过搭建创业资金的直接募集机制和培育股权、企业转让的机制,进一步刺激新创办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形成,为管理规范化打下良好基础。

4.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整个社会规范化程度

从成本优势到功能优势,是一个城市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重要转变,把全区域打造成创业的孵化器,需要营造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氛围,提高创业者对本地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度。信息公开透明,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使主体之间信息沟通、搜寻的成本降低,乃至消除信息不对称矛盾,在单个成本不降低甚至提高的背景下能够降低综合成本;有利于规范经营行为,形成正确的社会评价,降低综合成本等。当然,规范化程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主导和积极引导,如果是规范者受损、不规范者得益,通过“劣币排斥良币”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体创业热情被压抑,创业活动受阻,创业层次停留在低位徘徊,产业层次和规模自然就难以提升,低、小、散、加的格局就得不到根本扭转。

人性就是这样,参与度是与道德感成正比的,无权利、无义务,无参与,也就无责任。让创业者确信自己是所在城市家园的主人,也就有了对城市和家园负责的心态,从而降低假冒伪劣和其他不诚信的风险。

5.搭建平台,以技术创新促创业活力

首先,大力推动百强企业技术创新集群协作。大企业集群作为技术创新的承载体,不仅为技术创新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还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自适应组织形式,发挥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外部经济效应;反过来,积极的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具有拉升作用,一方面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成为行业、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而要形成这样一个特定的企业网络区域,就必须集聚大量相互支撑的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与关联公司。这样做的优势在于通过这种区域聚集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并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聚集“洼地”,使企业能够共享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资源,从而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区域集聚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需要进一步优化功能区域的企业集群节点,改善不合理、层次低、分布散的集群布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技术创新网络相互对接,使各关联企业从生产低产品附加值价值链向高附加值价值链推进,真正实现集群创新驱动发展。

注释

[1]韩秉志.全民创业:正从口号变风尚[N].经济日报,2014-1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