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宁波海洋渔业发展环境与资源
所谓的渔业环境,指的是沿海渔民活动区域的地理状况、气候环境和渔业资源。就宁波地区而言,其渔业区域既包括宁波及浙江所属海域,而随着其海洋渔业的发展,也包括江苏、福建部分海域。除了海域之外,海上的岛屿,紧靠大洋的陆地都是我们在研究海洋渔业中所要关注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沿海区域的经济腹地。因为宁波海洋渔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如木材、大米)都需要腹地提供。同时,宁波腹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水产品消费高低和渔民生活水平。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宁波海洋渔业区域的地理状况、气候环境、海洋物理特征也是制约渔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会对渔民海上作业造成影响,也会影响沿海渔汛的时间和位置,海洋区域自然环境的细小变化都会影响渔民渔业生产的进行。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宁波沿海渔民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了解了鱼的种类,并根据经验总结出渔汛发生的时间和大概的区域,而这些不仅是了解渔业生产的重要依据,也为我们分析渔民生产活动提供了地理坐标。
就浙江渔业区域而言,按照学界的传统区分方法,我们将其海洋渔业生产区域分为海域、岛屿和沿海陆地三部分。[1]一般而言,海洋生产区域仅仅指沿海渔民从事海洋捕捞及加工的活动区域。最初阶段,宁波海洋渔民在生产过程中,捕捞与对海鱼的腌制都是在船上进行的。随着捕捞量的扩大,渔民们把加工的环节从海上转移到近海岛屿上,完成腌制。新鲜的海鱼大部分在沿海地区销售,而随着冰鲜技术的进步与交通的发展,这一区域逐渐由沿海陆地向其经济腹地转移。宁波海洋鱼产品的销售,由最初的海边交易转到城镇中的市场。因此,广义而言,宁波海洋渔业区域不仅包括生产海域与加工场地,还涉及销售区域。
宁波沿海渔民捕鱼的海域主要包括三部分海域:宁波及浙江所属海域,以及部分江苏、福建海域。
渔民在宁波沿海地域捕鱼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但宁波沿海大规模的海洋渔业捕捞,在宋代才开始有文献记载。[2]明清时期,宁波沿海渔民捕鱼区域开始扩大,除了在自己所在的沿海区域捕鱼外,还按照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远赴江苏和福建沿海从事渔业捕捞。如每年四五月间是苏松淡水门渔场黄花鱼的汛期,每到汛期到来之际,不但苏松渔民蜂拥而至,而且浙江宁波、台州和温州的大批渔民也纷然而入。“计宁、台、温大小舡以万计,苏松沙舡以数百计。小满前后凡三度,浃旬之间获利不知几万金。”[3]而在宁波沿海捕鱼的渔民也不仅仅是宁波渔民,还包括浙江其他沿海地区以及江苏、福建沿海渔民。民国《台州府志》中就记载了台州沿海渔民从近海捕鱼向远海捕鱼、从台州沿海向宁波沿海乃至江苏、福建沿海捕鱼的发展历程:
濒海居民,多半业渔,南岸渔民,南起凤尾山,北至韭山沿海,浅涂设竹椿系严,有固定地如居国。然其船有舻艚、赶丁、小航、溜网船等类。北岸船远涉定海鱼山岛等处以红头对为大宗。旧有水刮船张网白岱山猫头洋,象山爵铭一带。后以船笨改造黑头旋、改红头两船,拖网成对,所谓红头对也。初,渔户往来近海,后渐推广镇、定、奉、象各地。健者或走崇明,南距瓯闽,富冒险性,红头渐多至□□余对,张箔捕鱼,获利颇厚。[4]
在搞清历史上宁波沿海渔民的渔业作业区域后,我们就要按照现在地理学的知识对这些区域加以分析。从浙江沿海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沿海渔民的捕鱼海域大部分水深不超过50米,其渔场属于典型的浅海沿岸渔场。这种渔场受“大陆江河入海径流影响较大,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为盐度低的海淡水混合区域。它是多种鱼类、虾类产卵场所,也是幼体肥育和索饵场所,是定置网具及小型渔具的捕捞作业场所”[5]。在鱼类学研究中,水深对海洋渔业种群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以海水等深线为划分依据,近海30米以内属于潮间带(intertidal zone),在该区域,“海水由于受降雨、陆上注入淡水和潮汐的影响,温度、盐度变化较大,因此大部分鱼属于广温性和广盐性鱼类”[6]。在这一区域除了鱼类之外,大部分贝类和蟹类都生活在这一区域,渔民不需要太复杂的生产工具就可以从事渔业生产。而在浅海区,由于水深,对船只和渔网的要求都比深海要低,宁波沿海的大部分渔场都在这一区域。
旧时海岛为沿岸近海渔场坐标及渔船避风锚泊之处,许多传统渔场,渔民习惯以岛冠名,宁波境内大目洋、猫头洋、韭山、渔山、蛇盘洋等渔场,分别有大目山、猫头山、韭山、渔山、蛇蟠山等海岛。据1989年宁波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北起镇海蟹浦之棋盘山、泥螺山,南至三门湾象山之草鞋爬屿,东南至离岸最远达47公里之渔山列岛,在大潮高潮线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礁,共有531个,其中4个归属未定,按527个计,岛陆总面积为254.07平方公里,海岛滩涂77.12平方公里,岛屿岸线总长758.68公里。531个岛屿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以象山县最多,有419个,占岛屿总数的78.9%。
众多海岛中,比较重要的岛屿有:大榭、梅山、东门、南田、高塘、檀头山、南韭山、渔山,共8岛。[7]
主要列岛及群礁14个,分别为:泗礁、五档礁、韭山列岛、名膛礁、百亩田礁、三岳山、七姐妹礁、半招列岛、三山、七星礁、刺蓬礁、五屿门岛、渔山列岛、五虎礁。[8]
而舟山群岛拥有舟山、岱山、六横、金塘、泗礁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339个,明礁3350多个。
主要岛屿有:
舟山岛,乃舟山群岛主岛,浙江省第一大岛,全国第四大岛,面积50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占73.3%。最高点黄杨尖,海拔503.6米。
岱山岛,位于舟山群岛中部,面积111.9平方公里,山丘陆续分布在东侧,占全岛面积60%,西侧滨海淤泥沉积物构成岱东、岱西平原。最高点摩星山,海拔257.1米。
六横岛,曾名黄公山。面积106.79平方公里,位于舟山群岛南部,岛上双顶山至石水岗、大山头至蒿山脑、贺家山及双塘山至毛头岗墩、大尖山至大平岗、炮台岗至老鹰嘴,六条山体排列,故名“六横”。最高点双顶山,海拔299米。
金塘岛,面积76.4平方公里,最高点仙人山海拔455.9米。
朱家尖岛,面积70.29平方公里。全岛由青山、大山、大平岗、西山、沙头、泗苏、钓鱼礁、糯米团等10多个岛礁经岛间海积物填充相连而成。最高点大青山,海拔378.6米。
衢山岛,曾名朐山、句山、大衢山,面积71.84平方公里,山丘占全岛面积83%。最高点观音山,海拔314.4米。
桃花岛,面积42.66平方公里,90%是山丘。最高点对峙山,海拔544.4米。
大长涂山,面积39.1平方公里,山丘占90%以上。最高点大龙山,海拔290.6米。
秀山岛,曾名麦山,面积24平方公里,丘陵占70%。最高点梅山岗,海拔207.5米。
泗礁山,曾名苏窦山、梳头山、马迹山,面积22.33平方公里。最高点插旗岗,海拔217.6米。
虾峙岛,面积17.99平方公里,最高点礁岙山,海拔207米。
登步岛,别名登埠山,面积15.88平方公里。最高点炮台山,海拔182.6米。
普陀山,面积13.93平方公里,大部分低丘。最高点佛顶山,海拔291.2米。
册子岛,面积13.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75米。
小长涂山,面积11平方公里,最高点鳌山,海拔299.6米。
此外,较大岛屿还有枸杞岛、嵊山、长白山、长峙岛、盘峙岛、大猫岛、鲁家峙、蚂蚁岛、佛渡岛、元山岛及湖泥山等。
按岛(礁)群命名的自北而南主要有:
嵊泗列岛,东西走向,包括马鞍列岛、崎岖列岛。由泗礁山、嵊山、大洋山、滩浒山等380余个岛礁组成。面积67平方公里。最高点花鸟山海拔236.9米。主岛泗礁山居列岛中部。
马鞍列岛,乃嵊泗列岛东部岛群。由花鸟山、东绿华岛、西绿华岛、壁下山、枸杞岛、嵊山等130多个岛礁组成。面积20.45平方公里。最高点花鸟山。
崎岖列岛,乃嵊泗列岛西部岛群。由大洋山、小洋山、沈家湾岛、唐脑山等约88个岛礁组成。面积11.99平方公里。最高点大洋山海拔204米。
川湖列岛,由上川山、下川山、柴山、川木桩山等28个岛礁组成。面积1.9平方公里。最高点上川山海拔145.8米。
中街山列岛,由大西寨岛、黄兴岛、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等170余个岛礁组成。最高点东福山海拔324.32米。
浪岗山列岛,由中块岛、西块岛、东块岛等14个岛礁组成。面积0.46平方公里。最高点西块岛海拔96米。
七姊八妹列岛,由东霍山、西霍山、大长坛山、小长坛山、大妹山等20多个岛礁组成。面积0.74平方公里。最高点东霍山海拔62.9米。
火山列岛,由大鱼山、小鱼山、鱼腥脑岛等35个岛礁组成。面积6.6平方公里。最高点大鱼山海拔152.6米。
梅散列岛,由大尖苍岛、小尖苍岛,上梁横岛、下梁横岛,龙洞岛、菜子岛等20多个岛礁组成。最高点大尖苍岛海拔158.5米。
另有三礁、外泗礁、龙骨礁、海礁、三星山、五峙、两兄弟屿、四姐妹等岛群。[9]
宁波海岸线绵长,海涂宽广,港湾众多,浅海辽阔,水道穿插,岛礁棋布。境内海岛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夏热少酷暑,冬冷无严寒,光照较多,热量较优,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热同季。然而四季都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有影响的台风年均2.7~3.5个、暴雨3.1~3.6次。由于海岛区下垫面多为热容量大的海洋,受海气作用影响,海岛区与邻近之大陆相比,具有冬、夏短7天和2天,春、秋长5天和4天的季节特点。海岛区中有几个乡镇建制之岛屿均为距大陆不足10公里之近海岛屿,冬季盛行离岸风(偏北风)时,则各岛屿气候趋于大陆性,最冷月为1月(平均最低气温2.5~2.9℃),反之,夏季盛行向岸风(偏南风)时,则各岛屿气候趋于海洋性,最热月比大陆略迟(北部7月,南部则8月,平均最高气温30.7~31.8℃)。由于近海岛屿面积小,地形低矮,难以形成地形雨,且天气系统在海上移动快,停留时间短,致使降水比邻近的大陆偏少(年降水量1239~1522毫米),风力则较大陆为大(每年大风日达52~94天)。此外,空气相对湿润,在近海洋流作用下,易产生平流雾,因此与邻近之大陆相比,雾日更多(雾日达24.3~55.7天)。[10]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期浙江舟山群岛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唐代政府在舟山设立县治,明代之后浙江沿海岛屿的开发速度逐渐加快。截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浙江沿海有人居住的岛屿有127个,渔汛期间使用的岛屿有27个。[11]早期渔民对海岛的利用主要是出于渔业生产的考虑,在水产保鲜技术没有被大规模使用之前,渔民主要依靠沿海岛屿将捕捞的渔产品晒干或盐腌,以提高渔产品的储藏时间。而在渔汛期,渔船远离陆地,为了捕到足够多的渔产品,渔民往往要在海上停留数十天,这也需要在海岛搭建临时住所以为中转。康熙五十年(1711)三月初七日,福建浙江总督臣范时崇在上奏朝廷的奏章中就指出出海捕鱼船只在沿海岛屿搭建临时住所的重要性:
海山搭盖篷厂,每年请开四月之禁,以裕穷民也。夫海山向禁搭盖篷厂,原为防奸宄而设,然奸宄藏身却不在此。凡沿海一带穷民俱以海为田,藉渔为活,春夏天和日暖,鱼浮水面,近岸者多,民可近洋取鱼。一交冬季,凡鱼俱就水极深处潜伏,非深入大洋,在洲岛间搭厂,何从撒网施筌?穷民既无本置大船采捕,而海山又不许搭厂捕鱼,年荒米贵,饥寒迫身,不得不为贼矣。自后请于十月始至正月止,此四月间任穷民海山盖篷施网,则穷黎有可生之业,良民绝为盗之心,亦穷原竟委之一大端也。[12]
沿海陆地是指紧临海洋的大陆区域,这一区域包括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海岸线、沿海滩涂、浅海潮间带以及适合捕鱼及停靠渔船的海湾和港湾。除此之外,沿海陆地还包括由于人为因素所形成的行政区域。宁波涉海的行政区域不仅包括沿海各县(市、区),在交通逐渐兴起并延伸的历史时期,宁波其他不靠海的行政区域也逐渐成为宁波海产品的销售区域,因此也将其纳入到我们考察的范围内。而其他宁波海产品销售地如杭州、上海等区域由于在不同时间有所变化,故在此不予以描述,相关内容在不同章节里会有所涉及。
(一)海岸、滩涂、浅海及海湾、港湾
宁波大陆海岸线北起钱塘江口余姚西三闸,南至三门湾底宁海旗门港,长788.3公里,经余姚、慈溪、镇海、北仑、鄞县、奉化、象山、宁海滨海线。甬江口北,海域辽阔,岸线平直,多砂质、泥质岸,陆地宽广,滩涂发育。甬江口南,岸线曲折,岩岸、泥质岸相间,多丘陵港湾、岛屿,内陆布小平原。分淤泥质、基岩、沙砾质、河口海岸等。[13]
从岸线至0米线有滩涂45处,计971.27平方公里,大致分五大片:一为余姚慈溪岸段,自余姚临山至慈溪龙山;二为镇海北仑岸段,自龙山从镇海至北仑郭巨;三为象山港岸段,自北仑峙头角至象山钱仓;四为象山半岛东部岸段,自象山钱仓至石浦镇;五为三门湾北部岸段,自象山石浦至宁海旗门乡。[14]
海湾自北至南有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三门湾、杭州湾合抱于境内南北,象山港于境内海岸线中段深嵌入内陆。沿海大小港湾60余处,分布于甬江及其河口、环穿山半岛,及象山东部沿海岸段,其中以宁波港、镇海港、北仑港、穿山港、西沪港、石浦港著称。港湾相间岬角,有长跳嘴、老鼠山嘴、峙头角、老虎嘴、牛鼻子、园山嘴、狮子尾巴、凤凰山嘴等岬角137个。
杭州湾,湾口宽100.6公里,东西长110公里。处北纬29°58′~30°52′,东经120°55′~121°57′间。古称钱塘港、钱塘湾,因地近杭州,故名。
象山港,处北纬29°22′~29°45′,东经121°04′~121°25′间。宋时称鄞江(宋《宝庆四明志》卷21),清时始称象山港,因南岸有象山县城,故名。民国五年(1916)孙中山先生考察象山港,在《建国大纲》中拟辟军港于此。
三门湾,处北纬28°57′~29°07′,东经121°47′~121°58′间。因湾口中间三门山三岛矗立,俨若三门,故名。亦曾名沙门湾。民国五年(1916)8月孙中山先生视察三门湾,称其为“实业之要港”。
宁波港,今称老港,位于江北岸,系河海港。航道即甬江,为潮汐河段,属弱潮河口,潮差小,底坡平缓。
镇海港,位于甬江入海口门北缘,系河海港。北依陆域,东临金塘水道,东北列金塘岛、舟山群岛为屏障,东南有穿山半岛为掩护,水域平静。
北仑港,以紧邻小岛北仑山,故名。居金塘水道南岸,系著名深水港湾。
穿山港,介大榭岛与陆域间,系避风港湾。又名黄峙港。
西沪港,位于象山港内。口小腹大,系封闭型港湾,西北至东南向,港内风浪平静,涂面广阔平坦。
石浦港,在象山石浦镇南,故名。港形如酒吸器,旧称酒吸港。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诸岛环抱,外列檀头山岛、半招列岛作屏障,系隐蔽多口门封闭型港湾。主航道是铜瓦门、下湾门,尚有蜊门、三门、东门航道。处舟山、渔山、大目洋、猫头洋诸渔场中心,有石浦、蜊门港、中界山、中界山与三门山之间、普陀门口、小湾等锚地,可容万艘渔船锚泊。东通大目洋、猫头洋,西连三门湾,形势险要,系浙东海防前沿,历来以渔港、商港、军港兼利著称。[15]
(二)沿海行政辖区
宁波海洋渔业发展的沿海陆地区域主要是以其行政区划来进行界定的。宁波的行政区域在元代以前多有变化,到明代其主要行政区域逐渐固定下来。
明代宁波府下辖:鄞县、慈溪、奉化、定海、象山。[16]
清代宁波府下辖:鄞县、慈溪、奉化、镇海(康熙二十六年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又将舟山镇改设为定海县)、象山、南田(宣统三年置);定海直隶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升定海县为直隶厅。[17]
民国时期,宁波辖区较今日大,大概辖现今宁波及舟山二市属地。民国时期,宁波的辖区虽经历数次变动,然其主要构成者有七县: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宁海、定海,时人称之为“宁波七邑”。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至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
1911年11月5日,宁波光复。
1912年废府,各县直隶于省军政府,定海直隶厅改为定海县。析象山县南田等岛置南田县,设治樊岙。1915年,以清时宁绍台道政区置会稽道,辖20县,设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城区。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废道,县直属省政府。是年7月1日,划鄞县城厢及近郊设宁波市,直属省政府。1931年1月,撤市复入鄞县。次年10月,浙江省置行政督察区,设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辖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南田、宁海、余姚、上虞、嵊县、新昌12县,后增绍兴、诸暨、东阳3县。1933年,改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38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辖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南田、宁海8县,余姚划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7月,撤南田县,将其境与临海、宁海县近三门湾地,置三门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1年日军入侵,4月20日宁波沦陷。至1945年9月15日收复,还治宁波。在此期间,第六行政督察区内各县政府退至宁海等地,当时省政府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称辖有原属8县,后增上虞、嵊县、新昌3县。1943年2月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是年10月划鄞县、奉化、余姚3县归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次年8月,第一行政督察区复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称辖有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宁海7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六行政督察区仍辖前述7县,余姚县仍隶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第六行政督察区又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余姚、绍兴、诸暨、上虞、新昌、嵊县12县,设署于余姚梁弄。宁海县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是年7月改隶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月,以四明山区为中心,划余姚、上虞、鄞县、慈溪、嵊县、新昌、奉化7县的部分地,设四明县,治梁弄镇。是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建置旋废。[18]
注释
[1]参见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2]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6册《苏松》,《续修四库全书》第5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页。
[4]喻长霖等:《台州府志》卷61《风俗志下》,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901页。
[5]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6]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9644294.html。
[7]周科勤、杨和福:《宁波水产志》,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8]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4—165页。
[9]舟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5—77页。
[10]宁波气象志编纂委员会:《宁波气象志》,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3页。
[11]〔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流寓异地》,《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8页。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册,《闽浙总督范时崇为遵旨议复郭王森条陈海防十事折》(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七日),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338—339页。
[13]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5页。
[14]周科勤、杨和福:《宁波水产志》,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5]上述内容依据《宁波水产志》、《宁波市志》(上)整理。参见:周科勤、杨和福:《宁波水产志》,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7页;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8—160页。
[1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4《地理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01—1116页。
[17]叶建华:《浙江通史》清代卷(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
[18]上述民国时期宁波建置沿革依据《宁波市志》(上)整理。参见: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