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蒙第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广泛的批判。
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都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因为他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当作绝对形态来把握。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确定形态,绝不可能与生产的一般目的相矛盾;绝不可能成为生产力和财富的自由发展的限制。所以,李嘉图采用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否认了全面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西斯蒙第批判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见解,从他的理论基础——消费观点——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和财富的无限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大众通过工资形式所得到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脱离了消费,必然引起生产过剩,结果全面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这里,他把经济危机看作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这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脱离消费,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一方面,在过去基尔特制度下,老板和工人常常是同一个人,合作法规保护着每个生产者的利益,他们(小生产者)之间像兄弟一样的互助,彼此不是企图排挤。这个时代生产出来的东西保证可以找到消费者,因此,没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失业。一旦资本主义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后,小生产者遭到了破产,丧失了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能力。这是造成生产脱离消费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下,资本家为了击败竞争者,占领市场,纷纷采取了“大量生产”“低价售卖”的“薄利多销”政策。实行这种政策,必然引起恶性循环:资本家欲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出卖产品,就只有力求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工资;但是消费者大多数是工资收入者,随着工人的消费手段的萎缩,商品销路自然日益狭窄起来,争夺市场将更为加剧,结果又迫使资本家继续采取“薄利多销”政策,进一步降低工资。如此循环不已,社会消费能力就越来越趋于下降,这是生产脱离消费的又一原因。结果社会商品总价值很难实现。
为什么消费者收入减少,整个社会的商品总价值就很难实现呢?这牵涉到西斯蒙第的实现学说。事实上,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是以他的实现论为基础的;而后者又是以他的学说体系中心——“消费决定生产”为根据。他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因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来各种需要,它驱使人们进行生产,满足消费需要,所以消费先于生产,决定生产。因而,在他看来,在“正常”的社会中,生产不可能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出现无限制的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这样,他的结论是:既然消费决定生产,产品全部价值要得到实现,生产就不能超过消费。
这种思想来自“斯密教条”,即社会总产品全部价值分解为工资和剩余价值。在西斯蒙第手上,社会总产品价值也分解为工资和额外价值(利润和地租),同样从总价值中排除了不变资本。这样一来,就必然把不相等的东西等同起来:国民收入等于社会总生产,也等于全部商品价值;个人消费等于实现。所以,实现问题是一个个人消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如何发生呢?按西斯蒙第的意见,第一,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小生产者破产,资本家的薄利多销政策)所引起的消费不足,从而一部分产品找不到出路。第二,由于今年的产品,是以去年的收入支付的。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润,年年提高生产,这样,今年的生产总是大于去年的生产。换句话说,就是今年的生产品总价值大于去年的收入,即生产大于消费,结果今年的产品就有一部分不能实现。第三,工人的消费只能实现工资这部分价值,资本家和地主不可能消费全部剩余价值。由于这三个理由,全部产品价值都无法实现,资本主义便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危机全是个人消费不足所造成的。他认为当时资本主义之所以还得到发展,是由于国外市场的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争夺国际市场越来越剧烈,世界市场越来越缩小,最终必然找不到新的购买者,经济危机仍不可避免。
从上述论点,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因为国外市场找不到,危机将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反之,如果有了国外市场,危机就将永远不存在。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也与事实不符,从历史上看,自那时起,经过一个半世纪还多的时间,危机周期虽然缩短,但还不是永久性的;反过来说,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占有国外市场,这并没有阻止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西斯蒙第提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指出消费对生产的制约关系,强调个人消费对再生产的重要作用,是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的。尤其他从劳动大众收入下降,消费不足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更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把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仅仅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来解释,显然还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占有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个表现形态,它只能被放在从属地位。还有,就一定时期说,个人消费不足,只是对资本主义总生产第二部类有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第一部类可以脱离第二部类和个人消费而不断扩大。事实证明,往往经济危机不是在消费减退的时候,而是在就业最多,工资最高、消费有所增加的时候突然爆发。所以,经济危机不是简单的消费不足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倾向和消费能力相对狭小的矛盾发展的结果。
西斯蒙第实现理论的错误,导源于无力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不懂得一般实现的基本规律。这表现为不懂得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懂得区分生产和收入、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其次,他还不懂得为了扩大再生产,必须积累;而积累的主要条件是生产资料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因此,正是要生产超过消费,不是生产等于个人消费,才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是首先在生产资料方面,在一定限度内,生产资料的生产,会为自己创造市场,比如,煤的生产为钢铁的生产创造市场,钢铁的生产为机器生产创造市场,机器生产又为煤的增产创造市场。至于国外贸易,在分析实现问题时,应该舍去,因为介入国际贸易,不过把问题从一个国家引到另一个国家,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从长期看,对外贸易是一个对销问题,总是趋于均衡的。
可见西斯蒙第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实际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感伤主义的批评。因为他是以怀念既往的悲伤情调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他沉湎于过去小商品生产时代所存在过的“平衡”和“比例”。要需求永远走在前面,供给永远跟在后面;要需求决定供给,生产紧随消费。然而,事与愿违,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在利润追求、价值规律作用和生产工具的强迫下,不可能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不可能等待需求。由此改变了情况:生产走在前面,消费跟在后面;供给往往牵制需求。这个无政府状态的生产,是造成失业、贫困的原因,也是自发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但是,西斯蒙第强调前者,漠视后者。因此,他诅咒大生产,歌颂小生产。他不知道,小生产者也就是小资产者;大生产和小生产不过是商品生产的两种形式,它们有不可分割的自然联系,后者经过分化可以发展为前者。反对大生产,颂扬小生产,实际上不过是反对商品生产的一种最发达的形式,颂扬商品生产的另一种萌芽的形式。而两者只是程度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不能在两者之间筑起一道万里长城。
当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大生产阶段,简单说一句“回归到小生产时代”,并不会出现这种奇迹。而西斯蒙第反对资本主义又是如此的坚决,怎么办呢?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吗?他不赞成。他认为,改革的速度太快,会打乱了社会秩序,给人民大众带来痛苦,因此,任何单一步骤的革命性建议,都是不妥当的。这个观点充分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为劳动者,他反对大资本,要求改变现状;作为小私有者,他又害怕革命侵犯了私人利益。最后只剩下一条道路,就是改良主义的道路。他不了解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天真地建议这种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资本和生产的比例来调节分配,以消除矛盾。这又说明他对分配关系决定于生产关马克思说:“或者你希望用现代的生产手段来恢复过去几百年有过的真正匀配,那末,你就是一个人身兼反动家和空想家二职。”西斯蒙第在这个问题上,正是马克思笔下的这种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