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端营销型网站与移动端营销型网站有所区别,我们从终端界面的差异就可以看得出,PC端的屏幕较大,移动端的屏幕较小,所以就单屏上显示的内容来说,PC端所显示的内容会较多;同时,用户在PC端浏览网站时,相对时间也较为固定,不像移动端用户那么随意。在网站策划时,具体策划网页内容深度在PC端网页的内容可以介绍得比较深入、细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详细地描述清晰。
而在移动端的网站,因为屏幕小了许多,同时用户在移动端浏览网页的时间相对不固定,并且移动端受到网络覆盖时好时坏和网速较慢等条件限制,所以在移动端建设营销型网站时,不能过于详细地阐述内容,不能采用过多的图片,而应以精练的内容和精致的图片来打动和吸引用户。当然移动端网站也由于随时随地贴近用户,有其独有优势,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便利性大大优越于PC互联网,并且其天然的通信功能、独有的位置服务、便利的二维码推广技术,均属其独有优势。
不管移动互联网如何发展,就像PC互联网一样,建立营销型网站,开展营销活动,网络只是工具,营销才是根本。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同样需要有相同的营销理念,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基所在。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关注用户。聚焦一部分用户群体,专为这一部分群体做推介展示。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营销型网站要做得成功,离不开聚焦重点的原则,打造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专为目标用户提供贴身有效的服务,更为关注基于移动端客户随时随地产生的需求,让用户感受到贴心和被重视。
其次,需要有人性化的特色,在互联网上人性化表现在人机交互的界面友好度,同样在移动互联网上也需要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并且需要有相应趣味性的表达,通过趣味性表达引发用户的兴趣,吸引用户在移动端的访问点击。
最后,需要有营销方式植入。在移动网站上同样要想办法与用户产生互动,除了让用户阅读浏览内容以外,需要设置策划一些相应的互动环节,让用户访问移动网站后能参与互动,与网站取得联络。
在营销理念上移动终端网站有着与PC端网站的一致性,但移动端网站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功能,这些特色的产生与移动智能手机的移动特性、便利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具体差异如表5-1所示。
表5-1 传统桌面互联网网站以及移动互联网网站特点对比图
简化操作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PC互联网开放式、互动式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实时性、隐私保护、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等特点。但由于终端绝大部分是手机接入,存在屏幕较小但交互性很强的特色,所以移动终端网站需要具备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易用。
本来在PC端网站可能存在大量动画、较为复杂的栏目结构,在移动网站上则需要尽可能简化;本来在PC端网站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用户操作,如注册表单填写、在线意见反馈等,在移动网站上则只需要用户做简单的操作,尽量简化用户在手机上实施复杂操作的过程。
简洁内容
移动网站不适宜放复杂烦琐的内容,用户也很少在手机屏幕上仔细阅读过于复杂的网站内容,用最少的文字、最精练的表达完成内容的表述,在节约用户阅读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增进移动网站的友好度。
由于图片使用较多会导致用户打开速度变慢,目前大部分的移动用户的网速还不能达到在PC网端的上网速度,所以在图片的选择和运用上需要谨慎,能不使用图片时尽量不使用图片;尽可能选择适用手机屏幕的图片宽度,让用户在单屏幕内看清图片内容,而不是一张看不清图片内容的缩小版图片。另外,在使用Flash动画时,不建议在移动网端使用Flash动画,很多手机端的浏览器和某些品牌手机(比如苹果手机)不支持Flash播放,就算做出一个又酷又炫的Flash动画来,可能用户也无法看到。
简单应用
PC互联网上的访客大都具备一定时间的上网经历,从最早在新浪、网易上看新闻到现在在QQ上玩个人空间、种菜,访客对PC端上网、打开浏览器访问网站一点也不陌生,对于网页上设置的注册、登录、身份验证等应用也并不陌生,但手机端用户的上网体验大部分还停留在手机聊天、手机休闲娱乐等个人娱乐应用阶段,还未进入普及式的商务应用阶段,所以在手机端所设置的应用功能必须足够简单、足够“傻瓜”,这样才不会导致部分用户因为不知道怎么操作使用而离开。
总体来说,移动网站的布局需要遵循简单原则,具体来说,需要在策划移动网站时做到布局合理、结构简单、界面简洁、功能简便这四个方面。
布局合理
以手机端的用户为中心,布局用户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布局自己要展示的,有时候企业想要展示的并不是用户所需要的,这是跟PC端网站不一样的地方。围绕用户的需求,把用户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布局出来,让用户访问移动网站时感觉这个网站就是为他而服务、为他而设立的,不要急于展示自身想要展示的内容,而是通过用户所感兴趣的、所需要的服务,逐步指引用户一步步地了解企业想要展示的内容。
结构简单
在网站访问数据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低分辨率的手机用户在访问网站时,超过90%的访客只会访问一个网页,这是因为网站并没有建设好真正的WAP网站来适应手机端访客的访问。手机访客访问的还是PC端的网站,这样一来访客对于需要放大、上下左右移动的网站体验是极其反感的,导致90%以上的用户不想继续浏览而直接选择了离开。
网站的结构一定不能复杂,三五个栏目、几十个网页即可,很多企业在建设WAP网站时使用的网站结构跟PC端的网站结构一样,这导致原本在PC端看上去宽松的内容在手机上显示时被缩小很多,几乎很难看清,需要用户在手机屏幕上放大、上下左右移动而一点点地阅读了解,这样的用户体验是会流失掉许多用户的。
界面简洁
大部分的WAP网站都是以文字为主,就算有图片,也会做得尺寸小,所占面积小,这样的好处就是界面显得干净简洁,同时访客访问的速度会快。手机访客访问WAP网站更多不是为了休闲,而是为了找自己想要的或是急需的信息,所以速度和简洁的界面对用户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在移动网站上少使用图片,精练文字内容,造就简洁的界面效果,让用户快速、直接、高效地访问手机网站。少做一些花哨的设计,少添加一些无谓的图片,少放一些无关紧要的文字,满足用户简洁、高效的移动访问诉求。
功能简便
站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角度,需要在移动网站上设置一些功能,但这些功能的设置需要做得简单而有效,站在便利访问者的角度来设计,把最需要的留下,其他可要可不要的都选择放弃。举例说,在PC端网站上我们有一个注册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填写姓名、联系电话、联系邮箱、联系地址、邮编、公司名称、公司电话、公司网址等诸多信息,而在移动网站上则尽可能简便到只需用户填写姓名、联系电话这两个最需要的内容,其他的内容都可以忽略。
管理智能
移动网站由于是用户碎片时间访问,很可能有紧急需求或需要及时提供服务,那么架设移动网站时必须考虑到管理是否智能的问题。企业在建设PC端网站时会设立管理后台管理访客的行为和对应的信息,那么在移动端的网站也必须设立管理机制。WAP网站的一个特点是网页上所标示的电话号码是可以直接拨打的,那么必须确保在WAP网站上显示的电话号码能随时被接通且提供服务,还有在WAP网站上所开展的营销活动,比如优惠促销、打折、注册赢取奖品等推广活动,也需要提供相应的管理机制。
微信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极好的社交工具,而对企业而言,微信所开发的公众平台也是一个可以很好地服务客户的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里,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移动网站(为更好地理解微信中的移动网站,以下把在微信中建立的移动网站称为“微网站”),如图5-2所示。
图5-2 微信公众平台的登录入口界面
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建设的微网站,可以借助微信的庞大用户基数进行营销推广,还可以直接在微信中给自己的用户提供良好服务。
认识公众平台
简单地说,公众平台就是微信给企业做展示、服务、宣传的阵地,任何企业都可以免费申请自身的公众平台,可以向关注自己公众平台的用户推送信息。企业申请公众平台就像企业申请新浪微博或者网易邮箱一样简单,按照提示完成注册即可,如图5-2所示。
完成注册后,公众平台可以管理自己的用户,可以将编辑好的信息推送给所有关注你的用户(如图5-3所示),还可以设置简单的用户互动,比如可以设置用户输入“1”,获取企业介绍信息;输入“2”,获取企业产品介绍;输入“3”,获取企业服务信息;输入“4”,获取企业联络方式。
图5-3 公众平台推送信息的界面
公众平台目前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企业申请时首先默认都是订阅号,但企业可以升级为服务号。这两者会有一点差别(如表5-2所示),若企业的营销终端比较单一,单纯想要宣传企业的话,建议申请订阅号;若企业面向终端顾客服务,有较多的营销终端,可面向终端顾客提供较多服务,则可选择服务号。
表5-2 订阅号与服务号的差别对比表
公众平台还可以提供开发接口,企业可以通过专业移动网站服务商给自己的公众平台建立微网站。微网站的最大价值在于用户不需要离开微信,就可以通过微网站全面了解企业信息。
微网站的打造
在公众平台中,企业还可以打造自己的微网站。微网站可以理解为在微信中的WAP网站,在WAP网站中能实现的功能都可以在微网站中实现。当然,也可以把已经建好的WAP网站嵌入微网站中,合二为一。
微官网所在的公众平台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好处,好处之一是可以利用微信中的“位置服务”功能,比如说一家连锁经营企业申请了公众平台,那么他可以设置用户在他的公众账号中输入自己的位置信息,则可以把离该用户距离最近的连锁店面地址、电话展示出来,如图5-4所示。
好处之二是可以借用微信庞大的用户流量,为自己的微网站获取更广泛的流量群体。在公众平台中微信允许企业向自己的用户推送信息(订阅号每天一条,服务号每月一条),针对推送的信息进行活动宣传、企业信息发布以及产品价值传递等。
图5-4 微信中的位置服务
当然,企业在利用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推送时,一定要注意推送信息的内容,一般来说,原创性的内容能使用户产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能引起用户的关注和阅读,还能吸引用户主动在他的朋友圈中分享,帮助企业宣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