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迫使商家让价的不二法则

迫使商家让价的不二法则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迫使商家让价的不二法则_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可是当我们谈到整个利益导向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大家说它真正的利益是什么,就是消费者剩余价值的分配。由于最后的成交价格低于预期价格,因此会获得满足感。这就是卖家的高明之处,消费者只是获得了较大的心理满足,即消费者剩余,花出的钱却增加了。因此,理性的商家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出不同的涨价及折扣服务。


可是当我们谈到整个利益导向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大家说它真正的利益是什么,就是消费者剩余价值的分配。你能不能把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分配,让他愿意付出价钱,有时候我觉得是一个很难的难题。比如房价我们老是预估它是跌还是什么,大家关心这个,政府更关心。你从我讲的概念去讲发现比较难,难在什么地方?房子今天合适在分配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只要他稍微有一点点钱,在他生活基本保障之外他就会想到房子,分配剩余价值的部分你说它怎么跌,已经很难了。政策上可以理解它,这个地方可以帮你了解这个事情,你就可以思考一些不同的地方。房地产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分配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这是它聪明的地方。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购买商品时都会遇到与卖方砍价的情况。如果最后的成交价格低于我们可以接受的价格,我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然而,满足之余,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其实这里涉及一个经济学概念,那就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最初是由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来的。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马歇尔指出:“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

这句话读起来有些别扭,实际上他想表达这样一种意思:人们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某件商品,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花费的金钱比预期的花费低,人们就会从购物中获得乐趣,好像无形中他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财富;反之,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价格,他就会放弃购买行为。由于最后的成交价格低于预期价格,因此会获得满足感。同样,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价格时,他也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因为他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虽然没有得到某商品,但是我也没有失去我的金钱。很明显,他的第一种满足感要比第二种满足感强烈一些。

如果用公式来表示的话,消费者剩余=购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购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付出货币,都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满足需要,让花钱买到的商品实现某种功能,比如买回一台洗衣机,就不用手洗了;二是要买得合算,不能花“冤枉钱”。而对于生产厂家或者销售商来说,每卖出一台洗衣机就能赚一笔钱,资金快速回笼,便于再投入下一轮的生产或者进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买就赚”,“赚就卖”的心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剩余,我们可以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仍以洗衣机为例:某公司生产的洗衣机质量和性能很好,但是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各不相同。张先生愿意花4000元购买,王先生愿意花3500元购买,李先生愿意花3300元购买,赵先生愿意花3000元购买。现在商场只有一台洗衣机,让四位先生竞价。一般情况下,当王先生喊到3500元的时候,王、李、赵三位先生便不愿意继续加价了。这时张先生便可以3600元的价格买到洗衣机。与他开始时打算花4000元相比,他就得到了400元的“消费者剩余”。

再假设商场有四台同样的洗衣机,统一标价为3000元。如果张、王、李、赵四位先生都愿意购买,他们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也各不相同。其中获得最多的是张先生——1000元;其次是王先生——500元;再次是李先生——300元;赵先生则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虽然赵先生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因为购买价格并没有高出他的期望价格。

虽然消费者剩余是一个经济学方面的概念,但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有的人在高档的精品屋中看到打折信息(打4折、3折,甚至1折)时,就会花三四百元购买其中商品。然而同样的商品在一般店里,或许只卖一百多元。这就是卖家的高明之处,消费者只是获得了较大的心理满足,即消费者剩余,花出的钱却增加了。

表面看来,商家通过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欺骗了消费者,获得了利润,但它们这样做同样存在风险,因为打折后依然高昂的价格对中低消费者的吸引力极其有限;同时,消费者了解到尤其是购买商品之后了解到商品的实际价格,经过比较就会对商家失去好感,从而降低商场的回头客源量甚至要求退货,对商场来说反而得不偿失。因此,理性的商家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出不同的涨价及折扣服务。

从上面的阐述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要想实现砍价、省钱的目标,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即使相中了某件商品,也不要流露出非常感兴趣的表情,最好故意表现出对商品的“不满”,或者指出商品的一些“毛病”。如此一来,卖方就会认为我们的购买欲望不是很强烈,就不会将价格提得太高。从这一点来讲,灵活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迫使商家让价的不二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