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我们看似在和某某国家做交易,买了他们的原材料,其实错了。比如科特迪瓦,它是主要的咖啡产地,它的咖啡出口,绝大部分是被几个外资控制的,原材料的定价,是发达国家控制的。
——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1973年,非洲小国扎伊尔发生了武装叛乱。众所周知,直到今天,此类事情在非洲也是家常便饭。因此叛乱发生后,除了当地居民和邻近的几个国家,大多数地球人都觉得这对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但消息传到日本后,却引起了三菱公司的高层们的极大震动。因为扎伊尔虽小,却有着全球7.9%的铜储量,其邻国赞比亚的铜储量也占全球总储量的4.55%,一旦叛军坐大,或者平叛牵延,势必会影响铜矿的生产,进而引起世界市场的铜价震荡。基于此,三菱公司立即出手,在尚无反应的原铜期货市场上买进了一大批铜,待价而沽。结果仅仅几天之后,国际市场上的铜价便上涨了将近100英镑/吨,三菱公司一转手,便赚取了上千万元的差价。
1973年至2013年,中间足足隔了40年。若说40年前的扎伊尔叛乱,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基本无关痛痒,大概可以说得通。但在40年后的今天,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的话,普通中国人就难以置身事外了。
最新的例子莫过于去年的利比亚战争了。综合官方的说法与民间的推断,保守估计,利比亚政局动荡至少导致了200亿美元的中国资金打了水漂。但这又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不过世界局势如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人民对诸如扎伊尔的铜、利比亚的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需求,却是一日不可或缺的。
除了铜和石油,几乎所有矿产品、有色金属、农产品,以及其他可大宗交易、被用作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国际上统称为“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煤炭、橡胶、粗钢、玉米、小麦等。由于大宗商品多是工业基础,因此其价格的变动,势必影响整个产业链乃至全球经济体系。比如,铜价上涨就会提高电子、建筑和电力行业的生产成本,而石油价格上涨不仅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还导致油价上涨,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大宗商品始终都是投资者和经济学家们密切关注的对象。
经常关注网络资讯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发生着愈演愈烈的中小企业倒闭潮。
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一、原材料价格上扬;二、利润回报太低,甚至是负回报。专业人士给出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已经由当初的不足30美元涨到了如今的150美元,而钢材的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目前的4400多元。毫无疑问,中国钢企若想维持利润,只有两个选择:一、涨价;二、降低成本。在目前情况下,涨价肯定没有出路——现有价格都卖不出去,何谈涨价?而降低成本的道路同样难行,因为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不在中国手里。
那么它又在谁手里呢?答案是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这三家垄断大企业几乎插手了世界上所有能入股的铁矿山,每年的出产占据着全球铁矿石海上运输市场2/3的份额。毫无疑问,全球铁矿石涨价风潮的始作俑者正是它们。据统计,在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的年份里,三大巨头中的任何一家其年利润均超过了我国国内70余家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
表面看来,中国作为全球第一钢铁生产大国、全球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是不应该被人如此欺负的。中国钢企自然也不愿任人宰割。事实上,中钢协与三大巨头的谈判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但老辣的三巨头根本就是吃准了中国钢企,它们一边结成价格同盟,一边离间中国钢铁企业。于是,就在中钢协与三巨头的博弈逐步升级之际,却有38家国内中小钢铁企业“集体倒戈”,与淡水河谷签订了总量为5000万吨的长协矿合同。这正是中国钢企的软肋:对国有企业来说,不买三大巨头的铁矿石可能还能撑住,中小企业怎么撑?当然对那些关键时刻拆台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也等于是饮鸩止渴。成本降不下来,产品卖不上价,终究是要倒闭的。
不过这些企业也有话说:日本、德国都已经接受了涨价了,“中钢一个人的战斗”,有意义吗?这话也是事实,但事实背后却有他们不了解的内幕。日本作为亚洲数十年来唯一的经济强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凭借其雄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开发世界铁矿石资源,包括我们一开篇时提到的三菱公司的母公司三井集团在内的日本财团,目前控股的铁矿石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其在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亦有相当的股份。另外,日本也好,德国也罢,其钢铁技术及资源利用率都远较普通中国钢铁企业强,因此铁矿石涨价它们即使享受不到利润,也影响不大。相反,铁矿石涨价还会间接地帮它们挤垮一大批竞争对手,早就产能过剩的中国钢企就在其列。
除了铁矿石,我国石油、农产品及其他矿物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甚至于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程度。买得高、卖得低的中国企业不仅有苦难言,而且这种痛苦还有加重的趋势。一位摩根士丹利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就曾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要买什么,我们就赶在他们之前买入。”
中国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的缺失不仅表现在进口上,也表现在出口上,甚至于某些稀缺性、战略性资源,只要到了中国手上,就会立即掉价。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
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储量,并占据着全球90%的市场份额,邓小平曾说过“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但我们却没有用好这一经济武器,哪怕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我们的稀土在经济市场上的地位非但不能与中东的石油相比拟,而且长期以来卖的都是“白菜价”。虽说近年来,国家开始把稀土资源的开发提升到战略高度,逐步开始下调出口配额,但不争气的同胞们铤而走险也要把宝贵的资源低价走私给潜在竞争对手的事情却屡见不鲜。
总之,作为“世界工厂”而又资源有限的中国,对大宗商品依存度非常高,而当前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却牢牢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上。抢占国际定价权,不再动不动就“被涨价”、“被降价”,摆脱以往“买得贵、卖得贱”的产业怪圈,必然是中国企业界今后努力的大方向。但打铁还需自身硬,突破长期受制于人的瓶颈,不仅需要魄力和雄心,也要以突破民族劣根性为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