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商业潮流的变化,中国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有知名度,还要有美誉度,因为大家都赞赏你、欣赏你,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如果一个企业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就不会走得太远。
——熊志军(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据说20世纪70年代,刚刚与美国开始缓和关系的中国政府派某官员率队访问美国,在参观福特汽车公司时,对方提出愿与中国合资办企业。结果该官员吓出一身冷汗:“你是资本家,我是共产党,怎么可以合作呢?”
在诸如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都早已落户中国的今天,如果有谁再说类似的话,无疑会被人笑作迂腐。今天的中国,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深知外资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有官员能把类似的大公司请进中国,不仅对发展当地经济绝对是一种利好,也往往直接与其政绩挂钩。
中国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流入国,虽然这未必全是好事,但却是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急需发展资本的国家梦寐以求的。还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世界各地频频发动战争,并不单单是为谋求军事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为了制造一种“全球皆乱唯我美国不乱”的表象,以促进国际资本为安全考虑回流美国,带动本国经济,重塑其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等。
这一观点未必百分之百成立,不过在“9·11”恐怖袭击之前,美国始终是全球投资环境最理想的国家,这也是事实。“9·11”之后的美国投资环境虽说要打些折扣,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军事实力、遥遥领先的发达经济体、巨大的消费市场、全球研发中心的地位、完备的法律、多元文化氛围等多方面优势,决定了美国依然是投资者的天堂。
那么中国呢?实事求是地说,至少在当前,中国还无法与美国在上述各方面比肩。那么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呢?原因很简单,如果说美国是投资者的天堂的话,那么中国就是投机者的天堂。
曾经有学者在博客中写道:“某次会上,碰到一位韩国老板,他是在中国投资赚钱后全家移民去美国的,因此他对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都颇有见地。聊天过程中,他感叹说中国的投资环境太差。他恬不知耻地向我讲述,某地的税务局长因为拿了他的钱,便免去了他5年的全部税收;某银行的行长因为拿了他的钱,几乎把该银行变成了他的财务部。换言之,他所谓的到中国投资,其实是在用中国的钱来赚中国的钱,他唯一需要的资本就是打点方方面面权力者所需的金钱。而到美国投资时,他却必须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既无任何权力者给予他方便,也没有任何人给他制造麻烦。”
韩国人的话代表不了真实的中国投资环境,不过在我们很多引资成功的地区,引资一个外国企业便暴富几个权力者,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时下很多先富起来的中国人纷纷去国外投资,并不是因为中国就无钱可赚、无资可投,而多半是因为他们在富起来的过程中深谙国内投资“潜规则”的悲与喜,同时担心有一天被“反潜”乃至身陷囹圄。
某些同胞的劣根性也经常为外国投资者所诟病。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改革开放之初,一家美国企业打算与中国南方某厂合资,美方总裁亲赴中国考察一星期余,对各方面都很满意,只因在签订合同的前夜,该厂厂长送总裁去酒店时随口吐了一口痰,最终导致数千万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可见,虽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中国员工身上也存在很多令外国投资者头疼的毛病,比如缺乏团队精神、不够诚信、蔑视制度、推卸责任、缺乏包容性等。更有甚者,有些中国员工还往往打着“爱国”的旗号“以厂为家”,我认识的一个在日资企业做厨师的小伙子,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只要跟保安“打好关系”,厨房里的鸡鸭鱼肉,他想往家拿多少就拿多少,而且他的同事们都拿,他不拿,大家就骂他傻——小日本的东西,不拿就是不爱国。结果拿习惯了的小伙子不久便被警察带进了拘留所。当然,即使不东窗事发,类似的人又能有多大的出息呢?
当然以上情况终究是个别现象,中国人的勤劳、善良、聪明、厚道,绝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话,否则今天的中国断然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时代也给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
所谓“中国走向世界”,其实质便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若非情不得已,没有人愿意闯南洋、闯西洋。不管在外国多么成功,脑子里也忘不了“叶落归根”四个字。这种保守的民族性格,无疑是时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的阻力之一,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真有必要向充满开拓精神的欧美人学习。
走出去,需要魄力,同样需要克服民族劣根性,尤其是克服那种在国内财大气粗、唯利是图的恶习。几年前,曾经有一位中国企业家在德国开设公司,开业没多久便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控告,理由则是该公司的噪音对当地的小鸟和鱼儿产生了影响。如果在中国,不被认定为是寻衅滋事才怪!但在较真儿的德国人那里,该企业家一筹莫展,最后在一位员工的提醒下,为当地居民举办了多次中国文艺演出,并缩短了工作时间,才勉强扭转了中国人在当地人心中的不良印象。
综上,中国经济全球战略的关键,不是能否请进来,而是能否留下来的问题;不是能否走出去,而是能否走进去、融进去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无非两个字——用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