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我不希望用一个“80后”、“90后”的概念打倒一代人。事实上,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年青一代支持我,恰恰是他们告诉我:同龄人中确实有太多的人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父辈给他们。在我看来,国内当长辈的应该大胆地对后生训诫: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
——薛涌(旅美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肯德基、麦当劳是不是垃圾食品?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是。不过更多的中国人却是肯、麦的常客。按照著名财经作家古古的说法,这是因为肯德基和麦当劳里能让人吃出“平等”的滋味。
古古在《穷》中写道:
洋人做生意的确有一套,肯德基、麦当劳就很好地迎合了穷人的心理。
店堂里没有雅间,就是你多付钱也不行,不管你有没有想与大众脱离的愿望,也不管你是不是真有大生意要谈,一律大厅就座。厨师都在后堂……收银通过机器……服务员只管清洁卫生,绝不半跪点烟……
不管你在店里有没有熟人,汉堡包的大小都绝无区别。不管你有钱没钱,是官不是官,都得排队付款,自己端着盘子找座位。
座位也是固定的,桌子不能挪动,椅子角度一致,不管你的肚子是大是小, 你的屁股是胖是瘦,也不管你平时是坐沙发还是坐硬板凳的,都一视同仁,这就是平等!
于是穷人的心理平衡了。穷人最恨的就是不平等,在平等的地方他人才有自在和尊严。所以他们蜂拥而至,把麦当劳、肯德基的店堂挤爆,使这个美国人的快餐店,在中国硬是成了格调的象征。
于是很多人就一面认同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一面操起鸡腿,平平等等地大啃特啃。
穷人最恨不平等,穷人实际上也没法儿不恨不平等。身处经济时代,财富地位上的缺失已经让穷人倍感郁闷了,再把更多的不平等强加给穷人,换你是穷人你也会心理不平衡。
在前面十一章中,我们已经无数次地抨击过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了这些年国家的政策在不断地向穷人一方倾斜,如取消农民的“皇粮”、开展“新农合”、开发大西北、救济老少边穷地区,等等。然而这至少在目前还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穷人的穷生活。对大多数穷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人,而不是靠救济过活的穷人。从励志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正能量。
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穷人想变为富人却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一方面在于大家不可能都成为富翁,富翁始终都是财富金字塔上的一小部分人,另一方面则是经济规律在作祟。
西方有个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简单说来,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引申到经济学领域,便是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一点儿都不难理解,因为生活中有着太多辛苦的穷人和轻松的富人。
同样是人,富人为什么轻轻松松就能赚钱?原因就在于他们是有钱人。有钱就能以钱生钱。所以富人表面上看虽也是一个人,实质上却是一个人与钱的组合。钱越多,这个组合也就越强大。如果我们把财富竞争当成一座战场,那么与单枪匹马的穷人遭遇时,即使富人不搞什么与钱有关的猫腻,理论上穷人也只能败北。有个成语叫“穷途末路”,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因为贫穷,所以很难有出路。
先哲老子也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不论富人的财富来路是否合法,但在理论上,他的钱都是从穷人那儿“损”来的。可以说,每个富人都是建立在一大堆穷人的基础上的。所以,富人没理由不回报社会,否则穷人就会觉得不平等,就会羡慕嫉妒恨,从而引发社会矛盾,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经济良性发展。
富人是否回报社会是一回事,穷人是否懂得感恩又是另一回事。或许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愿意回报社会的富人历来不多,因此中国人形成了“不患寡、只患不均”的民族性格。穷人见到有钱人便会没来由得心里不爽,这是很多中国人的本能反应。如果这个有钱人再有某种劣迹并且不幸撞在了人民的枪口上,那么他基本上就能享受到过街老鼠一般的待遇。
我的一位买不起车的老乡曾说过,路上堵车的时候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候。然而除了在北京等大都市堵车比较常见外,在很多地区堵车还是一种机缘巧合的事情,因此并不在北京工作的他开心的时候并不多。于是这位老乡在快乐的感召下,悄悄干起了扎车胎的秘密勾当。老天有眼,第一次出手他就被抓了现行。当警察和随即赶到的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气呼呼地说:“凭什么他住大厦我住地下室?凭什么他开公司我当保安?凭什么他有三辆车我一辆也没有?我看见他就憋气!同样是人,为什么我们这么不平等?”说这话时,我的这位老乡甚至颇有些理直气壮。
看在同为老乡也同为穷人的份上,我必须反问他一句:“你凭什么要求平等?”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绝对的平等其实是一种假平等,因为这是在抹杀努力的成果。我们为什么要确立《物权法》?为什么要保护私产?为的就是保护这种平等,以便激励更多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在不断改善自己的财富状况的同时,激励更多的人,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也让社会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还记得电影《芙蓉镇》中那个整天敲着锣嚷嚷“重新革命”的疯子吗?想一想,当有一天你通过努力成为了富人,身边却满是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考虑移民?
最后还说说令人悲催的房子吧。很多人都说,中国的房地产出了问题。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国人的心理问题。房子当然重要,但我们的人生绝不能与房子挂钩。尤其是年轻人,更不应该为房价高涨而消沉。著名学者薛涌说得好:“年轻人需要的不是昂贵的大房子,而是降低奋斗的成本。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房价居高不下,正是很多年轻人阉割梦想、啃光父母并借遍七大姑八大姨也要凑钱买房造成的。相信政府的政策会越来越得力,但不管房价降到多么低,也不可能降到一块五两套的程度。至少在理论上,房子应该属于奋斗的人。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曾奋斗却住上了大房子,那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