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被低估的困境

被低估的困境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名词解释: 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隐性失业大军已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农村不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

名词解释: 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法有效地使用,甚至在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臃肿的现象。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根据“隐形失业”的概念,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定存在着庞大的隐性失业人员。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劳动力无法随着工业化进程向具有较高生产力的产业部门自由转移,因此,巨量的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部门。同时,在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被强行中断以后,农业日益被政府视为可以无限容纳劳动力就业的经济部门,当城市因各种原因出现过多劳动力时,政府就将过多的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从而使农业部门狭小的耕地承受加倍的农业劳动力。而当前,一方面乡镇企业由于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不得不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进程,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城镇本身的就业压力就非常大,客观上阻碍了农业隐性失业者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

  在城市,还存在着广大的隐性失业人员,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大学毕业生。

  随着大学连年扩招,人才市场供大于求。迫于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接受既无承诺、又无保障的就业模式,匆匆签约,然后再寻求更好的发展。同时,随着就业层次的下降,不仅毕业生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就连用人单位也缺乏对求职者的了解,从而导致人员的高流动性,造成“隐性失业”。

  据了解,在各高校就业率统计中,除报到就业人数,还包括灵活就业人数、定向和委培回原单位的就业人数、出国人数、升学人数以及国家地方项目就业人数。当前为数不少的“今天就业,明天失业”的短期就业者、数年考研无果的“复考”一族,都算在就业人数中。而没能毕业的学生,压根儿就不计入毕业生中,就业率上也无从体现。至于“假协议”,更是毕业生迫于校方强制就业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的下策。

  此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留学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而在考研录取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考生失意考场。落榜后,很多考生选择了“复考”,从而形成间歇性的“隐性失业”群体。

  如此连锁发展,一旦形成“气候”,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农村隐性失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隐性失业大军已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农村不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既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飞跃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结构调整,越来越依赖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非农化。

  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如果这种“毕业即失业”的情况长期得不到缓解,一方面,为以后劳动力的大量廉价雇佣和低层次就业提供了“范例”,扰乱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导致全社会劳动力价值观念被颠覆;另一方面,“隐性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会造成对大学教育价值的质疑,甚至引发“读书无用论”,对整个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绝不能因为“看不见”,就当不存在,正视广大的隐性失业人员,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