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校园招聘需关注用户体验

校园招聘需关注用户体验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的环境使设计对象发生了从物质向非物质的转变。他们对市场个性化消费特征日益显现,同时对校园招聘中所获得的精神体验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的环境使设计对象发生了从物质向非物质的转变。产品体验设计、产品的附属服务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众所周知,苹果采用的是客户体验升级模式,更简洁的设计、更友好的用户界面、更方便地使用场景、更为高雅的外观和更为舒适尊贵的持有感等特点,这些构成了独特的用户体验。这种客户体验基于卓越设计的产品之上,包括企业与客户接触沟通的每一个触点、触面上。

许多客户第一次走进苹果手机店面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苹果店的环境设计和其他IT电子产品的店面完全相异。在看上去朴实无华的桌架上,各种产品的展示、使用恰到好处。客户购买完毕走出店面时提的购物袋,也可以制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独特购物体验。

校园招聘的用户体验比任何其他产品都重要,校园招聘体验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招聘到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提供吸引人的、高效的用户体验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在校园招聘的流程设计步骤中,都要把应届生列入考虑范围,包括应届生个人状态、校园招聘及校园招聘环境之间的联动影响。

一、校园招聘需要极致的体验设计

产品设计作为实现良好互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设计的根本早已不在于形态上的意义,而是通过产品带给人的众多服务和体验的东西。产品设计的这种改变,正是受到“以人为本”设计观念的影响进而开始在设计中重视用户研究的。当设计的问题从理性和实用性转移到和用户本身,比如他的经验和背景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时候,体验设计就被过多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体验式校园招聘应运而生。

校园招聘体验设计是将应届生的参与融入设计中,在设计中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借助宣讲会、线下交流等辅助形式,力图使应届生在校园招聘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在体验经济时代,作为体验式校园招聘供给方的企业,在设计校园招聘流程的过程中必须尽力使体验超越产品本身,提升附加值;并着重注意开放化、主题化的特点,将即时设计与服务、品牌运行顾客化与顾客价值的量身定制结合起来,使校园招聘产品感知化的同时变得稀缺,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增值的过程。

要做好校园招聘体验设计,企业HR必须与求职者有更多的互动,尽量感受求职者的体验需求。

苏宁环球在某大学通过“体验式校园招聘”招聘客服管理人员,吸引了大批应届生,通过企业文化展示、就业专家面谈、职位训练营等环节,使求职者对客服管理职位有一个初步认识,求职者们还体验了一次模拟客服管理工作。最终,二十多名求职者和该企业签订了意向书,这样的招聘效率和效果使双方都颇为满意,不少求职者就通过实战模拟体验看清了自己的误区,参与“体验式招聘”后,才发现如何处理好应急事务、如何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等问题,都是一门学问。

要做好校园招聘体验设计,企业HR必须与求职者有更多的互动,尽量感受求职者的体验需求。企业HR在考虑企业能够提供的工作体验的同时,也要揣摩知求职者的未来体验,换位思考。

二、校园招聘需以用户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

(1)90后成为校园招聘的主力军

校园招聘主力求职群体的不同,要求招聘企业转化思维,摒弃传统的校园招聘方式,集中精力开发、研制更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体验式校园招聘。

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个性独立,思想开放。他们对市场个性化消费特征日益显现,同时对校园招聘中所获得的精神体验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希望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对企业和工作有更加成熟的认识,希望经历相似工作环境的历练,为自己的成长积累养分;他们关注校园招聘的过程是否友善和良好;他们希望在过程中更加展示自我能力,希望有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舞台;他们同时还关注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获得成长与友谊。

年轻的求职者不再单纯满足于在校园招聘中获得一个具备功能性的职位,而兼顾看重这样的一次校园招聘经历能否带给自己一种独特的体验并与自我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可以说这些90后的新生代在面对校园招聘时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这就导致了校园招聘的“消费者”需求结构、内容、形式的变化。而正是因为新生代是在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作用下进行求职行为的,所以他们在参加校园招聘前、校园招聘过程中,以及校园招聘后的体验,才是最终决定是否选择这个企业或者职位的理由。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校园招聘中用户体验的关键。

(2)求职主力军——90后的性格特点

特点一:敢爱敢恨,是非分明

成长中的90后还没有学会深藏不露和表里不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轻蔑与不满,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他们讨厌做作、拒绝虚伪、喜欢透明。这样的一代,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灰暗与复杂。一是一,二是二,不瞻前顾后、不面面俱到、不左右逢源。

大学生语录摘要:作为90后,我眼中的同龄人大多数是敢爱敢恨、嫉恶如仇的。

这既是一个好现象,但又有令人忧虑的一面。一方面,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同时又有强烈的个性,不畏强权,愿意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面,90后的独特个性也常常会导致他们缺乏冷静思考,总是不顾客观事实或是在没有周全考虑的情况下就狂热地支持或是激烈地反对某一事物。因此,90后倘若能在爱憎分明的基础上更注重理性思考,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特点二:关注自我,同时有团队精神

在很多人眼里,90后像是川辣鸡翅——劲辣、古怪、自我中心、个性十足。的确,崇尚发展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是他们的信念,但这显然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充分展现个人风采,而什么时候应该适当收敛锋芒以便更好地融入集体、为整个集体的目标和荣誉而奋斗。

大学生语录摘要:我觉得,用“有自我,要团队”作为90后的关键词有失偏颇。

我接触了几个新来的同事,一方面,90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其耐挫能力较差。他们在团队工作中喜欢展现自我能力,但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容易出现自以为是、夸大其词的现象。另一方面,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合作精神,但从整个群体来看,这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磨练得。

特点三:娱乐精神

宣称“我每天可以吃的有限,穿的有限,花的有限,但是开心必须无限”的90后,是娱乐能力超强的一代。在他们眼中,娱乐是天性的释放,是自己更开心的生活方式。相比我们任何一代人,他们都更加希望“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

大学生语录摘要:大多数90后不必过多地担忧吃不饱穿不暖,因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慰藉。

娱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适当娱乐可以自我放松、缓释压力和消解烦恼,但90后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泛娱乐化”现象也值得警惕。

特点四:爱挑战,爱表现

90后有着十足的行动力。他们想做就做,不假思索,喜欢挑战。他们说:“其实,我们不复杂,只需要一个表达的空间。”他们还说:“给我阳光,我就灿烂;给我空间,我就成长。”

大学生语录摘要:与很多90后一样,我也乐于表现,在适当的场合凸显自己的存在、展示个人的风采。

然而,这种举动往往会被老师或其他年长的人误解为过于炫耀而不懂谦虚,甚至被批为不知天高地厚。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不会跟他们犟嘴或急于辩驳。在我看来,只要不违法乱纪、不触碰道德底线,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可以想做就做,何必看他人眼色?打败猜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行动,我们90后也会默默努力,给自己争气,证明我们并不比别人差。

特点五:不要高薪,要高兴

“带‘90后’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哄着干活,因为他们真会因为两句重话选择离职,而且根本不在乎拿不拿得到该月的薪水。”《赢在东盟》杂志人事经理赖珍珍说,约有八成的“90后”一周的试工期都坚持不下来,而以前“80后”至少还能坚持到3个月的试用期。

大学生语录摘要: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开心最重要。

身边的同学选工作,不会因为给的薪水多,也不会因为公司多出名而心动,关键还是看能不能做得开心。不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求职中比较追求个人感受,这已经是“90后”的集体特色。

(3)90后求职者的校园招聘需求

随着90后成为校园招聘的求职主力军,校园招聘的目标群体相比以往拥有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实现的使命感。他们向往能够以品质生活定义安全感,以兴趣界定自我的深度,以独而不孤实现个体归属的世界。这种来自90后年轻个体对自我世界建立和守护的全面诉求,不仅使企业校园招聘的目标群体在求职观念、工作选择、需求心理以及价值目标等维度方面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更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到了新的阶段。

●彰显自我的求职观念

这群新生代追求的不再仅是薪酬或职位,而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希望展现自我,渴望平等沟通;更关注能够彰显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企业和职位。与此同时,随着校园招聘特定化及竞争个性化和体验化的市场需求,新生代求职者拥有更多的“自主定价”的权利和要求。

●理性与感性并重的工作选择

新生代求职者的需求结构中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他们更加关注能与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职位。因此,校园招聘要向深度化发展,就要使求职者在招聘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主和参与权。

●个性化导向的需求心理

求职者的非从众心理增强,从单纯的生存需求向个人价值和自我需求扩展,追求能够彰显个性和身份的企业和职位,个性化与参与性增强。

●内外兼顾的岗位价值目标

新生代求职者从注重职位本身,向接受职位的感受转移。从接受职位的方式看,新生代求职者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校园招聘流程的设计与推进,并通过创造性行为体现他们独特的个性与自身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