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商发展历史及人文精神浅说

清商发展历史及人文精神浅说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李 靖  清河商业的历史底蕴非常丰厚。此应为清商之起源,迄今已5000 余年。抗日战争时期,清河商业跌入历史最低点,全县商户不足千家,店铺仅有200 余个,包括剃头师傅等服务业人员在内的清商商帮,人员也只有千人左右。  交通区位因素对清河商业发展影响巨大  纵观清河商业的潮起潮落,交通区位环境对清河商业具有直接影响。

                         李 靖

  清河商业的历史底蕴非常丰厚。就全国而言,清河是商业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就行业而言,清河商业具有丰富的行业内涵,较强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在近现代,更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清商是与清河商业共生的,伴随清河工商业的行业起伏,商人队伍时大时小,但内在精神一直薪火相传。

  清河商业的历史印记

  纵观世界商业起源,莫不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清河也概莫例外。新石器时期,清河境内建有张挥部落的都城清阳,与周边部落间盛有物物交换。此应为清商之起源,迄今已5000 余年。

  从境内出土的文物可知,商代清河已出现纺织业、畜牧业,而且水平较高,出现剩余产品。同时,境内还出土了贝壳、龟壳等原始流通货币,说明当时清河一带商业较为发达,已经走出原始交易形成货币交易。

  根据《秋胡戏妻》故事可知,春秋时期清河一带桑蚕养殖、丝绸纺织业比较发达,从事这一行业足以让家庭唯一的少壮男劳力秋胡离家后,留守看家的孤寡婆媳糊口度日。以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往来清河贸易的过往商人

为数不少,清河一带桑蚕养殖及产品贸易产业较为发达。

  西汉初开国功臣王吸,是第十三个被分封的武将,被封为清阳侯(其都城在今清河境内)。当时西汉朝廷是将税赋较高的地区分封于功臣的,这从侧面证明,清河在西汉初年经济就很好,商业较为繁荣。

  东汉特别是东汉末,清河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桑蚕纺织中心。当时大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盛赞说“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说清河出产的精制细绢质量全国第一,而且各种丝麻制品品类齐全,全国有名。从《魏都赋》我们可以得出的明确信息是,清河工商业在东汉末年已经发展到了全国知名的地步。

  隋唐时期,清河一带的纺织业、毛毡业发展水平较高。《隋图经》说“清河绢天下第一”。《新唐书》记载“贝州清河郡土贡白毡、覆鞍毡”。据唐《通典》记载,贝州清河郡上贡给朝廷的丝织品占全国同类的10%,应该是全国之最。一直到北宋,清河纺织业都很发达。《宋史》记载:“恩州清河郡贡白毡”。这说明:清河工商业这一时期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唐朝后期至北宋时期,清河经济达到历史鼎盛。据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考证,这一时期在清河一带出现了三城连珠式的城市群,位于中间的是贝州(清河郡)城,其东为清阳县城,其西为清河县城,三城相互依邻,东西长度达十几华里。这种形式的城市群在全国仅有九处,清河位居其一,这说明清河一带这一时期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无论在政治地位还是在经济地位、战略地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当时,贝州城是永济渠进入河北境内后幽州以南沿线最大的城市,建有浩大的码头和国家级兵械粮草储备库,号称“天下北库”。北至幽州(今北京市),西至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黄河以北,黄海渤海以西的广大地区,所需的军械物资全部在贝州(今清河县)调拨。舟帆蔽水、车水马龙、城高池阔、商贾云集是当时贝州繁华盛况的写照。

  北宋末年,清河经济急转而下,受战乱及水灾、地震等因素影响,州城荒废,州政府被迫外迁,与之相伴的是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因此自金元以后,清河随着商业逐渐没落沉入低谷,沦为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小县,并持续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清河商业跌入历史最低点,全县商户不足千家,店铺仅有200 余个,包括剃头师傅等服务业人员在内的清商商帮,人员也只有千人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经社会主义改造,清河商业略有起色,但仍然弱小,很不景气,清河依然长期被列为河北省贫困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清河全民激情创业,商界能人云涌辈出,带动清河商业迅速崛起,从1980 年到1986 年的短短几年间,清河人民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使清河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场所。此后,全县经济更是云蒸蔚起、扶摇而上,商业工业全面开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商业发展背后蕴含的独特规律

  从远古到中古时期,清河商业稳步发展,渐至鼎盛,具有全国影响,其稳步发展时期约从黄帝时期至唐朝后期,时长约有3800 年,其鼎盛时期为唐朝后期至北宋末年,前后约维持了200 余年。近古从金元初期开始走向没落,抗战时期跌入最低谷,这段低谷期长约近900 年。改革开放后,清河商业枯木逢春,迅速从谷底重新崛起,走向繁荣,推动清河从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一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化工业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这个快速崛起阶段现在仍在持续,至今已有30 余年。

  交通区位因素对清河商业发展影响巨大

  纵观清河商业的潮起潮落,交通区位环境对清河商业具有直接影响。战国时期,清河县的母亲河——清河南起河南省内黄县,逶迤过境流向东北,绵延千里直达今天津市附近汇入渤海,是当时华北平原最重要的水道之一。自古水运兴城,于是赵国在这里兴建水东城,这片土地的商业贸易从此更加繁荣。秦统一中国后,秦王朝修建的一条名叫“东方道”的驰道自西而东,横贯今清河县全境,交通便利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很快,这里就出现了区域性中心城市——清河郡治。两汉时期,南通中原、北及幽州的又一条驰道筑成,它纵贯清河全境并与秦驰道在清河境内交汇,从而使这一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升级,于是这里开始被封建帝王设封诸候国,清河一带地区的商业繁华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先后有汉、魏等封建王朝多次在此置封王室皇族。隋朝修挖大运河,其永济渠自西南入清河县境,自东北贯穿而出,为这一地区又增添了一道交通运输大动脉,更加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带地区工商业的发展。至唐朝中后期,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富庶地区,出现了东西长达十余里的大城市——贝州城,商贾云集,商业发达,其交通、经济、军事覆盖面北达北京、西至山西、东到大海、南及黄河,时称“天下北库”,将这一地区的繁华推向极致顶峰。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县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提高,全境处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县境四周半径400 千米内,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太原等大城· 024 ·市和特大城市,以及保定、邯郸、邢台、衡水、廊坊、德州、聊城等20 余个中等城市;纵横贯通的京九铁路、青银高速、邢临高速、308 国道、邢清公路、肃临公路等交通主干线在此交汇;京九铁路在清河县城设有二级站,是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交通区位优势升级强势推动清河县工商业、城市的发展,清河县先后被列为河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的新兴中等城市、河北省综合改革实验县、河北省首批扩权县之一,相对应地,这一时期清河工商业开始快速振兴、崛起并持续跨越式发展。

  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是清河商业的历史特色

  依托境内农牧业、手工业、工业产业搞经营,自营自销本地产品,甚至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是清河商业的历史特征,也是清商区别于靠长途贩运他地产品的晋商等商帮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清河境内商代流行贸易麻布等平纹绉丝织造物,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做桑蚕纺织品贸易,东汉时期清河郡、清河国成为闻名全国的蚕丝纺织中心之一,清河产各类丝绢织品是当时达官贵人们的最爱,唐宋时期境内的农产品、纺织品及毛毡制品行销全国,这些当地物产都是清商进行往来贸易的主打商品。即使在商业发展低谷期的明清之际,清河一带被广泛引进种植棉花,成为华北平原上棉花种植主产区之一,境内的皮棉及棉织品贸易也小有名气。明清时期,县城(今城关)和靠卫运河的油坊镇市场活跃,其次八大集中的坝营、王官庄、连庄、黄金庄、小屯、辛集、谢炉、双城集,著名行市有牲口市、粮食市、土布市、线子市、破烂市、土产日杂市、农副产品市和木料市等,经营商品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货。时至今天,羊绒及绒毛制品、汽摩零部件及整车制造、战略合金再生利用、耐火材料等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清河独具特色的工业产业,四大产业吸纳了全县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这些人力或者从事生产管理,或者进行采购销售,从事的仍然是工贸一体或者工贸紧密结合的路子,他们构成了当代清商队伍的主体。以羊绒及绒毛制品产业为例,2011 年底,全县从事生产及生产管理的人员有6 万余人,从事电子商务销售工作的有5万余人,从事实体店经销活动的也有近万人,整个产业的工贸产业链紧密程度可见一斑。

  商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悠久的历史必然产生富有底蕴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浙商、晋商、徽商等商帮相比,清商由于近古商业没落的原因,总体上名气稍小且名商较少,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清商肯定也会有独特的丰厚的精神内涵。

  爱家乡。首先表现在经营项目上,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清河人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即经营与清河农业、工业相关的商品,当地产的农副产品、工业及手工业品都是经营对象,如古代经营陶器、丝绸绢等,现代经营羊绒制品、汽摩零部件工业品、自产合金刀具等,这种“产品立足境内,市场放眼全国”的经营理念,包含着浓郁的建设清河、奉献清河的乡土意识。其次,清河人特别注意内外有别,好的技术、好的项目一般都讲究清河人优先共享,如盖板梳绒机改造技术、废旧合金再生技术等,都是技术发明后,先在清河人内部互相学习、传递,很快在清河形成区域生产规模并最终形成县域产业优势的。再次,商界成功人士普遍热心为家乡做善事、讲奉献,20 世纪80 年代庄荣昌捐资县幼儿园,近年李文勇创办教育基金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重德行。北宋《太平寰宇记》引用《史记》的记述说,清河人性格“微重而矜节”,即是说民风做事稳重兼重视节操,这说明清河人自古就有讲名节、重德行的传统。进入当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一传统民风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今,清河人讲团结、善协作,往往一人致富后,会带动周边亲友一同发展,多个行业发展均呈现“一户致富几户跟,几户致富带全村,数村呼应成行业”的景象。清河人讲诚信,以诚交友、以诚结商,经商讲究做生意先做朋友,靠做人真诚和市场信誉赢天下。20 世纪90 年代曾两次自发开展整肃市场行为,先后打击了山羊无毛绒掺假和汽摩配件假冒伪劣行为,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美誉,从此赢得了国际国内市场的高度认可;清河人待人和善,特别尊重外地人,外地来清河移居置业,在日常人际交往、子女上学、房屋租赁、兴办企业、招工用人等方面,至少能得到本地居民的平等待遇,有的还能得到高待遇,因此清河集聚的外地人特别多,走在大街上南腔北调口音的能随时遇到。清河人讲究礼仪,个人衣着整洁时尚,县城街道整洁靓丽,前来清河商务洽谈,都会获得贵宾待遇。为了不使客人有生意不成的心里压力,主人往往会对客人减压说“买卖不成仁义在,生意不成没关系”。总之,越生意好的清河人,越注意个人修养,追求“儒商”风范。

  善创新。做事思路活、办法多,是开放、果敢、智慧的综合体现。清河人做事有谋略、有胆气,敢为人先,思路开阔,能够成就常人做不成的事业,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北宋《太平寰宇记》引用《诗经》诗句说,清河一带人“其人机巧”,也就是说自古清河人就做事机智巧妙,有胆有识,善于从困境中寻找变化去突破。改革开放后清河经济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清河人的这一传统性格。改革开放前,清河是河北省有名的贫困县,经济长期积弱积贫,靠政府救济度日。20 世纪80 年代初,乘国家政策的东风,全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发扬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传统精神,迸发创业活力,发挥民间智慧,创造性地以私营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克难攻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扭转困境,成为河北省有名的经济强县,成功赢得了一场转变经济大势的现代经济战役。在“局部战役”中,羊绒、汽摩、合金、耐火材料等支柱产业均不是清河传统工业项目,但个个都被清河人成功引进并做大做强,成为傲视国内外同行的区域特色产业,清河人敢于干事、善于创新的性格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谋共赢。清河地处燕赵之地,自古有行侠尚义慷慨悲歌之风,这种民风体现在商业活动中,就是善于合作共事,时时处处尊重合作方诉求,照顾对方正当利益,平时合作能够互相让利寻求共同收获共同发展,危难时刻能够互帮互助救急救灾。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断在土地、税收、信贷、城建配套、用工、子女就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经商和外来安居兴业,靠优惠的政策环境和贴心的人文环境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商界,清河人在项目合作洽谈中往往目光长远,寻求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不仅将自己的利益收获计算清楚,还非常注意对方是否也有收益,是否收益满意,往往会主动降低自己的利益要求以照顾对方利益;合作中对方遇到经营困难,清河人一般也会主动出资帮忙或者再额外给予对方部分项目利益,以帮助对方度过难关。可以说,上至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至每一个商户个体,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清河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