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粮食安全调控机制
一要建立政府责任体系。由于公共产品、市场垄断、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以及粮食生产受价格调节、粮食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等原因,粮食市场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立政府责任体系,政府要通过建立宏观政策组合,提高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完善粮食产业政策。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农业科研和推广力度,提高收入补贴和农业结构调整补贴规模,提高农业财政投入比重。建立由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格构成的粮食三元价格体系。平衡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关系,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三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短期、中期及长期粮食供求平衡预警模型及指标系统,最大限度实现政府为粮食安全付出成本最小化、农民获得粮食价格的收益最大化。设立粮食安全管理组织和机构,创新粮食安全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完善粮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政策。
(二)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审批农地转用,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加大补充耕地投入,保障粮食自给能力。二要加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严格执行用水配额管理制度,在流域区域用水上加强管控;同时实行分阶段分区域有偿用水制度,利用价格杠杆对水资源配置进行调节。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多方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要加快粮食主产区建设。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加快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开发后备产区。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产业链配套水平,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利润水平。五要强化生产资料供给。通过补贴降低农资价格,加强质量和价格监管,提高生产资料的技术含量,保证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六要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大科研力度,培育具有耐寒、耐旱、耐涝、耐虫等特性的粮种,提高抗灾能力。
(三)合理引导粮食消费结构调整
一要提倡科学健康的粮食消费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中谷物消费比重将继续下降,肉、蛋、奶和植物油的比重会持续提高,应提倡和推广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消费模式。二要多方开辟饲料资源。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扩大高效饲料作物种植,充分利用饼粕、糠麸、糟渣、秸秆等原料制作混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缓解饲料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三要严格控制加工用粮。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来发展生物能源,应严格控制利用玉米、油料等作物制作生物质原料。四要减少粮食浪费。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满足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此外,在种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也存在巨大浪费。因此,减少粮食浪费,对降低粮食需求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五要开发非粮食物资源。积极发展优质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远洋渔业、油料豆类果蔬类及野生食品类等非粮食物,拓宽食物源,提供非粮食物供给,补充和调整粮食消费结构。
(四)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促进粮食贸易平衡
一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创新投融资体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投资农资生产、农技服务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推动国际技术贸易。加强政府间、政府与国际组织合作,以无偿或低成本获取技术援助、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技术转移。三要有效分解国际压力。与主要粮食出口国签订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口合同,稳定获取粮食资源。加快自由贸易区建立步伐,加强各成员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加强海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给基地和化肥基地,有效避免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和化肥价格垄断。
(五)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布局,调整粮食库存储备结构。加强中央储备粮宏观管理,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能力。深化地方储备粮体系改革,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二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提升粮食运输能力。改造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编制粮食现代物流网络,畅通北粮南运通道,加强西部与中东部粮食运输通道建设。建立粮食物流公共平台,提高物流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