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作家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完成他的小说,就在一个小城市里租了一套房子。刚开始几个星期还不错,宁静的环境对写作很有帮助。
可有一天,附近的学校放了暑假,三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跑到他门前的空地上玩。他们把几只破垃圾桶踢来踢去,大声吵闹,让作家无法静下心来。
作家想,忍忍吧,也许明天他们就不会来了。可第二天他们照样来。作家又想劝他们到远处去玩,可房东说:“没用的,你越说他们越来。”
作家实在受不了了,就出去跟他们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很喜欢看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两块钱。”几个孩子很高兴,更加起劲地展示他们的脚下功夫。
过了两天,作家忧愁地说:“对不起,我的钱不多了,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1元钱了。”
孩子们很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这个条件。每天下午,他们继续为作家表演。
又过了两天,作家愁眉苦脸地对他们说:“孩子们,我最近没收到汇款,所以不好意思,从明天开始只能给你们5毛钱了。”
“5毛钱?”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其中一个说:“我们才不会为了这区区5毛钱,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你表演呢,不干了!”
从此以后,作家又能安安静静地写作了。
作家在每个时间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不在他家门前踢闹。
如果在管理工作中,你不管下属干的是什么,都采取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就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指导。
不同的情境宜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果情境发生了变化,而策略不变,只会导致策略失效。
使用不当的领导模式,且没能分析下属的行为后再逐渐采用不同的领导模式,这实在是管理的失败,也是个人的失败。
究竟哪一种领导方式好,并不取决于他采用的某一特定的领导方式,而应根据该领导方式所应用的情境而定。这就是情境领导模式。
与特定情境相结合的领导方式是有效的,而与特定的情境不适合的领导方式则往往是无效的。例如,下属素质高低不同,采用的领导方式也不应该一样。
随下属素质由低到高,领导方式也应由命令式、说服式向参与式、授权式逐步转移。这种趋势类似于产品寿命周期曲线的变化,故被称为领导寿命周期理论。
情境领导模式指出,管理者在领导和管理组织或部门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准备度的不同,改变自己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其关键问题在于领导者对员工的准备度的了解程度,其核心即“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准备度”在情境领导模式中是一个被经常提到的词,它的具体含义就是:在接受、负责并执行一项具体的工作或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意愿的程度。
情境领导将下属接受并执行工作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没能力没意愿或不安;
第二阶段为: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
第三阶段为: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
第四阶段为: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
针对下属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层领导也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模式。
当下属行为处在第一阶段时,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下属。
当下属处在第二阶段时,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说服下属。
而当下属处在第三阶段时,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下属并帮助下属解决问题。
如果下属到了第四阶段,则要采取“授权式”将工作交付给下属,领导者只需做监控和考察的工作。
一个人的状态是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的。
了解你下属现在的态度,适时改变自己的领导作风,是使你管理工作“1+1〉2”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