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米产品每一次开放购买,都会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被抢购一空。在各行各业人士欣羡的注视当中,小米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机第一次正式在网络上售卖。尽管每人限购2部,小米手机仍在短短5分钟内,30万部售罄。
2012年12月28日,小米手机年末专场,25万部手机在16分9秒内售罄,手机小米2在2分56秒内就被抢购一空。
2013年8月12日,红米手机开放购买,在90秒内,10万部红米手机售罄。
2013年10月15日,小米手机和小米电视开放购买,10万部小米手机3在1分26秒(86秒)内售罄;同时,3000台小米电视在1分58秒内售完。
有人问,小米产品在几分钟之内就售罄,每次都有不计其数的“米粉”没有买到自己心仪的手机,这是否是产能不足?但很快就有业内人士告诉你,这叫作“饥饿营销”。
什么是饥饿营销?饥饿营销就是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
很多消费者都有“怕买不到”的心理,而越是得不到、买不到的产品,消费者往往就越想得到它、买到它,不论是那些对小米产品情有独钟的“米粉”们,还是“果粉”抑或是“魅族粉”,饥饿营销都屡试不爽。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内地,iPod和iPhone系列产品是限量销售的。但这种似乎显得有点“不近人情”的限量销售不仅没有使苹果在我国的销售陷入困境,反而十分火热。在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果粉”们在寒冷冬天的深夜在苹果的店外排队,为抢购新产品而跃跃欲试的场面。
此前,魅族手机也曾用饥饿营销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例如,在魅族M9发售前,其在一些门户网站轮番进行了大量广告轰炸,但在发售时却严格控制发货的数量,这就给粉丝以供不应求的印象,果然,M9的销量一度攀高。
我国有句老话,叫作“物以稀为贵”,但也有人疑惑了,很多“米粉”甚至等了5个月,仍然没有抢到他想要的小米,小米这不是将粉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了吗?的确,当前市场上与小米竞争的手机品牌不在少数,小米为何要这么做?
一般而言,积极购买小米产品的都是骨灰级的“米粉”,而一次次被吊足胃口的“米粉”们往往不会放弃小米,相反,他们会在小米新品发售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调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帮忙抢购小米,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个人用影响一群人”的“小米效应”,岂不妙哉?!并且,更重要的是,这种饥饿营销还会带来另外一种效应,那就是好东西来之不易,“米粉”们一旦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就会喜出望外,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甚至是自豪感。
也有业内评论人士说,小米的产能不足是实情,其供不应求是真相,而非“假象”,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小米的策略就是高性能、低价格,但要低价从供应商手中拿货,却并非易事。在产能一定的情况下,高性能元器件的供应商在供应时一定是优先价高者,对于小米只是承诺供货。
于是,小米只能通过先开放工程机测试、预约购买等营销策略拖延时间,直到小米新品推出半年后供应商元器件价格下降,而小米也按照协议顺利拿到货——因为,手机的核心部件与电脑一样,也是一个月一个价格地下降——手机才会真正到达粉丝手中。
当然,小米的真实情况,外人不得而知,但是不管小米是真饥饿也好,假饥饿也罢,最关键的是,小米在最饥饿的状态下,把“饥饿营销”玩得炉火纯青!小米不断地强化一个概念,那就是新的小米产品相较于旧的小米产品,一直在进步。如此一来,不仅喜欢小米的人更喜欢小米了,甚至很多最初并不喜欢小米的人也加入了一次又一次抢购小米的队伍!
在粉丝营销时代,饥饿营销是可以复制的,但想要做好饥饿营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企业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心理共鸣
“饥饿营销”运作的基础是良好的产品,通过探究粉丝的欲望来塑造产品的功能性利益,只有当产品引起粉丝的心理共鸣时才能引起粉丝的关注和抢购,否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量力而行
采用“饥饿营销”的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否则很难保证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来运行相关的策略。因此,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人才资源、销售通路等条件量力而行。如果盲目地、一味地消耗消费者的胃口和耐性,很可能使粉丝转向竞争对手,弄巧成拙。
3.宣传造势
如小米般在发布新品前的宣传造势很有必要,因为恰到好处地激发粉丝的欲望是引导饥饿营销的主线。是采取明星代言来吸引眼球,还是利用电视和网络广告地毯式的轰炸等,形形色色的策略和手段就有待厂商根据自身特点去选择了。
4.审时度势
在市场活动中,不管是粉丝的需求还是情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由“米粉”转变为“米黑”的也大有人在。这就需要企业密切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有关竞争对手方面的信息,快速反应,做到营销有法、应变有序。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小米永远“饥饿”,它将继续引领粉丝营销神话,而你的企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