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我国区域发展概况和总体格局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区域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向内陆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一章 我国区域发展概况和总体格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区域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向内陆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末,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随后的10多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6年启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10年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扶持力度,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向内陆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中央政府统一进行地区间的财力再分配,地方政府对本级财政的管理和支配权限非常小,这一时期国家区域战略主要通过中央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来实现。

“一五”时期,国家启动了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项目为核心,以900多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经济建设,涉及内陆地区17个省区市(见表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来逐步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53—1959年,共安排限额以上(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大中型建设项目921个。包括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项目(实际施工150项),其中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工业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加工企业3个、军事工业企业44个,这些企业4/5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921个项目内地占68%[1]。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沿海和内地分别占36.9%和46.8%[2]。“二五”时期,国家投资的重点仍然在中西部内陆地区。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中西部和东北内陆地区的经济面貌,全国的生产力布局有了重大的改变。

表1-1 “一五”时期“156”项重大建设项目涉及城市

资料来源: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

【专栏1-1】

“一五”时期“156”项重大项目[3]

一、煤炭(25项):阜新热电站、鹤岗东山1号立井、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辽源中央立井、阜新平安立井、阜新新邱1号立井、阜新海州露天矿、兴安台洗煤厂、城子河洗煤厂、城子河9号立井、山西潞安洗煤厂、焦作中马村立井、兴安台2号立井、大同鹅毛口立井、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兴化湾沟立井、峰峰中央洗煤厂、抚顺西露天矿、抚顺龙凤矿、抚顺老虎台矿、抚顺胜利矿、双鸭山洗煤厂、铜川王石凹立井、峰峰通顺3号立井、平顶山2号立井、抚顺东露天矿。

二、石油(2项):兰州炼油厂、抚顺第二制油厂。

三、电力(25项):阜新热电站、抚顺电站、重庆电站、丰满水电站、大连热电站、太原第一热电站、西安热电站、郑州第二热电站、富拉尔基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吉林热电站、太原第二热电站、石家庄热电站、户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青山热电站、个旧电站、包头四道沙河热电站、包头宁家壕热电站、佳木斯纸厂热电站、株洲热电站、成都热电站、洛阳热电站、三门峡水利枢纽、北京热电站。

四、钢铁(7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富拉尔基特钢厂、吉林铁合金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热河钒铁矿。

五、有色金属(13项):抚顺铝厂、哈尔滨铝厂、吉林电缆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杨家杖子钼矿、云南锡业公司、江西大吉山钨矿、江西西华山钨矿、江西归美山钨矿、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

六、化工(7项):吉林染料厂、吉林氨肥厂、吉林电石厂、太原化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太原氮肥厂、兰州氮肥厂。

七、机械(24项):哈尔滨锅炉厂、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哈尔滨仪表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洛阳滚珠轴承厂、兰州石油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洛阳矿山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富拉尔基重机厂、哈尔滨碳刷厂、哈尔滨滚珠轴承厂、湘潭船用电机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

八、轻工(1项):佳木斯造纸厂。

九、医药(2项):华北制药厂、太原制药厂。

十、军工(44项)(略)。

资料来源: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36~345页。

“三线建设”自1964年9月起,至1980年大规模建设基本结束,重点集中在西南的云、贵、川和西北的陕、甘、宁、青等省、自治区以及“三西”(湘西、鄂西和豫西)地区,当时国家划定的“三线地区”范围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全省,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共计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见表1-2)。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64.7%,其中“三线地区”占52.7%。[4]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5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70%以上。建设了1100多个大中型(限额以上)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集聚了50多万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配置了数10万台(套)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这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援助力度最强的时期,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交通、电子、化工、钢铁等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5]

表1-2 “三线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涉及的主要城市

资料来源:根据“三五”“四五”“五五”时期国民经济计划整理。

【专栏1-2】

“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工程

交通建设:新建了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阳安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太焦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等铁路。

煤炭工业建设:建成了贵州六盘水、陕西渭北和宁夏石炭井大型煤炭基地,在豫西地区建设了平顶山、焦作、鹤壁、义马、新密等大中型矿区。

石油工业建设:建设了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川南天然气田和川西北中坝天然气田。形成了中原、南阳、江汉、四川、青海、玉门、长庆、延长等8个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基地。

钢铁工业建设:新建了攀枝花钢铁公司、贵州水城钢厂、四川江油长城钢厂、西宁钢厂、西宁特殊钢厂、西安金属制品厂等。续建和改扩建了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湘潭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重庆特殊钢厂、贵阳钢铁厂、陕西钢铁厂等。

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在铝工业方面,新建了贵州铝厂、郑州铝厂等氧化铝厂,新建了贵州、兰州、青铜峡、连城等电解铝厂,新建了西北、西南(重庆)等铝加工厂;在铜工业方面,新建了白银、大冶、云南等铜大型冶炼厂,以及西北、洛阳两个铜加工厂;在铅锌工业方面,新建了白银和株洲冶炼厂等。

汽车制造工业:重点建设了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三个骨干企业。

机械制造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方面重点建设了德阳的第二重型机器厂,电机电器制造工业方面重点建设了德阳的东方电站成套设备公司,机床工具制造工业方面重点建设了贵阳磨料磨具生产基地。

资料来源:根据“三五”“四五”“五五”时期国民经济计划整理。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30年间,由于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向内陆地区倾斜,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使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然有赖于这个基础。但是,由于偏重行政力量主导,这一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内陆地区部分项目投资效益不高,1978年,“三线”地区的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只有沿海地区的一半,利润率只有9.2%,而沿海地区为23.4%;二是由于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向内陆倾斜,沿海的工业基础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三是使部分地区不管有无资源条件和实际可能,都追求本地区工业自成体系,大、中、小项目遍地开花,造成了一批项目布局不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1979年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确立了积极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六五”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七五”计划进一步提出,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

【专栏1-3】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前进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资料来源:摘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6]和《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7]

这一时期(1979—1992)的区域战略,在通过中央投资项目布局的基础上,“给政策”成为重要的区域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即两省的财政和外汇实行定额包干;物资、商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适当利用市场调节;在计划、物价劳动工资等对外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权限。

(2)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设置深圳经济特区,又相继设立了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3年4月,中央决定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实行了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批准设立海南省。

【专栏1-4】

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

198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指出:广东、福建两省是我国的南大门和主要侨乡,战略地位重要,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很多;两省在经济调整、体制改革、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以及建设经济特区等方面,打开局面,创造经验,不仅对两省经济的繁荣,而且对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上也有利于稳定港澳人心,争取台湾回归祖国。

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外资试办经济特区的问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是党的一项重大政策。目前,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建设资金短缺,在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侨资、外资,加快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

试办经济特区,是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执行开放政策,吸收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有些同志有疑问:特区会不会变成租界?是不是殖民地?会议认为,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我国国家主权,这和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扩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的好形式。对我国来说,特区是我们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学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省甚至是全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资料来源: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4~119页。

(3)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4月,为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主要政策包括:放宽地方管理权限、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活动的权力等对外开放方面。

【专栏1-5】

开放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转发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指出:这几个城市(指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大力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集中兴办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发展合作生产、合作研究设计,开发新技术、研制高档产品,增加出口收汇,向内地提供新型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传播新工艺、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要发展为国际转口贸易的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可以进一步放宽,大体上比照经济特区的规定执行。国家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必要的监管措施,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规划和建设中提供必要的监管条件。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25~326页。

(4)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59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开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及沈阳、南京等地的140个市、县。

【专栏1-6】

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县名单

江苏省:苏州市及其所辖的常熟市、吴县、沙洲县、太仓县、昆山县、吴江县张家港区,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常州市及其所辖的武进县、金坛县、溧阳县。

浙江省:嘉兴市及其所辖的嘉善县、桐乡县、海宁县,湖州市及其所辖的德清县。

广东省:佛山市及其所辖的中山市、南海县、顺德县、高明县,江门市及其所辖的开平县、新会县、台山县、鹤山县、恩平县,广州市的番禺县、增城县,深圳市的宝安县,珠海市的斗门县,惠阳地区的东莞县。

福建省:厦门市的同安县,龙溪地区的漳州市、龙海县、漳浦县、东山县,晋江地区的泉州市、惠安县、南安县、晋江县、安溪县、永春县。

上海市: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松江县、金山县、青浦县、崇明县。

辽宁省: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沈阳市、鞍山市和辽阳市及其部分县、区。

(5)设立浦东新区。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市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优惠政策。

【专栏1-7】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1990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批复指出,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也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上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有一批素质较高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有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又同海外各地有广泛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发和开放浦东,必将对上海和全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资料来源:摘自《国务院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1990年。

(6)在沿海地区设立保税区。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天津港、深圳福田和沙头角保税区,随后又设立了深圳盐田港、大连、张家港等11个保税区。

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六五”至“八五”时期,沿海地区基本建设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1978—1995年,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额的84.7%,东部沿海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比中西部地区高2.1个百分点,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南到北沿海岸线延伸的沿海对外开放地带。[8]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使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也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扩大,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1978—200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01%、9.99%、9.74%和8.58%,东部地区比其他地区快2个百分点以上。差幅最大的“八五”时期,东部地区比其他地区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53.6元和212.9元,到1990年分别扩大到700.1元和885.9元,2000年又分别扩大到4790.2元和6162.0元。从相对差距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不仅在逐年扩大,而且幅度在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1990—1994年,东部与中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系数由35.6%迅速上升到46.7%。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系数在1990—1999年间,均为逐年增加的态势,由45.1%迅速增加到58.7%。总体上,在1990—2000年间,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系数,分别扩大了8.9个和12.1个百分点(见表1-3)。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问题。

表1-3 1978—2000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

资料来源: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地区之间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指出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分别是:1999年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6年启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10年又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扶持力度的措施和政策。“十一五”规划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全面阐述,明确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9]

【专栏1-8】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区域发展的部署

1.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资料来源:摘自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释

[1]刘俊林:《论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郑志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注: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时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由于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航空部陕西422厂分成两项,因此实为154项。在154项中,有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拖拉机厂因厂址未定,山西潞安一号立井、山西大同白土窑立井因地质问题未建,实际上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项。

[4]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5]郑志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07页。

[8]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批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