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目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目标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有些学者仍建议把GDP或人均GDP指标大致相当作为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第一衡量标准或主要衡量标准,但是如果GDP是衡量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主要标准,比GDP增长速度就难免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最现实的目标,在目前经济增长过多靠投资拉动的模式下,比投资增长又会成为各地最直接的目标。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构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现在有些学者仍建议把GDP或人均GDP指标大致相当作为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第一衡量标准或主要衡量标准,但是如果GDP是衡量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主要标准,比GDP增长速度就难免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最现实的目标,在目前经济增长过多靠投资拉动的模式下,比投资增长又会成为各地最直接的目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要素投资总是向回报率高的地方集聚,因此如以GDP或人均GDP大体相当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十分困难和相当遥远的事情。建议考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备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指标大体相当,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大体平衡,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设施基本具备,就可以认为区域发展水平大致协调。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的居民,均能普遍享受一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安全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从长远看,实现城乡和各区域居民拥有大体一致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做到让广大民众分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实现共享式发展。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构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备作为衡量区域间是否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才有可能弱化乃至取消地方的GDP、投资等指标考核,不再把这类经济指标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以保证全国政令统一、市场统一[1]。才有可能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加快构建普惠、均等、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区域政策的优先领域,为顺利推进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创造必要条件。

由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差异,每一个地区均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条件。地区比较优势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生的,即先天存在、短期内保持不变的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差异,比如资源型地区的资源优势、东部沿海地区的海运优势等;另一类是内生的,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如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此外,空间距离和运输成本也对地区比较优势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共同决定贸易模式和产业空间布局[2]。总体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区域分工将明显加强,因此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内涵。只有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得到全局利益的最大化。而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补)短,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将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不论是按照四大区域板块(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来划分,还是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来划分,或者按照轴带开发或类型区来划分,都要认真分析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促进各地区区域分工趋于合理、错位发展。同时,要加快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有效协调区域发展和竞争中各种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经济与人口布局的协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在制定区域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和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建议研究和评估对经济—人口布局的影响,从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等多个维度,审视和把握国家重大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相互关系,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扭转经济—人口分布失衡的局面,逐步减小地区差距,保证地区间经济—人口发展的基本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这一目标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保持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另一方面,要保持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两个协调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特别是从大区域的角度看,还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空间均衡,防止出现经济过密与过疏问题,避免某些大区域出现衰落和边缘化。

实现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相协调,客观上要求各地区功能定位,明晰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如东部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城镇化地区建议其主要目标为促进转型升级,建设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我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中西部地区的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哈长等重点开发区域,建议其主要目标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支撑未来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功能区域,建议其主要目标为,把农业地区建成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把生态地区建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区域、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按照这些目标制定适宜的财政、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人口和产业活动有序转移,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

注释

[1]宋晓梧:《“三维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职能界定》,《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

[2]陈秀山等:《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路径、评价》,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