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建筑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平稳快速增长,似乎建筑业正处于良性发展的阶段,但实际上产业规模扩张的背后却是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结构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筑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但建筑市场的竞争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之处。在我国建筑市场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建设单位即业主的行为规范,导致业主处于强势地位,其种种不规范行为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和执法检查表明,建筑市场检查出来的问题中,业主违规行为占70%以上,如不遵守国家建设法定程序,工程承发包不公开招标或假招标,工程项目管理混乱,拖工期、超预算、拖欠工程款项等(吴锐等,2004)。处于弱势地位的施工企业则在竞争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往往委曲求全,甚至举债经营。比如施工企业承包工程还需缴纳各类保证金,包括民工工资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企业注册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工期保证金、优质工程保证金等。据调查,2006年江苏10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共缴纳各类保证金17.4亿元,以此推算的话,当年江苏省建筑业企业所创利润全部缴纳保证金尚有较大缺口,这个缺口只能举债应对(汪士和,2009)。
这些调查所揭示出的问题清楚表明,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是导致我国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不过基于本书的研究主题,这里不专门讨论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有关的相关问题。以下将主要从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绩效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
我国建筑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运行机制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程度和水平。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竞争机制。因此,无论是从产业的层次还是从企业层次来看,要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目标,我国建筑业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组织。
所谓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竞争形式。合理的产业组织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集约式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同的产业所具有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产业组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正如本书反复强调的那样,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生产过程的流动性等特征,导致建筑生产活动的管理组织、运行方式和工艺技术等都与一般工业生产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建筑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但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市场的地区性和多层次承发包体系,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在各自的市场生存空间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封闭性或者说刚性市场结构。也就是说,建筑业的内部竞争格局与大多数行业有较大的区别,较低的进入门槛容易造成市场过度竞争,而竞争界面的相对隔离又会导致有效竞争不足。
然而,建筑业本身的产业特性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世界各国建筑业的发展为何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我国建筑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上述因体制和国情而产生的业主不规范行为等因素,但就产业本身而言,产业组织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组织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层次结构不明显、产业内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企业竞争行为不规范、部门和地区的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各地区和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利润水平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低等。因此,建筑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是形成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有效竞争市场,这样既可维持市场竞争的活力,又可以提高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建筑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主要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国性市场;二是形成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分层竞争的市场格局。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都属于行政垄断,严重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因此只有打破条块分割式的行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优不胜、劣不败”的现状,形成以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过度分散的市场结构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因此只有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和工程承包体系,合理化大中小企业的比例关系和分工协作关系,才能改变建筑市场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