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直分工及表现形式
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需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当生产包括了多个工序时,企业就必须决定是垂直分工还是将这些工序整合。
垂直分工或者垂直解体,是与垂直一体化相反的进程,是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纵向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分离出去,或者说从价值链体系的某些阶段中撤离出来,转而依靠外部供应商来供应所需的产品、支持服务或者职能活动。〔7〕引用张轶凡(2005)对这个概念的框架所作的阐述,他认为,垂直分工发生在以下这些状况:①产品生产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工序;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各自的生产中为产品增值。
(1)垂直分工的内在表现:产品“生产链”的分解。即同一生产链中上下工序之间的分工。
图7-1 产业的垂直整合与垂直分工
资料来源:笔者据李晓华“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网络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7期)重新制作出。P1为原材料,P2,P3,P4为产业链中的中间品
(2)外在表现:同一行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在垂直分工体系下,一件最终产品往往经由许多家不同的企业共同协作完成,产业链上企业数量越多,产业链环节分解越细化,中间品生产的数量和交易量就会更加庞大。而在产业倾向于垂直一体化的地方,中间品市场就难以形成。
二、产业集聚、垂直分工与专业化——以往的研究
在垂直分工的研究历史中,有三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歇尔(Marshall)和斯蒂格勒(Stigler)。
根据大市场理论,一个大经济区域总比一个小经济区域更可能产生专业化。这个观点是斯密(1776)提出来的,他认为,劳动力的分工受市场的大小所限制。马歇尔(1920)用这个原则来解释产业的地方性集聚,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和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他认为,产业的区域集聚能够导致产业链上中间品生产的专业化,它允许企业专业化生产行业中的某个特定的中间产品,这就是一种垂直分工。换句话说,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可能会使垂直分工增多,因为投入品共享允许更多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商出现。
斯蒂格勒在1951年发表的讨论垂直分工的论文也是基于斯密的“劳动力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理论。斯蒂格勒的理论包含三个相互独立的模型:劳动分工模型(division of labor model)、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和垂直整合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vertical integration)。其中第三个模型是最为有名的。他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见图7-2)。在初始阶段一般是垂直整合(垂直一体化)的,因为企业必须负责整个生产环节中的很多部分;当市场渐渐成熟以后,一些生产环节会被其他企业取代,并专业化生产,所以企业的垂直分工水平会不断上升。在衰退期,相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企业的规模收缩了,所以垂直分工水平也开始下降,垂直整合再度出现。即在产业周期和垂直分工水平之间存在倒U形的曲线关系。
图7-2 垂直分工与产业周期
Thomas J. Holmes(1995)通过对美国1987年制造业企业的普查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和垂直分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他用投入-产业率来反映区域的垂直分工水平,用同一地区相同产业的企业数(own-industry neighboring employment)来测算区域的产业集聚,发现这两个指数是相关的。这表明,相对于集聚区外的企业来说,产业集聚区域有着更为显著的垂直分工。
垂直分工与产业集聚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产业集聚会导致垂直分工的发生。产业集聚会导致集聚企业间知识的外溢和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按照马歇尔等人的观点,正是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导致专业化和垂直分工的发生与深入。
同时,垂直分工也是产业趋向于地域集聚的原因之一。导致产业集聚的原因有多种多样,首先,是客观条件的具备和必要的外部环境的存在;其次,是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克鲁格曼将产业集聚形成初始原因归结为“历史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在“累积循环效应”的作用下被放大,进而产生“锁定”效应。产业集聚带来了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业的规模经济等外部经济性,反过来又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但是Holmes的模型〔8〕表明,专业化水平的增加也是推动产业集聚的因素之一。而垂直分工和专业化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源于劳动的分工。
关于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的效率问题,学术界至今并没有达成一致。像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如制鞋业中的耐克、adidas等,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制成品,甚至到销售领域,都由自己公司承担,生产组织是垂直整合而不是垂直分工。而在温州,你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垂直分工,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手工作坊构成了一个生产体系。在有些地方,甚至整个村落的所有作坊都只生产一种产品。实际上,由于垂直分工而形成的专业化经济就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而对生产工序的垂直整合的目的就是形成内部规模经济。这就涉及两种生产组织的对比:内部规模经济(垂直整合)VS外部规模经济(垂直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Young, Yang, Becker, Murphy, Brown等人一直在讨论这两者的区别。而美国匹茨堡大学张轶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垂直分工增加使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三、我们的观点
产业集聚、垂直分工、专业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产业的区域集中之所以会产生“集聚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丰富的中间品市场以及中间品生产的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区,同一产业链上,众多的企业分工协作,单个企业只需要专注于生产某一种中间品,使得该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形成区域内部的专业化生产网络体系,从而确立该区域的专业化优势。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企业数量越多,那么专业化水平也会更高。由于产业优势的存在,使得外部企业进一步移入,产业集聚进一步加深,出现“累积循环效应”。当该区域的产业逐渐没落时,由于企业数量减少,许多中间品生产开始出现短缺,企业就不得不进行垂直整合,将一些中间生产环节整合到企业内部完成,专业化优势也随之逐渐消解(见图7-3)。
图7-3 垂直分工和产业集聚
本章使用我国的制造业数据来判断垂直分工与产业集聚、专业化优势之间关系。选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的原因:①该产业具有较小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企业、大企业共同存在,垂直解体和垂直一体化都有发生;②由于中国的国情,制造业是目前我国的重点发展产业,也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对制造业集聚和优势的研究能够反映我国各次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我们试图证明,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垂直分工水平能够反映区域的产业优势。从区域的角度来说,产业集聚、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的形成,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