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占比高,增长速度领先,发展态势良好
长三角位于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以占中国1.1%的陆地面积、6.3%的人口,创造了中国21%的GDP、20.4%的财政收入、40%的外商投资和35%的进出口总额,人均GDP为35040元(2004年),是全国平均数值的3倍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三角占了37个(共59个县)。
二、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集聚特征显著
(一)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并不断向高度化转化
长三角三次产业比重(2004)为4.6∶55.9∶39.5,全国平均为15.2∶52.9∶31.9。比较来看,长三角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长三角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这是长三角基于自身竞争优势的选择,也是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果。在第二产业内部,以电子、电气、汽车、医药、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其势头超过了本区的传统支柱行业纺织、服装业。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重点扶持的先导性产业;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等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图10-1 全国三次产业构成
图10-2 长三角三次产业构成
(二)产业集聚特征显著,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明显
长三角地区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高度集聚,已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2004年,全国3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江、浙、沪生产的化学纤维和集成电路两种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家用洗衣机占全国的50%以上,化学农药和微型计算机两种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等等。同年,江、浙、沪的电子通信、纺织、化工、电气机械、通用设备、钢铁和交通运输等七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中度(区位商)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文教用品制造业则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倍。长三角产业集聚特征显著,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明显。
表10-1 长三角地区主要行业占全国比重
表10-2 主要制造业产品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05。
三、外向型经济日益发达,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抓住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四个中心”发展目标确立的发展契机,长三角外向经济发展迅猛,并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正从东南沿海向长江流域转移。主要体现在:第一,长三角成为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云集地。据初步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进驻长三角,至2004年末,入驻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到86家,外商投资性公司105家,外资研发中心140家;外资在沪金融机构75家(其中支行15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89家,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84.77亿美元,已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2.2%。与此同时,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241.95亿美元,占全国引进外资总数的40%。第二,对外贸易成为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2004年,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4013.78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2082.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9%和47.4%,占全国的34.8%和35.1%;外贸依存度也连年攀升,2004年达到59.8%,并且与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区域创新活跃,创新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通过对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上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位,江苏和浙江分别列第四位和第七位。因此,从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区域。
图10-3 中国各地区创新综合能力排序
资料来源: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