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自问:解放军在文化建设上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经过反复思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准战争状态。解放军始终保持着准战争的氛围。这个组织时刻备战的军事文化特质,使这个组织具有了活力。
第二,准家庭环境。大家庭文化,使解放军在内部建设上具有了超越一般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荣誉至上和传统承续的氛围。视荣誉为生命,重视传统教育,使全军官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解放军建立之初,中国连年战乱,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城市无产者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些群体,成为解放军来源的主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解放军始终孜孜以求地把提高组织成员的文化素养、提高整个组织的文化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力争把这个组织建设成为当代社会富有文化的组织之一。解放军早就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积极实践,不断发展军队文化建设。对文化建设的专注与倾心,使这个组织具有比同时期其他组织更高的效率。
解放军的文化建设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它们相辅相成:
第一,建立一个具有忠诚信仰的组织,使这个组织的成员从一个单纯的战士,变成自觉执行组织使命的战士。这主要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政治思想灌输来实现。
第二,文化知识的学习。20世纪70年代末,我参军的时候连队还有一些文盲士兵。对这样的士兵,连队从帮助他们识字开始,教他们文化。这些文盲士兵退役前都达到了能读书、看报、写家信的文化程度。
第三,文化娱乐。通过文化体育活动,把解放军建成一个快乐的组织,并以此感染群众。
我曾走过上千个解放军的基层连队,无论在北部边疆还是在东部海防,无论在大漠戈壁还是在都市深处,只要有解放军,就会有歌声。军歌嘹亮成为解放军的一种标志。
其实,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大多是听着军歌的旋律长大的。几乎所有人,无论是否当过兵,都会哼唱几首军歌。这个旋律,使这个组织的成员和组织外的人都感到:这是一个蓬勃向上的组织,也是一个快乐的组织。
这样的组织在中国近代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几千年来,甚至至今,中国人不缺少思想、智慧和国家使命,但缺少娱乐,尤其是属于大众的、全体人员的 娱乐。
解放军是一个担负政治使命的武装集团,有着庄严的使命,担负着伟大的任务,但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却把组织的文化建设与娱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进入这个组织的广大士兵提供了娱乐的条件和能够广泛参与的娱乐舞台,建立起一个真正快乐而团结的组织。
这是世界奇观。
长期战争的环境使解放军明白,士气往往是胜利的支撑。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管理现象,是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的综合反映。美国和日本最优秀的总经理们总是不惜耗时费力,大力创造和维护自己的企业文化。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论述道:好的公司能否变成卓越的公司?如果能够,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呢?他对1400多个公司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那些由优秀公司变为伟大公司的佼佼者并不一定都是拥有最新的技术和最擅长管理的CEO,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他们的公司文化,一种激励每个人都按照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工作的文化。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具有广泛内涵的一种现象。
与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军队组织一样,解放军需要组织成员建立起对其的高度忠诚。没有这种忠诚,作为一个武装集团,是不可能有效率、不可能有战斗力的。忠诚的建立,一方面要靠教育灌输;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仪式,通过成员对“军旗、军徽、军歌”等的高度认同,营造组织标志,提升整个组织的忠诚度。
我从军20余年,留下清晰记忆的是这几件事:第一次向军旗宣誓,表明成为一名正式军人;第一次学唱军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旋律中,感受着血液的奔涌激荡;第一次佩戴红领章和红帽徽(当时无军衔),体味着使命的神圣和荣誉的崇高。这些都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抹不去的记忆。
在解放军中,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许多人即使受了委屈,也很少有人背叛这个组织。几乎所有离开这个组织的人,都怀着依依不舍的深情。
我在军旅生涯中经历的最庄严的事件是在每年重大节日、主要纪念日进行由团以上部队组织的阅兵式。阅兵式重要的议程有两个:开始之前的迎军旗和结束之前的送军旗。
迎送军旗,全体军人要行注目礼,带队军官要行举手礼。
可以这样说,解放军的庄严,是用必要的仪式和象征营造出来的。
企业也同样。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在《管理行为》中认为:组织成员往往有认同该组织的倾向,这也是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组织成员在组织忠诚的引导下,从其行动给组织带来的后果的角度,评价各种决策正确与否。在军队管理中,这种认同的传统标志就是部队的军旗。
美国管理学家威廉·怀特创造了“公司人”的概念。公司人就是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公司的经理人。公司人是群体的一个成员,他忠于该群体。组织人显示了社会的一种真实趋势,是人类特有的“归属感”——灵魂和心灵的归属。
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也需要以一定的仪式予以认定,需要有企业组织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企业名称、徽标。这实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以为,打造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管理者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沟通。在沟通中领导者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建立信任的前提。第二,注意培养员工,尤其是要做好员工培训。许多企业不愿培训员工,担心培训好了员工,他一旦离开,企业的投入就打水漂了。但企业并未想到,不培养、不培训员工,员工不能得到提高,他们离职的意向会更大。今天,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不仅看重工资待遇,也同样看重知识积累、技能提高。不关心他们的成长,就留不住他们的心。第三,学会灌输。要把企业的愿景落实在每个人身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条——不断灌输。
我当兵刚到部队时,负责接我们的班长是连队军人委员会的文娱委员。他在路上就一个个地问我们这些新兵,谁是高中生,谁识简谱,谁会演节目。我由于在学校作文写得好,就被吸收到连队俱乐部的板报组。我第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我的好班长》,就发表在连队的板报上。
在制度上,甚至制定了俱乐部工作标准:“处处有歌声,人人搞体育,节日有晚会,假日有活动。”
处处有歌声:总政治部推荐的歌曲(解放军总政治部每个时期都要向部队集中推荐一批歌曲)必须唱,“五前一路”(会议开始前、会议结束前、饭前、课前、活动前和行进路上)经常唱,集体活动要拉歌、赛歌。连队干部要学会指挥,官兵同唱。要以唱鼓斗志、壮军威的队列歌曲为主,也可以唱健康优美的抒情歌曲。
人人搞体育:经常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及田径、拔河、爬山等体育活动和小型竞赛,人人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活动。
节日有晚会:“五一”、“八一”、“十一”、新年、春节五大节日,连队要开晚会;班排出节目,演唱组演节目,也可以与赛诗、夸家乡、游艺等活动穿插进行。
假日有活动: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游戏、游艺、参观、访问、科学讲座、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和各种问题竞赛等有益于官兵身心健康的活动,时间为一小时左右,以排、连、营为单位均可。
“拉歌”是一道壮丽的风景。
记得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刚入伍,当时部队驻训在中国山西南部的一个村庄中。晚上,要组织看电影。从晚饭开始战士们就兴奋起来。炊事班为此还加了菜。吃饭前,指导员专门站在队列前动员,要大家吃好,因为吃好了有劲拉歌。电影开始前,部队开始较劲儿。歌声此起彼伏,唱歌变成了一往无前的呐喊,变成了军营热血男儿们用青春撞击胸腔、撞击心灵而翻卷起来的滔滔心潮的轰鸣。那充满阳刚之气、昂扬激越、刚毅强悍的时代强音里,蕴含着的是前进、永远前进的韵律和气概。围观的老百姓人山人海。
世界500强之一的大型连锁商店沃尔玛,也有自己独特的拉歌文化——“沃尔玛欢呼”。
2004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沃尔玛在其总部所在地美国阿肯色州西北小城本顿维尔举行了一次股东大会。我的一个朋友参加了这个大会。回来后,他对我讲:参加沃尔玛的股东大会需要足够多的体力和足够大的嗓门。当会议将要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带头高喊:来一个W!来一个A!来一个L!我们扭扭腰!呼!呼!呼!来一个M!来一个A!来一个R!来一个T!那是什么?沃尔玛!谁是第一?顾客永远第一!试想一下,近万人同时放开嗓门,呼喊这种短促有力的口号,还连扭腰带比画的,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和氛围?“沃尔玛欢呼”一遍遍地在体育场内响起。用不同的语言呼喊,由不同的人领喊。上万人这样喊,可想而知是什么场面。
自山姆·沃尔顿1977年开始带领公司员工呼喊这个口号以后,“沃尔玛欢呼”便成了沃尔玛员工天天必喊的口号。据沃尔玛员工介绍,凡是有沃尔玛商场的地方,都能听到这个口号。呼喊这个口号是沃尔玛员工进行自我鼓励的方式,在上班前、开会的时候,或者其他需要的时候,喊一喊为自己鼓劲。
建立一个文化型的组织,是企业绕不开的一个“坎”。文化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倍增器,是融合组织内部关系的润滑剂,是企业竞争的加速器。
我在与企业各层次人员的交流中感到,今天大家普遍觉得压力非常大,普遍觉得缺乏“工作是快乐的”,甚至“生活是快乐的”这样一种体味。大家面临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财富在增加,但满意度在下降;拥有的越来越多,但快乐越来越少;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是牢骚不断。这实际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必然。就业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岗位竞争,使得同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过去,压倒一切的是亲情、家庭,而现在却是赚钱;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生理和心理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有些人甚至在巨大的压力下罹患心理疾病。心理测试表明,有的人存在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表现为说话带着灰色的色调,对任何事情持悲观的态度,看不到事物的阳光面和积极面。焦虑情绪的患者表现为经常性烦躁,也容易发牢骚。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一些管理者问我:我如何做,才能成为自己愉快,也给别人带来愉快的领导呢?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实在讲,我自己也没能够做好。但我以为,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的心态决定团队的心态。所以,领导首先要快乐。快乐的领导才能打造快乐的团队。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够快乐呢?我以为,面对自己的部属,首先,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论语》中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管理者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不能一呼百应,并常常由此带来烦恼。其实,在我们下达命令、指令的时候,当我们要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需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想一想,不提超越企业阶段的口号,不做超越企业资源能力的事情,不制定大多数员工达不到的目标。这样,我们自己也不会由于实现不了这些口号、事情、目标而烦恼,而埋怨他人。其次,要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个性。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组织需要一致,但个人也需要个性的张扬。我们在组织中可以强调、要求,甚至约束员工的行为,但在工作之外,需要更多地尊重他们的个性,否则,是自寻烦恼。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领导是孤独的,越大的领导越孤独。在带领组织前进的过程中,领导个人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在一些时候,组织也需要领导者的独立思考。
建立一个快乐的组织,在于为成员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在这方面,纪律和人情关系的艺术处理成为必要条件。在解放军的文化建设中,“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功用更是多方面的。
首先,解放军的“文化”是部队无情的“刚性制度”和“如山军令”的有情补充。纪律和军令是刚性的、无情的,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但组织需要用有情的“文化”来 中和。
部队不断有新人进来,也不断有人出去。我在部队感受和印象最深的,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新战士进入部队吃的第一顿饭,炊事班是一定要做一锅热汤面的;而每年老兵退伍,最后一顿饭一定是饺子。让新来的人感到温暖,更让走的人带着愉快和眷恋。
无情纪律与有情关怀表现在大事与小事的划分上。过去我们喜欢讲:组织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但在解放军中,并非完全如此。我服役几十年,深切体会到,只要不是面临作战等重大任务,基层官兵的父母生病,甚至会见女朋友,都可列为大事。
这种看似矛盾的文化现象,还有很多,如,“个人英雄主义”与“孤胆英雄”,“子弟兵”与“老乡”观念等,都有比较明确的界限,而这个界限的“度”,就是由文化来调节、掌握。
在操作上,通过“文化”来调节、补充部队的内部关系。军队的文化,强调的是“官兵同乐”。通过“同乐”,消除官兵隔阂,融洽官兵关系。
我刚做军官时,部队驻在山区,军官们的婚姻问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当时,我们要求休假最好的理由就是去“相亲”。
相亲,成为我们当时在部队中可以与“训练”“考核”等相提并论的大事。这使我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馨。
企业管理应该是刚性的,作为竞争性组织,需要“军令如山”,需要“军中无戏言”。但是,一个只有严明的纪律而不能使成员心情舒畅的组织,是无法发挥其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这个组织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在一个具有刚性管理的组织中,需要有柔性文化作为补充,这样的组织才具有弹性。而一个具有弹性的组织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刚性与柔性是一对矛盾。在无情制度下,应该有有情操作的一面作为补充;在人性化管理中,也应该有刚性的制度 制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解放军的新兵入伍、老兵退役和企业人员的流动一样,是组织保持活力的重要内容。但在军队,老兵退役成为一件光荣的事情——“光荣退役”。为了展示这种光荣,要举行向军旗告别仪式;要组织留队士兵开展“为老同志做件好事”活动;要安排好退役期间老兵的伙食,等等。一个战士,在部队服役几年,有愉快的事情,也会有许多对组织、对领导、对战友不满意的事情。以我在基层带兵几年的体会,如果把“光荣退役”工作做到位,老兵在这期间内就会心情愉快而将以往的不愉快抛置脑后。
从这方面说,“大事与小事”是相对的。
此外,文化娱乐不仅能够策动组织内部的成员,也能影响你的对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中,八项注意的第八条是:不虐待俘虏。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我总在想,解放军在“尊重人”方面,远比美军做得好。这种尊重包含了对曾经的战场敌人——现在已经放下武器的俘虏。
在解放军中有专门负责“敌军”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我的一位军中朋友曾在解放军南部边界战争中负责战俘管理工作。他告诉我,相较于解放军自己的生活,战俘们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更加丰富多彩。除去安排物质生活以外,很重要的是文化生活的安排:让战俘们的生活也快乐起来。为此,不仅给战俘像解放军基层部队一样配发了乐器、篮球等文化体育器材,还定期组织战俘和管理人员举行联欢。
我父亲曾告诉我,平津战役后期,大批俘虏补充到解放军中,当时称“解放战士”。连队接到“解放战士”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有两项:
第一,会一次餐,让“解放战士”吃上一顿解放军的好饭。
第二,组织一次联欢,官兵同乐,新老战士同乐。
我当兵的时候,部队的团以上军官基本上是参加过战争的,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曾经的俘虏兵。
解放军的文化不仅起到“化敌为友”的作用,而且把曾经的“敌人”变成了自己队伍中的一员,甚至是骨干。
企业竞争不可避免有竞争对手。能够高高兴兴地“化竞争对手为盟友”是企业家的一种战略,更是企业竞争的一种高 境界。
解放军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其对荣誉与传统的重视。新兵入伍后,有光荣传统教育。每支部队,上至集团军,下至作战连队,都把本部队历史上的著名战例、英雄模范事迹作为提高官兵忠于职守、热爱集体的教材内容。几十年下来,这些内容又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传统故事。
“是真佛只说家常话。”一个好的企业家,一定要用员工能够理解的语言诠释企业的使命,诠释管理的真谛。
中国人称企业家为生意人。我认为生意人只有两种:会讲故事的生意人和不会讲故事的生意人。当然,并不是会讲故事的生意人就一定能够成功,但不会讲故事的生意人是肯定不会成功的,这是事实。
中国人知道联想,是从“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开始的。联想掌门人柳传志为什么能够以20万元起家打造出中国民族品牌?于是,一本由联想公共关系部总经理撰写、专门讲述联想成长故事的书《联想为什么》出版,当年销售几十万册。与此同时,联想的品牌电脑在市场上热卖,一举成为占据中国内地市场份额的第一品牌。一下子家喻户晓了:联想柳传志是讲故事的高手。
讲故事其实也不是什么新招了。当年可口可乐还小本经营地卖糖浆水的时候,故事可多了去了。怎么凑的本、怎么配的药、怎么分的股份……在当时看来,和别的小企业没什么不同。后来可口可乐大发了,整出一本发家史来,还成为畅销书,这比做广告可合算多了。好多研究者还孜孜不倦地从中总结小企业做大的经验呢。这样的例子有好多,要不张朝阳干吗去爬珠穆朗玛峰?王石干吗去坐热气球?都是在为自己的故事丰富脚本。就连比尔·盖茨小时候搞怪,都被人拿出来津津乐道。所以,做企业一定要满足公众要求,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还得有精神上的。
我们看《圣经》《古兰经》《论语》这些超越千年的人类“宝典”,实际上都是“人类童话”,是在讲一个个故事,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一个有影响的组织,到最后其影响力实际上就是几个吸引人的故事的流传。
我所在的部队是解放军少数几支“家底”之一。部队把自己历史上的荣誉变成了特有的文化。有意思的是,传统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一部分。所以,昨天的事情,到今天就可以是 故事。
企业家思想的传承,也应该从讲故事开始。由于人们习惯于以“询问”及“聆听”的方式来向他人取得事件的内容,而不是通过文字、理论灌输得到,因此,借由说故事来诉说事件、诠释相关思想,的确是比较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产生较深远影响、很快见诸行动的方式。其实,讲故事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将讲故事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的确可以促使员工愿意敞开心扉,进而达到企业家思想传承、教育引导员工的效果。
为使自己的管理人员更有效地进行故事叙述,1965年,美国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专门在纽约的管理发展部聘请了在好莱坞有15年剧本写作和故事编辑经验的彼得·奥拓作为他们的咨询人员,在有效叙事的训练方面教给IBM的经理编故事的经验。
讲故事,是用最通俗、浅显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从某种角度讲,毛泽东就是讲故事的高手:当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将要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他向全党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当夺取全国政权进入决战阶段的时候,他讲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教育全党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 霸王”。
企业家学会讲故事,一方面,以故事形式教育企业员工,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把自己企业的事情以故事形式告诉客户、社会,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