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但同城化程度不高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但同城化程度不高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以来,宁波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延伸对接。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成总量位居浙江省第一,成为“新农村电气化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宁波道路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差距还很大。但跟杭州、苏州相比,宁波城市供水能力有待提升。

“十一五”以来,宁波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延伸对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跨海大桥、宁波绕城高速等重大项目的建成通车,宁波城市大交通格局逐步显现。2013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9万千米,公路网密度111千米/百平方千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批城乡供水系统项目建成投用,全市用水普及率达100%。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成总量位居浙江省第一,成为“新农村电气化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位于全国前列,基于3G无线宽带网络接入技术的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可以说,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以及均衡化分布密度仍有待提高,离同城化要求仍有不少差距。

全域都市化背景下,交通建设要从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向引导城市发展转变。其中,道路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建设对于交通组织和疏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是密切沟通各城市功能组团的重要渠道。尽管宁波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11条绕城高速连接线大部分建成投用、机场快速干道通车、市区断头路陆续打通等,加快促进了城市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但与伴随城市发展而来的大规模经济生活联系相比,无论是市域范围内的路网规模还是其空间分布都不尽合理。

一是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总体情况[1]来看,到2012年末,全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0.53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15.87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底增长12.7%和14.9%。但跟苏州比较,宁波在道路建设方面仍待加强。2012年底,苏州全市人均道路面积为31.92平方米,超出宁波55%,其中市区人均道路面积为31.39平方米,是宁波的两倍之多(见表2-3)。

二是从县(市)区均衡发展水平来看,苏州各县(市)的人均道路面积普遍高于宁波县(市),同时各县(市)之间发展相对均衡。2012年宁波人均道路面积最高的地区是慈溪,是最低地区(奉化)的2.72倍,而苏州这一比例只有1.43。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宁波道路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差距还很大。而且,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宁波市区的人均道路面积与全大市相比,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位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与人口的快速集聚相比,中心城区道路建设相对滞后。这种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的不匹配,为城市交通拥堵等现象提供了某种注解。

表2-3 2012年宁波、苏州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单位:平方米)

三是从农村公路[2]建设情况来看,近年来宁波大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宁波农村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联网成片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2012年,宁波全市农村公路已达4305.50千米,全市3831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等级公路。然而,与高歌猛进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市道路相比,宁波农村公路发展仍然落后,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和乡村老百姓的殷切期待。

2012年底,宁波全市公路里程达10660.75千米,其中农村千米仅占40.4%。从技术等级来看,宁波农村公路的功能等级偏低,三级及以上等级的公路仅为10.1%,近九成为四级及以下等级的公路。而在全市来看,农村高等级公路占全市的比重也很低,其中一级公路为20.9%,二、三级公路分别为12.5%和11.3%。并且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农村公路里程数在全市的比重也越高,其中农村四级及准四级公路占全市一半以上,等外公路则几乎全部在农村(见表2-4)。这说明不仅农村公路总里程有待增加,而且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也亟待增强。

表2-4 2012年宁波农村公路总里程及其技术等级结构表  (单位:千米)

四是从市域路网分布情况来看,当前,宁波北部、东部路网密度高于南、西部,小城镇路网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山区、海岛等区域的路网覆盖率还不高;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节点城市之间的快速沟通还不够顺畅;城区快速路里程偏少,支路比例偏低,容易导致路网层次不分明、各等级道路衔接不当,运行效率难以提升;村道养护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基本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等。

给排水建设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力量,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良心”所在。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由于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严重不足,我国很多城市相继发生雨水排放不及时而陷入洪涝的现象。可以说,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全域都市化背景下,城市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给排水领域的基础支撑。

一是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有待提升。“十一五”以来,随着白溪水库引水工程、东钱湖水厂、毛家坪水厂以及“供水绕城高速公路”等一批城区供水系统项目建成投用,宁波城市供水水质与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优质生活饮用水系统。2012年,全市供水能力已经达到383万吨/日,其中市区为247万吨/日(见表2-5),分别比2006年增加71.7%和80.3%,全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城市供水合格率为99.98%。与此同时,宁波城区供水范围也在逐年扩大,2012年宁波城区供水管道总长3200千米,供水范围1200平方千米,是2003年的两倍多,350多万市民受惠于此。

但跟杭州、苏州相比,宁波城市供水能力有待提升。2012年苏州城市供水能力达688.59万吨/日,比宁波高出76%;杭州市区供水能力为320万吨/日,比宁波高出29.5%。尤其是各县(市)的供水能力,苏州普遍高过宁波(见表2-5)。而且从城市供水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尽管随着城市供水管网的不断延伸,宁波跨区域供水也在增加,但目前单就中心城区来说,尚未实现城乡供水的同网、同质、同价。这说明,要真正实现全大市范围内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表2-5 2012年宁波、苏州、杭州供水能力  (单位:万吨/日)

二是市政排水管道[4]建设相对滞后。“十一五”以来,宁波加大对排水管道的改造或增设力度,逐步提高了汛期路面的排水速度。2011年宁波全市排水管道长度为6575千米,其中主要分布在市区,达3589千米,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17.4%。与其他指标的大幅增加相比,这反映宁波排水系统发展相对缓慢。而与苏州相比,宁波无论是排水管道长度还是密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苏州全市、市区的排水管道长度分别是宁波的1.7倍、1.6倍,其市区排水管道密度高出宁波近34%,这进一步反映出宁波排水管道建设的相对滞后(见表2-6)。

此外,排水系统的滞后还体现在设计标准的落后。当前,宁波市地下排水系统设计为“一年一遇”,而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区及国家,排水系统常见的设计标准一般为“2~10年一遇”,应对大暴雨的大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甚至可达到“50~100年一遇”。尽管宁波当前的设计标准基本可以满足中心城区日常的排水要求,但若遇到突发性强暴雨,就可能引起城市内涝。

表2-6 2011年宁波、苏州排水能力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行质量要求高、公益性强等特点。与先进城市相比,宁波环保设施历史欠账多、管网建设滞后,污染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第一,市域内污水处理率[5]差距较大。城市污水处理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污水处理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座城市防治水污染工作的成效。近年来,随着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镇海后海塘污水处理厂等建成投用,宁波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作得到一定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污水集中处理厂24座,所有县(市)均建成与城市规模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厂,为水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4.16%,比2006年增加15.2个百分点。但与杭州、苏州相比,宁波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苏州、杭州的污水集中处理率都超过90%,其中杭州市区污水处理率甚至比宁波市区高出近10个百分点。而苏州各县(市)的污水处理率也是全部高于宁波各(县)市,甚至比宁波市区还要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见表2-7)。

不仅如此,宁波市域范围内的污水处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区域差异。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高过全市水平,达到86.85%,比2006年增加15.7个百分点。这说明,宁波中心城区以外的各县(市)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其中,宁海的污水处理率(77.68%)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40%),奉化(71.21%)、象山(76.81%)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城乡差异。相比城市地区,全市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仅为21.40%,位居全省倒数第二,这充分反映宁波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表2-7 2011年宁波、苏州污水处理率  (单位:%)

第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水平[6]仍有待均衡提升。近年来,随着慈溪垃圾焚烧发电厂、余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象山100座生活垃圾太阳能处理站、市区16座垃圾中转站与8座装潢垃圾中转站等一批环卫设施的加快建设与投入使用,宁波全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大市城乡生活垃圾总量达到296.37万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率达到95.42%,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见表2-8),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达到7300吨/日。

表2-8 近三年宁波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率  (单位:%)

尽管宁波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率处于较高水平,但离“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要求仍有不小距离。一方面,由于观念、认识和习俗等原因,目前生活垃圾混合收运,收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清扫、机械清扫以及利用垃圾收集点集中收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没有做到分类收集,垃圾中可再利用资源回收率不高。另一方面,在生活垃圾处理补助政策和经费保障方面城乡标准不一、差异较大,环保投入存在重城轻农的现象。少数经济欠发达乡(镇)填埋场设施简陋、防渗措施简单,二次污染依然十分严重。

注释

[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是指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道路面积,是衡量一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其中,道路面积指城市(县城)路面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人行道面积。

[2]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农村公路里程是衡量农村地区道路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3]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具体是指按供水设施取水、净化、送水、出厂输水干管等环节设计能力计算的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在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经挖、革、改增加的生产能力。计算时,以四个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主确定能力。这个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座城市的供水能力及用水保障程度。

[4]市政排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降水(含雨、雪水)径流和其他弃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要有效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城市排水管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排水管道密度是指一定区域内排水管道分布的疏密程度,目前一般按建成区范围计算。其计算公式为:排水管道密度=排水管道总长度/建成区面积。排水管网长度和密度基本决定了管网系统输送和排放雨污水的覆盖面积。

[5]污水处理率是指城市市区经过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城市生活污水量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6]主要衡量指标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率,即指进入县(市、区)集中处理网络的垃圾占统计区域内垃圾总量的比例,以此来表示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置水平的高低,处理率越高就表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