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域都市化战略的引领功能

全域都市化战略的引领功能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宁波全域都市化总体思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费转型、拉动投资、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宁波通过实施全域都市化主战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主战略深化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城市转型升级,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第三章 宁波全域都市化总体思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费转型、拉动投资、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道路,实现“五化”同步发展,其核心在于新型城市化。对宁波来说,就是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宏观导向,结合城乡统筹发展高水平均衡的发展特征,全面实施以全域都市化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引领和统筹推进“五化”建设,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制定城市发展主战略,对于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强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宁波通过实施全域都市化主战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主战略深化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城市转型升级,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进入21世纪,城市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极点、经济发展的龙头、高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区和创新创富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有史以来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然而中国的城市发展还远没有达到可以企及的高度,中国的城市还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中国城市化的红利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城市化为推动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实现途径,城市则为城市化道路提供了空间载体和最终目标。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激发出城市对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城市居民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农村居民在逐步市民化的过程中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而城市作为城市化的母体和最终目标指向,为城市化战略提供了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容纳空间,也为城市化战略指明了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状态。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曾对中国的城市化作过如下预测:“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有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同时,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城镇化居首位。”可以说,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若干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但对于中国而且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015年,国家将“绿色化”扩容“新四化”为“五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在“五化”中,新型城市化和其他“四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新型城市化是总抓手,全面承载其他“四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统领其余“四化”的推进和实现,是中国未来发展能否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保障。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看,城市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城市化带来的消费能力提升为工业化创造了广阔空间。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是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驱动因素。工业化创造了大量财富,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市化则为工业化以及工业化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城市化本身是一个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城市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市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城市化为工业产品创造了需求空间,如果没有城市化的支撑,会造成大量工业产品的积压而无法被正常消化;城市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城市作为工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从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来看,城市化为信息化提供场所空间和信息产品出路。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市化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另外,城市化使农民变为市民,增加了居民收入,带动商品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会有效增加信息化产品的需求量。

从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来看,城市化发展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城市化发展形成大量储蓄资金,有利于规模化的资本和技术进入农业领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投资来源。

从城市化与绿色化的关系来看,城市化为绿色化提供了实现途径,绿色化倡导的绿色生活理念和良好生态环境都是为实现人的城市化,特别是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服务的;绿色化要求城市的宏观布局、主体形态、规模、开发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要按照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环保低碳的要求实现转型升级,因此,绿色化为城市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事实上,新型城市化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既对“五大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为“五大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条件,成为“五大建设”的主推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趋势,新型城市化更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今社会,新型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源,在提高区域和城市GDP的同时,也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提升了居民的商品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城市对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高效能吸纳和高效率利用,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产出;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被市民化后转变为大量的产业工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而且农民成为市民后,必然会提高消费欲望,进一步扩大城市内需。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城市化滞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如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抑制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抑制了经济发展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升等,并日益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对政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新型城市化,涉及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各个阶层的分化整合,这些利益的分化和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到民主政治上来;现阶段的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城市问题,而这些问题公平公正的解决,必然依赖于一系列民主政治程序的健全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经历市民化过程后,会更加提升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进而推动国家和城市的民主政治运作。

城市化不仅体现为城市人口的集聚、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为城市文明的进步,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这个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一个没有自身独特文化气质、没有文化内涵底蕴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一座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文化构成了一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样,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转变为市民,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明显转变,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被其内化到自身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而其带有乡村气息、质朴勤劳的性格特征也会逐渐融入城市的整体文化中,新老市民之间这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互相融合,会慢慢地孕育出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城市文化。

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城市中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城市社会管理的压力前所未有地增大;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也使得城市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显得难以应对。新型城市化过程本质上来说,是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对政府来说,也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过程。

建设环境友好的城市,就是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新型城市化高度重视城市化过程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走的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而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发展道路。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等途径,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所谓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它是关于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步骤的高度概括。因此,它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城市发展战略一般包括五大基本要素: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实施。

主战略,一般是指首要战略,影响全局的战略,通过这个战略来带动、引导和影响其他战略的实施和实现。城市发展都需要一个主战略,其他战略围绕、服务于它。制定城市发展主战略,有利于加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以及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城市发展战略要与主客观环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为了不断适应主客观环境,战略也是不断演进的。1992年5月26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2004年召开的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六大联动”,即推进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在2007年召开的宁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则在深入实施“六大联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推进“六大提升”,即着力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港口大桥带动效应、提升经济国际化程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两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标志着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宁波建设发展掀开新的篇章。2006年9月,宁波市委提出了“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宁波逐步拉开了全方位建设大幕。2010年12月,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2012年2月,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六个加快”上升为今后宁波五年发展战略,描绘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宏伟蓝图。为实现这些令人憧憬的目标,报告明确提出:“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关键的是要全面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并将“六个加快”战略描述为“宁波新一轮发展的总引领,是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抓手”。

宁波全域都市化战略顺应了国家宏观战略导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不仅如此,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加快编制实施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等城市群规划,并紧锣密鼓地配套出台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等政策。由此可见,宁波在新时期推进全域都市化,既是全面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的客观需要,又是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主动选择,全域都市化战略将成为宁波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

为深入贯彻中央、浙江省的要求,2014年9月,宁波市委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意见》为依据,做出《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明确了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总体要求,以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改善城市面貌和环境、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提升城乡综合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等若干重大举措。

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出台,都是在充分吸收前面实施的发展战略的优点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产生的。全域都市化主战略是“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特别是“六个加快”战略的延续和深化。不仅如此,全域都市化战略与宁波市委“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港口经济圈”战略谋划等也是一脉相承。宁波市委提出“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并谋划在“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大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本身就包含了全域都市化的诸多内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推动宁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着力提升城乡治理水平,改善城镇生态面貌,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为推进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打下扎实基础。

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应重点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多规融合”规划协调管理机制以及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实现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为主向功能提升为主、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城市建设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城乡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协同转变,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绿色智慧、人文个性的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基本实现建成现代都市、经济强市、开放门户、幸福之城和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