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功能互补的节点城市

功能互补的节点城市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节点城市由县(市)城、重大产业区块和城镇所构成,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新引擎。在宁波的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推动哺育节点城市的发展与壮大,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网络型全域都市化的形成。

节点城市由县(市)城、重大产业区块和城镇所构成,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新引擎。在宁波的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推动哺育节点城市的发展与壮大,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网络型全域都市化的形成。

南北翼的四个县城慈溪、余姚、宁海、象山是宁波都市区的重要枢纽和各自县域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拓展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区,是宁波都市区的重要枢纽和区域中心。

慈溪县城位于慈溪西部边界,城区街道“六普”常住人口410400人。慈溪县城作为区域发展中心,主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辐射,加以整合后传导给广大农村,要与余姚县城在空间上相对发展、在产业上错位竞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建成区面积6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70万人的村在城中、城在村中的城乡融合居住示范区。

余姚县城位于余姚中心平原位置,城区街道“六普”常住人口530686人。余姚县城要依托宁波通向杭州的枢纽地位,利用悠久的历史和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发展城镇旅游业,形成建成区面积6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70万人的以山水风光和浙东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

宁海县城位于宁海中心大溪谷地位置,城区街道“六普”常住人口309727人。宁海县城要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加快区域联动发展,提升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形成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40万人的综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城市。

象山县城位于象山中北部,处于三面环山一面傍海的平原位置,城区街道“六普”常住人口189942人。象山县城要依托大目湾等沿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特色工业、水资源加工业等,形成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40万人的生态型的滨海山城。

重大的产业区块在吸纳大众就业创业、承接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城市产业转移、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上能起到重要的载体作用,是新型都市工业的集聚区。

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98410人,战略位置极佳,应坚持战略高度、世界眼光和国际化标准,以高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先进制造业培育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设备、智能家电、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努力打造成为我国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形成建成区面积2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20万人的宁波都市区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23473人,是宁波与温台产业带紧密连接的一个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具有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的现代化滨海新区,形成建成区面积1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0万人的宁波都市区南部新城。

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30364人,具有区位开阔、产业结构齐全的优势,可以依托余姚滨海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滨海产业,按照滨海新城规划,抓好区域、功能和要素的整合,人口布局适度向北倾斜,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8万人的杭州湾沿岸的新型生态型节点城市。

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98517人,具有区位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可以依托宁波化工区和龙山新城建设,成为宁波城市北扩、融入上海的重要节点,形成建成区面积15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5万人的宁波大市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

尊重各节点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从各个节点城市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等出发,强化特色功能和个性的建设,促进各个节点城市特色的互补和协调,扬己所长,博采众优,克服一般化、趋同化倾向。在现有的8个卫星城中,慈城镇、集士港镇过于靠近中心城,已经呈现出与中心城连绵发展的态势,融入了中心城的发展,已不适合再以节点城市的模式继续发展(见表4-3)。因此,应保留其余6个卫星城建设节点城市,另增加选取梁弄、四明山、莼湖、岔路、西周为节点城市。

表4-3 宁波卫星城市

泗门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78975人,具有交通区位优越、工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的优势,可以打造成为功能完善、工贸发达的姚西北区域发展中心、宁波都市区西北部中心的工业功能片区,形成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0万人的环杭州湾区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周巷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151778人,具有产业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好等优势,可以成为余慈中心城组合型城市的核心区块,形成建成区面积15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20万人的宁波都市区北部工业中心中等城市。

观海卫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152249人,具有交通便利、历史底蕴深厚等优势,可以发展成为浙东生态休闲文化名胜区,形成建成区面积15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20万人的宁波北部综合性文化城市。

梁弄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28536人,具有红色资源丰富、山水生态资源优良的优势,可以依托红色品牌,发展生态型产业,发展成为以革命文化为特色的建成区面积3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4万人的山水生态型宜居休闲城市。

四明山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7675人,具有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等优势,可以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1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万人的宁波西部的休闲度假市郊型旅游高山城镇。

溪口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73756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民国旅游,塑造旅游休闲品牌,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动,可以打造成为海内外著名旅游小城市、浙东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形成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0万人的宁波最佳生态人居区。

莼湖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55027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可以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5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7万人的象山港北岸滨海旅游小城市和奉化东部中心城市。

西店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70754人,具有特色产业鲜明、区位适中的优势,可以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0万人的宁波南部重要的现代化工贸型滨海小城市、象山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创新区和宁海副中心城市。

岔路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19061人,具有生态资源丰富、交通区位好的优势,可以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山区旅游,打造成为建成区面积2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3万人的宁波都市区南端的山水一体的郊野旅游型节点城市。

西周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33740人,具有产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可以发展特色加工制造,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临港型物流中心,成为环象山港产业区的南部生态型临港工业重镇,形成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5万人的象山县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

石浦节点城市,该区域“六普”常住人口92542人,具有渔业经济发达、自然风光优美、商贸繁荣的优势,可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食品加工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形成建成区面积10平方千米左右,集聚人口12万人的长三角区域特色鲜明的休闲渔港、象山南部和环三门湾重要区域发展中心。

宁波节点城市的开发建设,要按照现代化中小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管理与布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快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在全域都市化的过程中,要对节点城市充分授权,围绕强化节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能力下放权力,赋予各节点城市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权限,特别是对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尽可能一并下放,切实增强各节点城市自主发展能力。

扩大城市管理权限。赋予节点城市居民身份证、居住证、居民户口簿、计划生育证明、房产证、土地证、老年人优待证、残疾证、就业失业登记证、房屋他项权证、社保卡、驾驶证等证照的办理权,以及社会救助、民政优抚、农民个人建房审批等权限,行使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头重复交叉执法和多层执法问题比较突出领域的综合执法权。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要进一步完善节点城市的财政体制,在划分收入的基础上,明确事权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调动各节点城市发展积极性。上级财政应当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供给等方面加大对节点城市的支持力度。

按照现代化中小城市的理念和标准去规划节点城市。节点城市的规划需按照现代化中小城市的理念与标准去规划土地利用强度和密度、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居民社区、交通体系等,使得城市各个系统相互匹配、相互融合。应着力建设内外对接、方便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规划封闭的自行车道。尤其要特别注重地下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管线要设计成共同沟,雨污要分离,废水处理要大区域统筹。

按照各节点城市的区位条件区别设计和规划。宁波上述的各节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以及相对区位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有的节点城市离中心城市近,它们的定位应当是郊区新城;它们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许多资源可以共享,但只承担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有的节点城市离中心城市远,是一个功能完善、相对独立的城市,它们的定位是节点新城,即不仅要提供基本的居住、就业等公共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区域集聚和辐射功能,是联系城乡的关键节点,甚至可以承担市域副中心的作用。这在规划的编制、土地的利用、城市功能的打造、基础设施的配套等设计方面应有所区别。

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进程。从目前节点城市的规划编制情况看,不少规划仍处于启动或修编阶段。因此,从短期看,这需要宁波规划部门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规划编制的进程;从长期看,要进一步加强节点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要把节点城市的发展作为完善宁波城镇体系以及加快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宁波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要加快便捷、快速的交通系统的建设。

加快市域一体“三规”融合制度的出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这“三规”统筹协调的关键是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而土地作为一切建设和人类活动的载体,成为三大规划的核心内容和衔接的关注点。宁波节点城市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建筑使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分析增量和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综合判断可储备利用的建设用地资源总量、类别结构以及空间分布,为土地储备规划与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结合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发展重点功能区块以及轨道建设等重大工程,划定近期土地储备的重点区域,确保土地投放规模、结构和布局与城市发展方向一致。

节点城市的开发建设,人口和产业的导入是基础。因此,在开发建设之初,就需要进行人口产业导入制度的设计。

通过人口的导入实现节点城市人口布局集中化。就是要打破市域内部地域界限,改变以往各区域相对封闭发展的模式,从空间布局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人口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各种空间障碍。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周边节点城市为支撑的人口布局网络,其周边的农村地区逐步成为其郊区,规模不等、分工有序、功能补充的节点城市将吸纳各自周边的农村人口,形成较高程度的人口集中。第一,放开本地农民落户。大部分的节点城市可以放开落户的限制,允许在节点城市有合法稳定职业或住所的本地进城农民落户,继续保留土(林)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权益,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加快本地农民市民化。鼓励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第二,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建立以流动人口的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技术等级、居住年限、社会保险缴费年限、遵纪守法、投资纳税、社会服务、表彰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积分落户制度,根据积分高低差别化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

通过产业的导入实现节点城市城乡产业集群化。就是以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区为基础,紧密结合各节点城市特色功能的建设,以产业集群的要求加以集聚、重组、转型、提升,在市域范围内节点城市形成一批产业与城市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具有国际或国内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选择和空间布局的调整和拓展上与相关城市的特色功能形成匹配,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和城镇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应担负起各自的独特功能,进而结成功能互补的区域产业体系,当前尤其要避免的是各节点城市在产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同时,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必须注重产业链、价值链的形成,政府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加速营造;尤其要重视的是,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