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乌海葡萄基地建设的回忆与思考

乌海葡萄基地建设的回忆与思考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 9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首届葡萄节,蒙语称为乌珠慕节。由此,葡萄节开始成为乌海人一个新的节庆日。我作为乌海葡萄基地建设的参与者与组织者之一,每当回顾这一段历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激动,有沉思,也有企盼。他调查了乌达农场葡萄园和矿务局工人、干部、教师 12户庭院葡萄品种、产量、售价情况。

1993年 9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首届葡萄节,蒙语称为乌珠慕节。它以葡萄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向国内外展示乌海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商引资、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96年 9月,又举办了建市20周年暨第二届葡萄节。由此,葡萄节开始成为乌海人一个新的节庆日。确实,葡萄美化了乌海的山河,葡萄改变了乌海的形象。我作为乌海葡萄基地建设的参与者与组织者之一,每当回顾这一段历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激动,有沉思,也有企盼。

乌海葡萄,由群众自发种植试验到领导号召种植,经历了20多年的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乌达、海勃湾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原乌达市和海勃湾市为解决矿区职工和居民蔬菜供应问题,在黄河两岸开始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建立了海勃湾、乌达国营蔬菜农场和厂矿企业农副业生产基地,耕地面积迅速由 1958年前的百亩扩大到几万亩,为乌海的农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20世纪 60年代初,人们从各自的家乡带来苗木开始在农田上庭院里试种杏、桃、梨、果和葡萄等各种果木。1963年,海勃湾市从万家沟引进了一批葡萄苗,在园林苗圃建立了第一处葡萄园,开始小面积种植。1965年,海勃湾 “五一 ”农场在黄河岸边二道坎建立果园,试种葡萄、梨、果。1966年,乌达农场也从外地引进葡萄苗木,建立了 10亩葡萄园。葡萄的品种有龙眼、玫瑰香、元白、马奶等。庭院和农田小面积种植的成功,增强了人们种植葡萄的信心。

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成立,杨力生同志由巴彦淖尔盟调任乌海市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20世纪 50年代他在磴口县任县委书记时,曾带领全县人民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边沿弯弯曲曲营造了一条 308华里长的防风固沙林,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尤爱种植各种果木。到乌海市不久,他深入到各个农场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第一个号召大家种葡萄,并组织专人从新疆吐鲁番调进优质无核白葡萄苗木,自己带头在庭院种植,并在乌达矿务局建立了一处 60亩的无核白葡萄园。乌海从此有了无核白葡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乌海市各国营农场也陆续实行农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粮食、肉类供应紧张的局面大大缓解,乌海地区各级领导一直关注的蔬菜生产和供应问题也基本解决了。1979年,全市农田林地灌溉总面积达到5.89万亩,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4.77万亩,蔬菜产量达到 5000万公斤,土豆产量达到 700多万公斤,人均年蔬菜土豆达到250多公斤,基本实现了自给。由于粮食、副食品社会总供给的好转,乌海农业种植业进入20世纪 80年代后开始出现停滞局面。由于比较效益低,有的农工不愿多种地,退出了一些承包土地,一些厂矿企业忽视农副业,撂荒了一批土地。1985年,全市农业种植面积比 1979年减少了27%,蔬菜土豆产量没有增长,而果树面积却有较大增长。面对改革的新形势和乌海市农业出现的新情况,乌海市农业究竟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从乌海市的实际出发,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养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及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群众积极探索的课题。

早在 1981年底,乌达矿务局园艺科技人员付生德同志就对乌达地区葡萄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他调查了乌达农场葡萄园和矿务局工人、干部、教师 12户庭院葡萄品种、产量、售价情况。调查结果认为龙眼、马奶、元白、玫瑰香、无核白等葡萄品种,对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适应性强,生长良好,一般栽后三四年结果,五六年就能达到一定产量。乌达农场 10亩 17年树龄的龙眼葡萄历年亩产稳定在 1000公斤左右,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亩产达到 1400公斤。庭院葡萄有 1户 1棵 11年树龄的无核白,产一二百斤,多数户 1株二三百斤。以亩产 1000公斤,每斤单价 0.3元至 0.4元计,每亩可收入 600元至 800元。

乌海市第一个葡萄承包户苗连喜

东风农场七队有一亩葡萄园, 35架葡萄,由于管理不善,很少挂果。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没人愿意承包。农工苗连喜大胆承包了这片葡萄园。他在一无种植经验,二无剪枝技术的情况下,市园艺所技术人员主动给他传授葡萄管理技术,帮助他剪枝修条,当年采摘葡萄 1500公斤,收入2500元。1984年,苗连喜初步掌握了管理技术,按时浇水、追肥、剪枝,葡萄产量达到 3500公斤,收入 4000多元。1985年,他把铺盖卷搬到葡萄园,又动员儿子一块加入,一亩葡萄产了 4500公斤,收入 5500元。苗连喜靠一亩葡萄发家,成了当地议论的话题。

乌海能不能大面积种植葡萄,葡萄能不能作为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市农林局长房树茂、园艺技术人员艾玉清、海勃湾矿务局副局长王之斌及各区、各农场、乌达、海勃湾矿务局十一位同志, 1985年 8月到甘肃敦煌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对葡萄的种植、科研、加工和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从 8月15日到 9月15日,先后参观考察了敦煌县,吐鲁番市、鄯善县 6个国有园艺场、林场、良种坊, 1个乡两个葡萄专业村, 3个村办葡萄园及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 3个葡萄加工厂,并和地区、市县有关领导和科技专家进行了座谈。

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产地,栽培葡萄的历史已有 1500多年,无核白葡萄干驰名于国内外。1949年解放时,葡萄面积只有2万亩, 1978年以前由于强调以粮为纲,葡萄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确定在吐鲁番地区建立葡萄生产基地,吐鲁番地区也决定充分发挥葡萄这一优势,把发展葡萄作为农业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农村发展致富的主要途径。1985年葡萄种植面积由 1978年的 4万多亩,猛增到 14.2万多亩。全地区 1984年葡萄平均亩产 722.5公斤。吐鲁番地区种粮食亩产 100多公斤,种棉花也只产 50多公斤。当时市场价格,用 4公斤鲜葡萄晾制的 1公斤葡萄干可换 12公斤大米,种葡萄的专业户很快都富裕起来了。鲜葡萄和葡萄干又是吐鲁番的主要出口物资,每年出口鲜葡萄 l500吨,葡萄干 1100吨,年创汇 300万美元,以葡萄为原料的葡萄酒、葡萄罐头及各种饮料 1978年以后也有很大发展,年产值可达 3000多万元,利税六七百万元。

敦煌是甘肃酒泉地区正在建设的河西葡萄基地的一个县,原是一个棉花和粮食产区,棉花国家限产限购以后, 1983年把发展葡萄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1983年提出建设万亩葡萄基地, 1985年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 7000亩。

考察组认真研究了吐鲁番、敦煌的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和葡萄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经验。经过分析对比,认为乌海市黄河两岸阶地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完全适宜葡萄的栽培。据国内外资料,年光照时间在 3000小时以上, 10℃上有效积温在 3500℃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制干类葡萄。乌海市 10℃以上有效积温是 3646℃,虽小于吐鲁番(5340℃)却大于敦煌(3560℃),日照时数 3227小时,和敦煌差不多。所以不但可以种鲜食、酿酒葡萄,而且可以种植无核类制干葡萄。乌海葡萄含糖度高,着色浓,龙眼、玫瑰香含糖 18%,马奶 19%,元白20%,无核白22%。考察组由我起草并以我与房树茂、艾玉清三人的名义,于 9月25日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赴新疆、甘肃考察学习葡萄生产的报告》。建议在现农田林地中,除保证蔬菜种植面积外,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在林地实行多种经营,并把已基本具备灌溉条件的撂荒地和近期可以开发的土地,在水利配套以后,充分利用起来,用 10年至 15年的时间,建成2万亩葡萄基地。并就规划布局、品种结构、发展方针、苗木培育、葡萄加工、政策措施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考察

乌海市委、市政府和时任市委书记的黄凤歧同志对考察组的考察报告和乌海发展葡萄种植业的问题非常重视。10月29日,市委、市政府认真讨论了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的问题,并决定成立葡萄基地指挥部,由我担任总指挥,副市长葛继善同志担任副总指挥。嗣后于 1985年 11月23日正式发出由我起草的《关于加速发展葡萄种植业,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认为经过20多年的努力,随着工矿区的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全市在黄河两岸已经开发了 12万亩土地,营造乔灌木林 6万亩,培育草地 1万亩,建设农田 5万亩,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基本上实现了蔬菜自给,保证了矿区的开发和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全国 “七五”经济发展规划和乌海的自然条件,为了适应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乌海农业要在大力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的前提下,继续重点发展蔬菜、禽蛋、牛奶、鱼肉等副食品生产,努力建设好副食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利的自然条件,适当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发展葡萄及其他瓜果种植业,经过 10年至 15年的努力,种植2万亩葡萄,把乌海建成内蒙古自治区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第一步,力争在 1990年种植 1万亩。《决定》提出葡萄生产品种以酿造加工为主,鲜食、制干合理搭配。酿造品种占 50%,鲜食与制干品种各占25%。以龙眼、无核白、马奶、玫瑰香、元白葡萄为主,积极引进适宜栽培的其他品种。并决定 1990年前后建立一座年产葡萄酒 5000吨、葡萄罐头呐100万瓶的中型加工厂。《决定》号召国有农场和厂矿农副业基地,要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可以办集体性质的葡萄园,也可以发展葡萄种植专业户;厂矿企业多余职工可以去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兴办葡萄园;大力发展庭院葡萄,凡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支持职工、居民每家每户种两三株葡萄;还可以发展盆栽葡萄,美化环境。《决定》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决定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专款,作为引进良种苗木、苗木补贴、科研、技术培训之用。

1985年 11月6日,黄凤歧同志同我和葛继善一起向内蒙古自治区分管农牧业的副主席白俊卿及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利、计委及农业科研机构负责同志汇报了植树造林防沙固沙、副食品基地建设和葡萄基地建设问题。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认为乌海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葡萄,赞同乌海市关于建立葡萄基地的意见,并决定从支持不发达地区投资中, “七五 ”期间每年投资 30万~50万元,支持乌海发展葡萄种植业。

1985年 12月29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又深入讨论了 “七五 ”期间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常委分工要我分管农业,并于 1986年 3月4日发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 “七五 ”期间农业生产建设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纪要》分析了乌海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特点,提出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绿洲式、灌溉型、有林网防护的农业路子;着重发展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商品率高的蔬菜、葡萄、瓜果等经济作物。明确提出面向城市,发展以城市人民生活需要为主的商品生产,逐步建成一个稳定的蔬菜基地、葡萄基地和禽、蛋、奶、鱼、肉全面发展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农业发展三个基地的战略更加明确。

乌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葡萄生产基地的决定发布后,在 1986年初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部署,并通过乌海报、乌海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作了广泛的宣传,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很快形成了大家动手种葡萄的热潮。葡萄基地指挥部由农林局长房树茂同志亲自带队分两路到河北、新疆联系调运苗木。农业科技部门迅速编写了葡萄栽培技术规程,通过电视讲座,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了 120多人。到 1986年 3月底,从河北昌黎、宣化、涿鹿及新疆吐鲁番等地调回苗条 80万株。开春以后,市及三区、两大矿务局、三个农场及各厂矿企业分管领导亲自到现场指挥,并带领机关干部职工开挖葡萄沟。1986年原计划种植2000亩,实际种植2754亩,庭院种植 5万株。跃进电厂 11名退休职工要求给他们划地,种了 1000多株葡萄。东风农场七队 60%农户种了葡萄。乌达矿务局从企业自有资金中一次投人29万元,种植葡萄 739亩。

第一年种植的2700多亩葡萄,秋后检查成活率在 85%左右。打响了第一炮。1987年全市又种植了 1400亩,两年新种葡萄 4100亩,加上原有的 600亩经过补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 4700多亩,庭院葡萄 9万株,折合总面积达到 5000亩。

1987年在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西山葡萄园考察

大规模种植第一个高潮过后,为了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更好地发展, 1987年 7月25日到 8月25日,由我率领科委主任王焕耀、轻工业局副局长郭政、总园艺师艾玉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科技人员到河北的张家口、宣化、怀来,辽宁的大连,山东省的烟台、泰安,安徽的萧县,河南的民权,陕西的西安灞桥等地,对内地葡萄种植、葡萄加工进行了考察,并考虑建设葡萄加工厂问题。对内地几个省的考察,进一步认清了乌海发展葡萄的自然优势,对如何发展乌海特色的葡萄种植业有很大启示。但鉴于当时各地葡萄酒销售不畅,关于建立葡萄酒厂的原议案就搁置下来了。

1987年 9月22日至2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农委主持,在乌海市海勃湾召开了 “内蒙古乌海葡萄干生产基地论证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农委副主任郭继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研究员黎盛臣、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林业局高级农艺师吕湛、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学院教授王丽雪、内蒙古自治区园艺所副所长张维平及研究员林守仁、内蒙古自治区园艺所葡萄室主任温树盛、内蒙古自治区轻工所工程师朱瑞贞等专家学者,对乌海葡萄基地进行了考察和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乌海市发展葡萄气候条件优越,土壤条件适宜,水利条件好,社会条件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生产经验,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葡萄最优越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能生产优质葡萄干的地区之一。同意乌海市建立葡萄干生产基地的规划,并就生产组织、经费投入、制干品种、制干方法、技术推广、整枝方式、过冬防寒、集约栽培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1987年 12月8日,葡萄基地指挥部向乌海市政府提出的《关于当前葡萄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调整品种结构,建设有乌海特色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方针,葡萄种植应以无核白、京早晶等无核葡萄为主栽品种,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建成以无核制干为主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酿造品种根据国内葡萄酒市场和乌海实际种植情况,龙眼等不宜再扩大面积,鲜食葡萄应向大粒优质早中熟品种发展,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巨峰品种不宜再推广。《意见》提出 1988年以后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提高、建设好现有 4700亩葡萄园,力求尽快丰产增收,见到效益。

1988年葡萄基地指挥部撤销,业务归农林局。1991年 6月我离休后, 9月我同房树茂、黄小荣等同志又用十几天的时间,对全市各区、各农场及各厂矿 47处葡萄园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认为,经过 5年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和乌海市两级政府投人 310万元,葡萄种植面积 4700多亩,保存面积 3900多亩,庭院葡萄约 9万株, 1991年产量达到225万公斤。相当一部分葡萄园经营管理比较好,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海南区黄河村 94户农民联片经营的两处 130亩葡萄园, 1990年亩产2000斤,亩均收入 800元,户均收入 1000多元。1991年亩产达 1150公斤,个别户亩产达2500公斤以上。调查中也发现,全市葡萄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平均单产低,效益不高。1990年全市葡萄平均亩产仅 500公斤左右,约有 700亩已进人盛产期,但产量很低,有 700亩还缺棚架;经营管理上葡萄承包期短,承包指标高,产量低,收益小;葡萄销售渠道开拓不够,售价逐年下降,种植积极性下降,个别单位和种植户在葡萄行间新栽了苹果苗;由于品种关系,比较效益低,有的拔了葡萄,改种别的作物。《意见》建议葡萄基地建设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现有葡萄园建设好,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力争产量翻番,达到 450万公斤,并努力开拓销售市场搞好保鲜加工,稳定葡萄种植积极性,为建成万亩葡萄基地创造条件。

1995年,乌海市的无核白葡萄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7年,又被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产品得到的最高荣誉。闻之令人兴奋。

1997年 12月,遇到乌达农场葡萄种植户薛德有,问到葡萄销售情况他高兴地说,今年葡萄价格不错,无核白平均每斤没有下过 1.2元,龙眼包头酒厂来人收购,一斤也卖到 0.5元。他经营的是 1986年种植的 3亩多葡萄,只有四分之一是无核白品种,今年收入 8000多元,另 1户品种、面积相同的葡萄园收入 1万元。人们说今年的苹果一斤才卖几角钱,葡萄价格不错,尤其无核白往往还买不到。

欣喜之余,也听说乌达、海勃湾原种葡萄的农户砍了葡萄改种了别的农作物,为此我特意到市统计局查找全市现有葡萄面积统计数据,得到的结果是, 1996年包括庭院葡萄,全市葡萄保存面积只有2460亩,产量 99.8万公斤,而苹果种植面积却增到 6750亩,产量 90.6万公斤,梨的面积也增到 1605亩,产量达到 40.3万公斤。何以葡萄面积近几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如此大幅度减少?不能不令人深思。

乌海葡萄园

乌海葡萄基地建设,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形成决策再到实践,经历了由浅到深逐步认识的过程。但对建设有乌海特色的无核葡萄干基地,开始我也是不认识的。虽然两年后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但也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迟误。由于认识上的迟误, 1986年、1987年大规模种植时,指挥上有所失误,没有组织得力人员去吐鲁番调运苗木,致使极晚熟的龙眼(虽是中国古老的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过大,无核白种植面积过少,没有形成规模。虽然两年仅仅种植了 4000多亩,不到 1990年原计划种植万亩葡萄的一半,但第一步结构不理想,无疑影响了以后的发展,不能不是一个教训。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过去我们对这一点也是信息不灵,认识不敏感。1987年大规模种植葡萄时,有的单位从外地购进一批巨峰葡萄苗,以为这是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品种。1987年到大连考察时才弄清楚,这虽是从日本最早引进的大颗粒鲜食品种,但日本早已培养出更新更优良的葡萄品种,巨峰品种早已淘汰了。最近有报道说,我国葡萄产地吐鲁番, 1公斤无核白才卖几元钱,而从美国引进的一种名叫提子的葡萄 1公斤竞卖几十元。这又一次提示我们,绝不要拘泥于已认识的东西,要勇于接受新的东西。只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只在规模大小上作文章,不重视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不研究新的栽培技术,不讲经济效益,必然会落后。陕西西安市灞桥, 1987年我们去考察时,也是把巨峰葡萄当作鲜食优良品种来种, 1991年我们再去参观时,他们用截头嫁接的技术,淘汰了巨峰品种,换上了更新更好的鲜食葡萄品种。乌海葡萄种植近几年不景气,科学技术上进步不快,不能不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个反复认识的过程。绝不能盲目跟在别人后面走,跟着感觉走,追大流,看到苹果卖价高就种苹果,看到别人种棉花也种棉花,河套适宜种苹果梨,有人也跟着种苹果梨,这往往要吃亏的,要从乌海的实际出发,发展有乌海特色的产品。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乌海可以种苹果,也许会出名优产品,但不一定赶上山东烟台、陕西渭北;乌海也可以种苹果梨,但不一定会赶上河套;乌海也可以种棉花,但可种面积太小,成不了气候。为考察种葡萄,我到过甘、新、陕、冀、鲁、豫、辽、皖等省,经过比较,我认为乌海是最适宜种葡萄的地区之一。黄河两岸阶地土壤适宜,虽然干旱少雨,但可以引黄河水灌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却无酷热高温天气,有利于葡萄生长,且含糖量高,品种好。吐鲁番地区每年摄氏 40℃以上高温酷热天气有 1个多月,对葡萄生长不无影响;山东、河南、关中地区雨量虽多,但湿度大,葡萄病害也多,尤其是霜霉病,有的地方一周就要打一次药,葡萄叶都变成了白色,乌海干旱,葡萄病害少, 1年也很少打一次药。乌海适宜种植的土地面积不大,只宜种植优质、高产、高效并有地方物色的经济作物,走科技发展之路。种无核葡萄仍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抉择,建设一定规模的、有自己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葡萄基地,仍是希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