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今天,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通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质量的改善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一直用社会总生产函数来测度各种要素投入(如资本、劳动和研发投入)的生产率。简单地说,生产函数就是假设不同的投入组合可以获得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有许多的经济学家作出过贡献,但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1957)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索罗的理论框架建立在一个规模收益不变生产函数基础上,然后求解资本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索罗发现,经济增长的一小部分可以归于劳动的增长和资本的形成,两者大约可以解释1/3的经济增长,剩下的部分他把它归之于技术进步。在索罗的模型中,技术进步是外生决定的,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量一般被称为“索罗剩余”。
把产出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归结为外生决定的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麻烦的概念,这就吸引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发新的模型以替代索罗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不同的理论与实证工作开始出现,这些被通称为新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不同,它们强调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经济体的内生结果,而不是来自于什么外部神秘力量。内生增长理论假设技术、人力资本以及新想法、新观念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Romer,1990;Barro,1991)。新增长理论假设知识对促进技术进步有独立而明显的影响,而来自于知识进步的技术创新则是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本研究在研究大飞机项目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科技进步、进而带动上海长期经济增长方面就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从理论上讲,高科技产业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科技进步效应实现的,而在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两者又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两者融合的形式就是高科技产业创新集群。
(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理论
自从熊彼特创新理论创立以来,对创新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于是,在1987年,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C.Freeman)在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腾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由于创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各国都把建立本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培育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来实施。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是由区域内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区域创新体系有一个区域内部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和地方政府组成。区域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推动该区域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集群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催生新产品,并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其中,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既是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主体,又是创新成果应用与扩散的主体。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等是促进技术扩散和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商业价值、使企业需求方和供给方互动合作生产新的技术和产品有重要的桥梁作用。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可以弥补市场造成的不确定性,并可以指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举措。
一般说来,区域的创新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依托的创新会失去创新的方向和动力,而没有创新的产业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往往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就是围绕特定产业构建的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及政府等组成的创新体系,它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的创新主体。一般说来,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区域产业集群是融为一体的。
通过建设区域的产业创新网络,区域内产业体系在技术、市场的交互动态演进中不断扩张,实现新技术的更新和转化,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王帮俊、王冬,2011)。而正是区域的产业创新体系为区域内的产业获得了竞争优势,所以,又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进一步导致产业集聚。因为在创新先导企业开发的市场中,总是存在剩余的市场容量,这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具备坚实技术基础的其他企业,可以针对剩余的市场需求,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整合、集成,做出适应性改进,推出性能不同的创新产品,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使原有的产业链伸展,产业创新网络扩张。产业链的延伸带来产业内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和技术流动更加频繁、更加充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创新实力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形成更加庞大而紧密的动态创新网络,推动产业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当市场饱和时,企业仅能维持经济利润,产业外部的资源不再流入,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为了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企业将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经过产业创新网络的传递和辐射,推动产业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产业的升级与替代。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循环往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产业集群创新理论
人们对区域与创新之间的认识来自于对欧美创新活动的观察。人们发现创新活动具有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点,处在某些区域的企业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知识流动(或知识储备)和研发投入的区域的企业比其他区域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因为它们可以从这一区域的公共研发机构或大学研发机构中获取知识溢出的好处。
为了解释为什么“距离”在知识溢出中具有重要地位,学者们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编码化的知识,可以通过正式的途径传播;一种是非编码化的知识,即通常所说的隐含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指以诀窍、技巧、习俗等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经验之中尚未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的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依靠人们面对面的直接而频繁的交流才能实现传播。因此对于那些隐含知识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其集群式发展对创新的产生与扩散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创新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个企业行动的结果,创新在很多情况下要靠集合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很多主体的资源、知识以及其他投入和能力才能够完成,这包括产业界、大学研发机构、相关制造企业的集聚、商业服务网络等。这些主体的集聚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创造规模经济,使得知识的分享、扩散、酝酿以及面对面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因为知识的创新是由人完成的,并且这一过程是复杂的,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和及时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参与创新过程的各个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以及文化上的相近就为这种经常性的、及时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阿里肯(Arikan,2009)对企业间的知识交换和集群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些知识交换一般是通过集群内部企业间经常性的交往而发生的,并且采取多种形式,从纵向的商品买卖到横向的联盟、许可证协议、研究联盟等。此外,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增加了集群内部企业间联系的频率和效率,企业间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建立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的制度规范。
Anders Malmberg、Peter Maskell(1997)在解释产业集群的成因时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原发性因素以外,产业集群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知识的创造和积累,而这种专业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趋势。在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竞争力方面,波特(Poter)的贡献最为突出。波特在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其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波特的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他认为,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持续竞争力越来越依靠地方的知识网络、产业关联以及区域创新动力。区域产业集群为了获得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持续的创新,因此,地方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知识的开发,鼓励创业。这一概念模型,在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创新实践者中广泛传播,大家一致认为产业集群的支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
迈克尔·波特认为,他的钻石模型也可以用于解释创新性集群现象。他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特性是建立在公司间的竞争、设备与服务的供应、投入要素(人力资本、研发设施、风险资本)和需求要素(精明的地方使用者)的基础之上的。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还认为,集群促进创新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集群内大量企业的集中导致企业间强烈的竞争,而这种激烈的竞争正是促进企业创新并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的外在压力;第二,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取决于成熟而挑剔的顾客,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特色和服务以满足这些高标准的顾客,那些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企业就能够获得某种竞争优势,而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这些高标准顾客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这些顾客的需求和变化;第三,地理上的相邻为企业间开展合作研发、合资等活动提供了便利。
最近,欧盟“企业与产业理事会”对3 528个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集群中的创新型企业在创新或改进产品上明显高于一般创新型企业,此外,集群中的创新型企业更愿意为自己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申请专利和商标。在另外的一项调查中,把有强大产业集群的地区与欧洲最具创新的地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19个有强大产业集群的地区中,有7个地区名列欧洲最具创新能力地区名单的前1/3中。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把这一问题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待。
按照创新体系理论,创新过程实质上是各种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单个企业或机构往往很难完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品的商品化,最后到产业化这一全部过程。而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这一全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产业集群中大量企业集聚,这对集群中的企业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会逼迫集群内的企业不断创新;同时集群中的人才、知识、信息等的集聚又为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因此,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的动力、能力更强,频率更高。地方创新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反过来,产业集群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美国航空工业的专利申请情况来看,在1905~2003年间,美国航空工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22%)、纽约州(13%)、华盛顿州(8%)、俄亥俄州(8%)和新泽西州(5%)。即使是在这些州内部,航空工业的创新也是高度集中于某些地点。这也验证了航空工业创新呈现集群化的特征。
大飞机产业是典型的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所以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与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是驱动这一产业发展的“双轮”。因此,要让上海大飞机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并不断带动上海经济的持续增长,走集群创新之路就是必然的选择。
概括以上各种理论,产业项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可以用图2.3来描述:
图2.3 大型高科技产业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
大型航空制造企业作为“旗舰租客”或称“龙头企业”会吸引国内、国际分系统供应商如发动机、起落架、航电系统等入驻本地,而这又进一步为地方性的金属材料、零部件、软件、电子、电气等元件企业提供市场,这会吸引本地行业的企业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这些航空工业总包商与分包商的需求,这又会导致本地已有企业的生产多元化和创新活动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