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每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之后,处于科技前沿的发达国家会率先应用新科技加快经济增长,随后,在较低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后起国家相继跟进,应用新科技加速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动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科技革命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却不是稍纵即逝,而是会持续数十年甚至更久。因此,被称之为“科学技术革命”的这几次大事件,产生的是具有“通用技术”性质的新技术以及其在各个领域反复经历开发、应用、再开发、再应用的过程,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不断掀起创新浪潮。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的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注目光正在从危机转向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创新。挖掘新潜力,寻求新动力,关键在技术,基础在产业。
当前,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出现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深度渗透、群体兴起的新局面,许多领域正处于产业化突破临界点,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是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新经济,成为当下多数国家的选择。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将成为世界各国都在寻找的未来发展新动力。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消费、投资及出口均出现疲势,2016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0.5%,低于前一季度1.4%的增速,显示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
美国商务部指出,一季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开支增速放缓、非住宅固定投资大幅下降、出口和政府开支下降。数据显示,占美国经济总量近70%的个人消费开支一季度按年率增长1.9%,低于前一季度2.4%的增速;受油气行业投资下降影响,非住宅固定投资当季大幅下降5.9%;出口则下降2.6%。
同时,美联储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指出美国经济喜忧参半,通胀持续低迷。
不只美国。当前,“增长乏力”是世界经济的主要烦恼,“复苏疲弱”更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形势。
欧盟委员会发布春季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显示,欧元区19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1.6%,2017年预计增长1.8%,分别低于2月份发布冬季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的1.7%和1.9%。欧盟委员会也同时下调了欧盟28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称2016年欧盟GDP预计增长1.8%,2017年达到1.9%,分别低于2月份预测的1.9%和2.0%。报告指出,下调增长预测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疲软,欧洲主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减速。
几乎是同一时期,联合国发布《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修订版报告,也为全球经济定了调。该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预计2016年和2017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8%。按人均计算,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放缓尤为明显。在非洲,人均GDP增长预计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仅能达到每年0.4%的平均水平,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偏高。
数据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过8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而脆弱,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信心不振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全球经济已陷入低需求、低增长、低就业之间的循环,短期内难以摆脱这一困境。
困境的根本是全球经济的内生动力缺乏。传统增长模式动力减弱,新的增长引擎尚不强劲,新旧动能转换衔接面临较大挑战,经济驱动力出现“青黄不接”局面。内生动力不足,则使得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任务更加艰巨。
有识之士认为,全球经济走出困局,需要用新经济形成新引擎,释放新空间。而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体系可能会重塑,产业结构将出现深刻调整,新的竞争格局将形成。
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引领制造业变革方向,善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积极拥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制造企业将更有竞争力。现在热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专家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说是第四次,也就是工业4.0。无论哪一种表述,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主流观点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深度应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重塑竞争优势,激活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从生产方式看,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新工业法国等都将智能制造作为抢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选项。所谓智能制造,我们理解为包括智能化的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主要载体是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CPS(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这一系统通过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实现大型物理系统与信息交互系统的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使得人、机、物真正融合在一起。智能制造可以实现传统制造业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典型的就是批量化个性定制生产。
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理念不断兴起,节能环保、再制造等产业链不断完善,绿色制造、增材制造日益普及,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方式得到极大丰富。服务化转型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加快从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转变,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组织方式将呈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
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这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产业就可以加速升级;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就可能在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中落伍,被边缘化。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抢占竞争制高点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相应地制定了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再工业化”和“再制造业化”,加紧布局新兴产业特别是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深度应用,以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
最先嗅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美国,也在推动新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以制造业为例,美国政府在全球率先形成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
2011年6月,美国正式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旨在通过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和发展智能制造,确保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为推进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2年3月,美国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采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运行模式,支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研究,由联邦政府出资一半,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出资一半左右,计划投资10亿美元,成立15个创新研究所。2013年7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将研究所数量从15个增加到45个,计划实施年限从4年增加到10年。目前,已正式成立5个,宣布即将成立4个。
围绕推进智能制造,美国专门成立了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面向智能制造的清洁能源制造创新研究所等两个创新研究所,预计投入3亿多美元,推动共性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由国防部牵头,出资7000万美元,地方配套1.06亿美元通过开发并应用数据共享、供应链整合、一体化模型设计、数字制造等技术实现复杂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高度整合。目前已经通过企业征集、专家评定方式启动了七个研究项目,具体包括工厂信息安全、智能工厂可视化和实时优化、智能机器的通信标准、车间级增强现实和可穿戴计算、产品和系统数字化设计、信息物理制造操作系统、虚拟验证等几个方面。面向智能制造的清洁能源制造创新研究所近期将推出,由能源部出资7000万美元,地方配套相应的资金具体支持。
当然,创新极度发达的美国,还通过行业组织,将创新链和产业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成立智能制造领导联盟。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主要由高等院校、企业等组成,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企业及社会捐赠。2011年6月,该组织发表《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提出将信息技术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和业务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打造智能工厂,并提出了到2020年所要实现的智能制造的具体目标。
此外,工业互联网的雏形也在美国诞生。通过龙头企业发挥骨干效应,打造双创平台,将创新更好地和市场对接,和产业挂钩。2012年11月,美国GE公司提出将先进设备与IT融合——工业互联网。2014年3月GE公司联合AT&T、思科、IBM和英特尔在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旨在打破技术壁垒,加快互联机器与设备的开发、采纳和广泛使用。
其次,让我们来比对德国,看看这个在人们印象中“一丝不苟”的工业巨头是如何布局未来的。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该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投入2亿欧元,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
工业4.0旨在将物联网和服联网应用到制造业正在引发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核心在于打造智能工厂,推动企业建立全球互联网络,把它们的智能装备、生产系统、管理流程与生产基础设施融入这一系统中,确保德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同样是制造业领先国家的日本曾于20世纪90年代联合欧洲、美国开展智能制造联合研究项目,随后推出智能制造系统计划,打造无人化工厂等。近期提出实施“产业重振计划”,侧重人工智能的研发及应用,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给予优惠税制、优惠贷款、减税等多项政策支持,谋求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经济学家认为,科技革命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是稍纵即逝,会持续数十年甚至更久。具有“通用技术”性质的新技术以及其在各个领域反复经历开发、应用、再开发、再应用的过程,将不断掀起创新浪潮,推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迈向繁荣。
而在这过程中,全球范围“信息差”、“生产差”、“经济形态差”将缩小和消除。不仅是技术,技术标准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掌握了产业的标准,就成为改变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传统贸易链也将走向终结,世界经济平台正从地区分割走向全球一体化,传统的贸易商及其支持服务商或机构如银行、质检、海关、配送、保险等将和三代B2B模型公司一起将世界的采购方与中国的制造商形成一个新的以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利益共同体,整合时代即将到来。
就总体科技发展水平来说,我国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能够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创新驱动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