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要再让考核规则“隔靴搔痒”

不要再让考核规则“隔靴搔痒”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销售队伍中永远存在业绩不好,且打心底也并不热爱销售的人。总之,他们就这样进来了。总不能“超升”吧。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这位Top Sales的心态其实早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又不知道最终会等2年,于是提前进入了角色。另外,如何评判他“协助”的效果呢?这种基本工资可以频繁增加的快感,足以令Top Sales的幸福感“爆棚”。如有偏差,要继续调整,直到与指标总量一致。

销售队伍中永远存在业绩不好,且打心底也并不热爱销售的人。可能因为你当时急着要人,也可能因为某些人将网上的“面经”研究透了,在一开始演得很真给了你错觉。总之,他们就这样进来了。我们可以宽容不足,却很难接受心理上的落差,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来帮助我们预判和弥补主观上的偏差。

我们一直觉得级别只会一直朝上走,即使没爬上去,大不了也是原地踏步,从没想过真的会往下降。很多企业的管理办法中,都冠冕堂皇地写着一个所谓的“能上能下”制度。然而在实践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一到关键时候不是心慈手软,就是用力过猛,没两下就把员工赶走了。你不能说他们不重视,但的确少了点执行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销售的业绩和其升降级直接挂钩,既可排除主管在为员工考评时,因主观偏好等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不公,又使那些混日子的“小蛀虫”无处可藏。制度的确立不是让员工失去安全感,相反,是让想干活的人更有成就感。而要保证其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制度,有哪些准备工作要做呢?

比如,当你想提升一位同事时,发现销售团队一共只分了4级,而他目前已经3级了,再升就触顶了,怎么办?总不能“超升”吧。一些领导大而化之地回答道:“这有啥难,找机会升他做管理呗!”这当然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职业规划,但如果运气差点,公司暂时没空缺呢?这时,他们可能会说:“那就先给员工画个饼,让他等等呗!”结果这一等就是2年甚至更久。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这位Top Sales的心态其实早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又不知道最终会等2年,于是提前进入了角色。

事实上,从谈话后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准主管”,并在接下来的600多天中时刻准备着被“扶正”。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领导发现还是没空缺,于是念在他过往业绩卓著精明能干,硬是为其量身定做出一个“副主管”的职位。这有点像预备党员,大小会你都得开,精神都要传达,可是在协助好上级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扛上一个不低的个人指标。协助?想想是不是有点可笑!凭啥协助?凭个人魅力吗?名不正言不顺的,你把员工看得太简单了。

另外,如何评判他“协助”的效果呢?在报表中,我们是应该把他放在管理序列中还是继续放在销售序列中呢?放在管理序列不可能,人事部首先反对,不然干嘛说没空缺?放在销售序列中更加荒唐,由于心态的变化,你不用再指望他和原来一样可以专心地钻井挖油,你可能常常会面对这样的局面:你问他为啥个人业绩下降,他说因为管理占用了他的时间;你问他为啥团队好像管得也一般,他说这是主管的问题,他主要在忙个人业绩。听上去好像他在捣糨糊,但你仔细想想,这是他的错吗?换你,你也会这样,甚至可能还没到2年就已经拍拍屁股走人了。我充分理解你让他兼职做管理的出发点,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进退两难的局面呢?

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升降级制度的准备工作上。简单来讲,你没有准备好一个空间给他玩。如果要将绩效考评和升降级制度严格挂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拉开级数,使员工有更多的台阶可走。这既可以避免上例中那位Top Sales孟姜女般的苦苦等待,又能通过阶段性的成就感,不断唤醒员工向上攀爬的决心。这就像我们打网游,几乎所有的开发者,总喜欢将一个大关拆解成若干小关,让玩家一关一关地过。同时会储存进度,当玩家第二天回到游戏中时,已通过的关无需再走一遍。假如一款游戏搞得玩家屡战屡败,连一个小关都总过不去,恐怕界面再漂亮,很多玩家最终还是会泄气(当然不排除少数神经特别强大的人)。

大企业早就知道人的这个心理,他们的内部职级设计得十分丰富。比如先定出A、B、C、D、E五个大级,每个大级又分出1、2、3这三个小级(或者叫“档”)。这样一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以A1为起点,做到E3需要跨15个坎。乍一看,难度似乎增加了,但其实每个小级之间爬起来的难度降低了,晋升频率提高了。这种基本工资可以频繁增加的快感,足以令Top Sales的幸福感“爆棚”。

相反对于一个跳槽过来的C2级员工,业绩一直平淡无奇。按原来方法,要么不动,要动可能就直接走人了,很多公司找不到折中的方法。有些领导菩萨心肠,时不时来点恻隐之心,觉得大家同事一场,都不容易,大不了花点钱养着他算了。结果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彼此心里都好像别别扭扭的。领导心软并没有错,难道立刻把这个人赶走就对了吗?你如果重新再招个人,需要花时间培训和适应公司不说,就业绩而言也还是个未知数啊。

问题有些捉弄人,好像不论怎么选择都有些怪,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呢?关键在于整个决策过程,过度依赖领导个人,而非制度。没有一个标准告诉领导应该怎么选,这是陷他于不义。他能怎么办?凭心情拍脑袋。解决这种骑虎难下的状况,一个可行的做法是让这名员工职级一点点降。这样,既可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使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个事业小倒退,又能使其跌得相对平缓,不至于伤筋动骨到令他立刻失去工作。万一哪天他决定放弃退出,你心里也能更好受些,毕竟你并没把他的路完全堵上,他本可以选择坚持下去的。

可升才能保证可降。员工既然愿意争取快速晋升的机会,相应也要承担可能下降的风险,这并非是一场不可控制的赌博。如果我们打算做这样的尝试,在形成制度前,需要对历史数据做一点测算,才能为每位销售员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升降级分数线。

比如,将最Top那位销售员的业绩折成分数,将其作为E3级的指标参考。再根据总指标量和级数的设置(比如15级),选个差值,以一组等差数列向下排列,直到排出A1级为准。然后按员工按收入对号入座,为每个人进行套级。比如一个月薪1万元的销售员,哪怕平常业绩只能做到B2级,也要给他C3级的指标;而一个可轻松做到C3级指标,但月薪6000元的销售员,我们可先将其放在B2级。当然,最后还要对某些员工的指标进行微调,同时按你的套级结果加总所有人员的指标,比较是否可以完成销售部的总体任务。如有偏差,要继续调整,直到与指标总量一致。

那位月薪1万的一看慌了,抱怨说过去大锅饭时代,自己和那个月薪6000的同事指标差不多,而且完不成最多被批评两句就过去了。现在可好,凭啥指标比他高那么多,而且如果完不成万一被降呢?多丢人啊。首先要说,不是“万一”被降,而是“一定”会被降。其次,你想想,自己不仅工资超过人家近40%,且级别高出4级。新的考核制度下,你的定位已经远在别人之上了,那么检验下你称职与否是不是也合情合理呢?并且如果大家都做到了D1级的指标,你就直接可以升为D1了,而人家只能升到B3级,还是比你慢,现在感觉好点了吗?

要提醒的是,如果事实证明你基本完不成C3的指标,而业绩屡屡在C2、C1甚至B级的水平徘徊,那么对不起,你将被降级,且基本工资会有所下调。但无伤大雅,绝不会一夜回到解放前,只是低一小级。当你业绩提升后,依然可以回到原来以及更高的级别上来。而假如连续2次被降级的员工,公司需考虑其是否还能胜任这个岗位,一些主管的做法是对其进行劝退或转岗处理。

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改革者很可能在刚开始推行时,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三天两头收到辞职信。然而,请不要忘记我们做KPI的目的,正是要借助这一规则,来表达我们对改变的决心和对企业战略的坚守。对于一些老员工而言,或许有些突然,他们在公司起到的作用可能不止业绩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升降级时基本工资的变化幅度,对其进行调解,作为这部分人的一点弹性空间。10%以上太高,5%行不行?

我们一切的妥协,都是为考核以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为最终目的服务的,这是我们的底线。有人离职并不可怕,这对那些留下来努力拼搏并从中尝到甜头的人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激励。并且,这使我们看清了谁是我们发展路上真正可以依靠的员工。在这种晋升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氛围中,销售员没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地为了升官发财而卖力。而他们发力后所提升出的那部分业绩,其实足以覆盖那些混大锅饭的“蛀虫们”所产生的有限业绩。

员工担心的其实不是考核的“难”,而是标准的模糊。如果到了时间我们不能兑现开始的承诺,或者这个承诺的期限时不时就要被迫调整,你让员工到哪儿去找安全感?

有的企业一拍手说:“同志们,今年起我们要开始正式考核了,一年后回顾你们的表现。”300多天才做一次评价!这对某些部门来讲问题可能还不大,但对于销售部门而言,却是一场高赔率的赌博。对于那些处心积虑想来混的人而言,账是这样算的:甭管那么多,先拿到工作机会再说。2个月以后发现不行时,索性破罐子破摔,大不了平时被多骂几句,一年之内又不影响我的基本工资。到了第9、10个月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琢磨另外一个问题:反正再过2、3个月才考评,还有点时间,不如去外面看看机会。同时,他们还盘算着如果被降级,损失多少钱的问题。一阵权衡计算后,他们可能因为市场原因,最终放弃了跳槽的想法。为啥呢?性价比不够高。按他当前基本工资6000元算,降5%,也就300元(这些人往往家庭经济状况不错,并不缺钱)。你想想看,他用一年“休闲”时光外加7.2万的银子(还不算“公积金”等其他福利),换来下一年近7万元的旱涝保收,对于一个想混的人来讲,是多么划算的一笔买卖。搞不好他把简历再粉饰一下,在第二年的年中,就可以跳到另一家规模小点,但却肯付更高工资的倒霉公司。

你算算看,假如他于次年6月离职,累计混了18个月。期间,你累计付给了他近11万的工资,他象征性地做了几笔小生意,就算为公司贡献了3万元利润(可能还没这么多),你亏了8万元(这还不算提成与社保等支出)。在这么长时间里,你对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的。根据最新的《劳动法》,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按固定频率的内部分级考核制度,是不能“休了他”的。更痛苦的是,当你发现外面有更好人选的时候,而现有的绩效不佳的人员又不能随便辞退时,岗位编制没了,心里再痒,也只能望洋兴叹。

一些主管想想算了,反正总有一些Top Sales两倍甚至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指标,总体达标就行了。你让我非要降某些人的级,我还真有点下不了手。但你必须清楚的是Top Sales所创造的超额业绩,对于整个团队来讲是锦上添花的意外惊喜。虽然有二八原则,虽然从结果来看,一般10个人的团队里,业绩拔尖的就那么两三个,但你绝不能让其他人感觉,你只把希望寄托在那几个人身上。更重要的是,排名靠后的那5个人必须清楚,自己没理由每一次都完不成指标,心安理得等着那最Top的2个人来帮你补窟窿,人家没这样的义务。

这种格局,是一种多发的、危险的,但却总得不到及时纠正的病态。根据“破窗理论”,在无意间被纵容的扭曲氛围下,不仅这5个人下一次理所应当地认为完不成指标并不是什么大事,就连剩下的那3个本来位于中上的员工,都可能顺势加入到那5个人的行列,这从客观上又逼着Top Sales做得更多。

主管叫不动那些垫底的人,自然跑到那2个最强的员工身边念叨:“能者多劳吧,因为你是标杆,所以要多承担一些,这也是公司对你的认可。”我敢说,你没讲实话吧!但我理解你,都是被那些混的人逼迫的。无奈攻守之势异也,Top Sales在你面前说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响,甚至爬到了你的头上。因此他们心知肚明,你现在已经离不开他们了。与此同时,由于你对他们的倚重以及资源的偏向,会使这两个人业绩更好,从而翅膀更硬。这就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循环:Top2那两个人凭借业绩,变得越来越强势,简直成了“业绩军阀”;另8人由于你的偏向(这种偏向有时是不知不觉的)与忽视,逐渐朝那2人中的一人靠拢,而你的威信与影响力,在他们中间与日减弱。

最乌龙的事,可能就发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午后。你在办公室品着咖啡,正打算找Top2这两个心腹来商量下一步的业务发展对策,并顺便示好,分点客户资源给他们。这时,其中一人推门而入,在你对面坐定后,微笑地说:“老板,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培养。”

你一听不妙,立马问道:“你这唱的是哪一出?”

“没有啦,家里最近有事,想先休息一段时间。”他依然微笑地说。你看,到这时他都这么淡定,甚至不愿跟你讲出真相。任凭你如何挽留,他都表现得很坚决。你无助地看着他起身关门的背影,百感交集。而几天后,更令你无奈的事出现了:就在你中午穿过马路去吃“过桥米线”,经过竞争对手的办公大楼时,发现他竟然出现在落地玻璃里,仍微笑地向你招手。

你暗自神伤地回到座位上,掐指一算惊讶地发现:团队一共就800个核心客户,这哥们一走,300多个就没了,超过了总客户数的30%!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一直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那2个骨干身上呢?风险太大了。如果那8个人每人能较上月能提升一点,哪怕10%,那将又是怎样一个局面!

一位外企的朋友曾经和我辩论过,在一个的团队中,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成员能力的差异。他做了一个比喻:团队中的每个人,就好像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分工是有区别的。大脑生来就是用于思考和指挥身体其他部分的,不需要干体力活;神经和血管天生就是起传输作用的,主要特长是协调和沟通,要精于人事;而手和脚就是为了执行,埋头干活就行了,不需要有太多想法。所以公司中必须有一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这样的生态环境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有一定道理,但这个比喻,可能更适用描述一个臃肿的大机构,而非“销售部门”。在一个靠“数字”吃饭的地方,对于那些拖低平均值的人,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以免种下悲催的种子。

那么是不是考核频率越高、周期越短就越好呢?不如我们改成一个月一次吧。那会出现什么景象?一位怀揣梦想的应届生,一开始没啥资源,不巧运气又差点,结果位子还没坐热,就要卷铺盖走人了。反而有点资源,准备来混的人,却能躲过一劫,堂而皇之地留了下来。这下,HR有得忙了。为了补这个窟窿,又是花钱请猎头,又是花时间面试,还要腾出一只手提心吊胆地算人员流动率突破多少了?并且,这还没算每个月大量人事变动所带来的行政工作,这都是企业的成本。我们要的不是人心惶惶,而是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制造适度紧张的竞争氛围。

被广泛使用的销售人员考核频率通常是半年,也有季度的。当然,这主要针对B to C(销往终端零售客户)模式的企业。而对于B to B(销往企业客户)型企业,情况有些不同,我们不在本书进行讨论。按半年考核,以连续2个季度的平均成绩作为一位员工的升降级依据,是力度比较适中的一种安排。如果你觉得频率还不够给力,可以改用连续2个季度循环考核的形式处理。这样,一名员工从第一年的2次升降级频率增加成一年3次,即1、2季度,2、3季度,3、4季度各一次。从次年开始,频率会自动跳到一年4次,道理很简单,多了上一年的第4季度,大家可以拿张纸画一画就知道了。

方法的运用之妙,在于根据市场状况,合理地组合变化。比如一个企业,在市场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过冬,可适当降低考核频率,减少内部损耗。而当经济周期恢复到稳定上扬的年景,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人才市场活跃,企业可因时而变,缩短考核周期,挤压出更高的市场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