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公司做事凭经验,觉得客户的喜好是可以猜出来的。在传统手工业时代,我们依赖经验,可以加快重复劳动的效率,因此“老师傅”特别受尊重。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天的很多资深游戏程序员,夜以继日地搞开发,好不容易折腾出了几个新功能,可到了玩家那,根本没人买账。《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就在他的书里通过大量例证前瞻性地提出:未来,权威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每个人都有机会利用对数据的掌握,击败“老师傅”。
还有些公司说,这还不好办,雇几个大学生满大街发调查问卷,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而事实上,调查问卷这个东西本身就靠不住。几年前,有两个年轻人就这个问题做过一个实验,想了解哪些电视节目最受民众欢迎,他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列出了30余档节目,涉及了多家电视台。最终,在回收的超过100份调查问卷中,8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焦点访谈》,这就引起了这两个年轻人的注意。受访者既然又不是来自特定群体,男女老少都有,怎么就能如此钟爱这个节目?可印象中,似乎应该是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这样的电视台节目。结果真是客观吗?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这两个人给部分受访者做了电话回访。结果惊讶地发现,原来许多人是觉得《焦点访谈》这个选项“应该选”,至于是不是最爱看,倒不一定。甚至周周守着看《非诚勿扰》或《天天向上》的人,有不少也把票投给了《焦点访谈》。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当人在提笔写下需求时,其实往往容易背离心底的想法。假如这个发现是真的,那么发问卷还有什么用?如果上述2种方法都不灵,那么出路又在哪儿呢?
被称为“白宫甄嬛传”的2013政治大片《纸牌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美剧。Kevin Spacey等老戏骨的出演,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耐人寻味的跌宕剧情,构成了美国政治生态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主角Frank利用女记者Zoe,还是操纵国会议员Russell,再或是与妻子Claire的珠联璧合,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精彩桥段。而我想和大家聊的是Frank在得知总统有意让富豪Raymond当副总统后,自告奋勇地去调查他的那个桥段。
对于野心勃勃Frank来讲,当时的心情本来非常低落,本以为自己十有八九被提名,但发现总统完全没这个意思。可老江湖就是不一样,他的第一反应竟是主动请愿,去了解Raymond这个人(总统说不太了解他)。可去了这富翁家才发现,这老头子根本就是太极功夫黑带,你说东他说西,你和他谈政治,他和你扯动物。可Frank是谁啊,权倾朝野的“党鞭”,各类信息的中央处理器。果然,他助手的电话很快响起,报告了一个重要情报:这个装疯卖傻的富翁,其实是总统的密友兼智囊。资料详细显示了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城市的次数与时间,并挖掘出他们此前为合伙人的关系,这为Frank的博弈提供了重要的筹码。
此后,他表现出一副受骗后愤怒,并迫使Raymond委婉说出了其需求。这时,博弈的天平已悄悄倾斜,Frank赢回了信息上的主动。紧接着,他利用Raymond经营核工业的信息,在回到华府的第一时间,便找来桑科这家做传统能源的企业,并诱使其设局干扰Raymond的生意,给其施压。在影片结尾处,这位富翁终于摊牌,他其实需要利用Frank在众议院中的影响力,通过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帮助他降低与中国间有关进口核原料的贸易成本。
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讲的是政商之间那套尔虞我诈的权钱交易。但这个过程中,随着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博弈的背后,不正是一个完整的营销过程吗:通过对信息的抢夺与控制,从而影响其他人的意志或实现他们的需求。只是Frank销售的对象恰好是总统而已。
信息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中双向传播着:Frank不断收集着各方的“回音”,一有风吹草动,Frank的助理或桑科公司的人立刻就有回馈,这些信息在他大脑中飞速地处理着。同时,这台“CPU”(即大脑)还会开放空闲下来的运算能力,应对更多反射回来的信息,对已建立起来的图像进行实时的优化。接着,“CPU”再把循环中的阶段性成果告诉Frank的助手们,由他们继续去获取新的数据用于回传。就这样,在这种螺旋的、闭环式的往复交互中,我们研究对象的轮廓、相貌、喜好都日渐清晰,成功营销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闭环思路的特点,是对营销对象的反应有着足够的敏感,并对获取这类回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为了“知彼”而进行的尝试,从来都是以“大事件”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的。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美国“棱镜门事件”,不仅将美国情报部门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还搞得俄美两国元首见面时都扭扭捏捏,互看不爽。虽然中情局的那哥们有点不太厚道,出卖了老东家,但其曝出的内幕确实令人咋舌:自2007年起,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苹果、谷歌、微软等9家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库中进行信息挖掘,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件以及个人聊天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隐私的泄露,民众反响强烈。然而,人家奥巴马根本不为所动,并借机强调:安全与隐私不可兼得,应该把信息挖掘作为国策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用是非观来评判,这是别人的家事。仅就获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的意识而言,是非常值得营销人员借鉴的。
好多时候,我们停留在“手榴弹”的阶段,看到敌人,甭管啥情况,把弦一拉,扔出去再说。可扔的位置好不好?有几个人炸死?却一概不知。这就是典型的开环思路,即用一套事先准备好的打法,去应对各种体型的对手。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让我找到了喜欢扔手榴弹的人的福音:说以后士兵都用微信了,进攻前,先用“附近的人”功能搜出一定距离内敌人的数量。然后一个手雷扔过去,轰的一声!再一刷新,少了几个,说明炸死几个。你看,有了反馈,这就是闭环的好处。
当然,更先进的做法是“激光制导”:先通过激光束照射目标。无论目标如何运动,装于导弹上的激光接收装置都会根据目标反射回的激光信号,反复计算着导弹偏离目标的程度,并不断调整飞行轨迹,最终命中目标。这种利用信息闭环式的多次交互而实现的精确打击,是我们高效营销的最好借鉴。
说得简单点,谁心里没曾冒出过一次想了解他人的“水门”念头呢。可毕竟咱们资源有限,我们又没有Frank那么多耳目,又没有FBI联邦特工,从哪儿去获取客户留下的蛛丝马迹呢?
身边爱动脑筋的人其实早已有了对策,他们的方法就四个字——物尽其用。举个例子,银行对账单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一样东西吧。我们拿到后基本是扫一眼余额,然后就当废纸扔掉了。后来,有人觉得印刷成本高,又不环保,于是把它改成电子的,通过邮件进行发送,这算是个创举了吧?可天外有天,又有高人灵光一现,忽然想到既然每月都要以“对账单”的形式与客户交流一次,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交互的机会利用起来,借对账单来搜集客户行为,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呢?
于是,他们在对账单上添加了色彩缤纷的广告条。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他们可以掌握每个客户具体打开了哪些广告,分别停留了多长时间,这些广告间有些什么关系等信息。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植入了视频。别担心这会使整个文件变得很大,视频经过处理后,可压缩在1M以内,并且支持脱机浏览。每个客户是否观看了视频,在第几秒的地方有停顿,有没有反复看某一部分,都可以被忠实地记录下来。这些数据被传回到云端计算机和大数据中心后,各类分析随之产生:哪类广告条的设置最受欢迎,哪类信息客户最有兴趣,视频中什么样的设计最能使客户停留回看,等等。
更方便的是,客户如果有兴趣,在对账单中可以直接下单。比如你看上了一款理财产品,可以直接链接到该产品的网银购买页面,输入金额即可。对于那些在该页面有所停留,但最终放弃购买的客户。系统会自动判断客户有潜力,但可能碍于某种顾虑。于是,系统会自动通过一款APP,再次发出邀请至客户的移动端,比如智能手机。据说这一招,又能拉回潜在客户中的20%。这就是通过闭环思路,靠记录客户行为,不断优化解决方案,从而锁定目标客户。
为什么“微博”的活跃客户会被后起之秀“微信”成功蚕食呢?道理很简单,后者更能提供一个贴近闭环的生态,特别是在公众号和支付功能上线后。过去,信息在“微博”中的流动主要是广播式的,只要你加了关注,林林总总的信息就会根据发布时间的先后,一股脑挤在你的浏览窗口中。发信息的人,根本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信息能否被粉丝们读到,因为无论是否有人评论或点“赞”,只要有别人发信息,你的内容都会沉底。而“微信”这种社交式的平台,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点。比如你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对方就可以像短信一样,点对点地和你进行交互,既可以推送标题性文字、图片甚至语音,也可直接聊天,讨价还价。当然,微博的私信功能也能间接做到,但似乎总不那么方便。也难怪,微信自诞生之日起,就定位于服务“强联系”的朋友圈。
闭环的应用,如今连卖奶粉、纸尿裤的商家都很有心得了。过去,他们的做法是在超市里租一摊位,愿者上钩。或是撒网捕鱼,用短信群发、报纸夹带等方式进行轰炸。但现在,他们一方面学会了和其他机构合作,比如找医院妇产科、幼儿园或是儿童影楼,宁愿前期多费点功夫,也要走稳闭环营销的第一步——找准目标客户。前两天接到一个电话,那头是推销奶粉的,他竟然对我的住址、孩子的性别、年龄以及正在喝的奶粉品牌都很了解,我当时就惊呆了。
另一方面,在闭环条件的创造上,听说国外某企业已着手研究婴儿身体对尿片的反应。通过纸尿裤上一个信息采集芯片,可以对其温度、湿度、形状等多方面参数进行自适应调节。这屁股下垫的哪里还是尿片,分明是数据嘛。这为闭环的营销提供了前提,让我们可以不断地与客户进行交互,哪怕是通过“屁股”,并将交互中留下的线索,作为优化我们产品的依据。
然而,留下“行为数据”谈何容易。我们大多情况下想的是如何主动去搜集信息,无奈能使用的资源实在太少,有没有别的办法呢?现在,就让我们换个思路,去想想能不能有办法让这些信息主动来找我们呢?在这点上,税收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自古以来,收税都是政府的一大难题。税种不能太多,不然面子上好像有点儿过意不去;税率不能过高,否则社会缺少活力;税基不能太大,否则民不聊生。更烦的还在后面,你得花银子养一群税官,不然谁愿意主动交呢?万一税官和商家勾结咋整,因此这些税官后面还得养一批反贪的人“看场”。这一连串的成本支出,正像是我们为了实现客户行为的可记录,而花巨资买进的软件系统。贵啊!还有没有性价比更高的做法呢?
有牛人想出了“印花税”。它的发明,解放了税官,节约了银子,并使商人反过来心甘情愿地找你交税,从而换得他们的一种踏实感。闭环营销的本质在于,我们要创造足够多与客户接触的机会,从他们的行为中,找到差异化营销的依据。如果我们能利用大数据手段,增加客户反馈的概率,甚至引导客户像交“印花税”一般,主动与我们进行交互。则最终的收益,可能会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般,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