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现象不知你是否觉察到:当我们说到某样事物时,脑子里首先出现的,不是对这件事物的文字描述,而是该事物的外观。比如说到某位名人,你可能已经想不起来他做过什么,或说过什么,但你的脑海中,却能浮现出他某张照片上的模样。这就像我们在和朋友聊天,提到另外一个人时,忽然发现他的样子是那么的清楚,可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他的名字,虽然就在嘴边。
我们大脑有一个功能,就是会对已存储的信息自动进行压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信息进入大脑后,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了。“偏见”不就是这么来的吗!比如某人在上海遇到过性格比较阴柔的男生,就认为所有上海男人都很“娘”;某人在广州被骗过一次,就认为全广州没有好人了;某位女演员长得漂亮,就好像怎么看都觉得人家一定是靠潜规则上位的……这就是人脑的特点,无论你如何理智,永远逃不掉这种对复杂信息“符号化”的本能。
眼睛是人体最奇妙的器官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种功能都在退化。可唯独眼睛,不仅没有变差,反而看远处的东西更清楚了。
最近,和相识20多年的老同学在杭州又聚了。从高铁站接到他,片刻寒暄后,我便充满好奇地向他请教“视觉智能”这个话题,这是他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
人类在视觉技术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瞩目成就,更振奋人心的是已经积累出可以改变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科技的应用,往往是从游戏开始的。如果说风靡全球的日本任天堂公司Wii系列产品带来了实现人机交互的曙光。那么,由微软开发的Kinect,则打开了依靠视觉识别物体的这扇大门。过去,当手持一个发射器,就可以隔空对着屏幕打网球时,这已经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而今天,Kinect已经能依靠它的“电子眼”,在没有信号发射器的情况下,就可以建立出它所看到的物体的三维模型,并对这些物体的运动快速地做出反应。
有人推测,不久的未来,司机这一行可能会集体失业,因为汽车也开始“长眼”了。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正在进行这项“造眼”工程。通过“电子眼”,谷歌汽车可以对周边运动的物体迅速进行建模,模拟出一张行车环境图。通过连续发射激光,来探测彼此间的距离。再结合GPS数据,判断车的位置。所有这些数据,通过车载的高性能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被分析处理,从而保证车辆的连贯运行。2012年5月,该车已在美国内华达州获得了行驶许可证,保不定哪一天,我们就能在大街上看到一辆驾驶座没人的车满大街转悠。
“电子眼”的应用,正在这些高科技领域悄然开始。上例不难看出,不仅是人,连机器都正追求着对视觉的全新体验。3D打印提高了机器的智力,使其不仅可以“读得懂”平面的文字,还“看得透”立体的物品。如果机器能说话,我想3D打印机可能会转身对传统打印机说:“我已出仓,感觉良好。”因为随着这扇“视觉舱门”的打开,它看到了一片更加立体生动的“美丽新世界”。
这给我们做营销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再好的产品,如果客户缺少良好的视觉体验,是很难产生购买意愿的。曾经有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花了45分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前后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却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了。后来一算,那天总共只收到了32美元。可没过几天,当他要在剧院演出时,门票早早就被一抢而空。同样的6首曲子,坐在剧院里的观众平均要花费200美元。
同样精湛的演奏,同样的一把琴,怎么前后就能差这么多呢?可能你的答案是环境的差异。没错,但环境差异的本质,其实正是人通过视觉,在心中形成的一种“感觉”。当你见到蓝天白云、河流绿地,会觉得心旷神怡;当你看到小巷污水、老鼠蟑螂,会感到惹人生厌。你看,绿地也好,污水也罢,他们本身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客观存在,对于自然界而言,没有什么不同。可通过你视觉系统的体验后,在内心形成了一种感觉,从而就影响了你的心情。
机器的视觉系统在进化,人也一样。2012年夏天,应西安分行的邀请,我第一次来到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都。当地同事行地主之谊,带我们到处参观,其中包括了闻名中外的大雁塔,也就是唐三藏西天归来存放经书的地方。快离开时,当地僧人将我们带入了一处密室,说有一饱眼福的宝物。顺着指引,我们来到了一张旧木桌前,走近一看,才知是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这其实是一种叫“贝多罗”树的叶片,被那时的人们用铁笔在上边记录信息。这个发现,在当时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可今天,当我靠近它时,却发现身边的人一笑而过,没有震撼,没有感叹,只是把这片已经激不起视觉体验的叶子当成“文物”而已。对啊,它确实只是一片叶子文物了,或许连可用来观赏玩味的“古董”都算不上了。
信息的表现形式,早已随着人类视觉品位的提高,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色彩斑斓的新阶段。一天,我看到一位同事似乎有些懊恼,盯着手机一筹莫展。过去一问才知道,这姑娘正在下载苹果IOS7.0系统。据说因为网络“卡”,已经下了4个小时都没成功。我有些费解,说道:“既然这么麻烦,就别下了嘛。”谁知对方回道:“不是冲着它图标颜色的升级更新,我才不会等这么久呢。”
我们先不去评判这个充满争议的IOS7.0与原来的IOS6.0比,谁的色彩更好,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本来就是不同的。但就“视觉体验”对这位同事的影响而言,确实令她不惧麻烦,产生了惊人的行动力。没过多久,我发现身边几乎所有“果粉”的电话铃声都变成新的了(IOS7.0的默认来电铃声与旧款不同)。回家一看,太太早已升级了,还笑我“土鳖”。视觉体验所带来的营销机遇,正在这个时代繁荣滋长。
熟悉营销或谈判的朋友,应该都了解一个情景:当你煞费苦心地与客户经过前期的寒暄、背景介绍、营销前的铺垫后,都要经历一个呈现方案的阶段。观念可以口头沟通,但方案需要落笔呈现。很多时候聊得很High,可客户签合同前或回家考虑时,还是会翻翻你的书面资料,这才觉得踏实。很多咨询公司现在不就做着广告公司的事吗:依靠炫目的PPT和精致的文案,让客户眼前一亮,从而将他的“皮球”放进了你的“网”里。
其实,我们并不指望客户拿着我们的宣传资料反复研究,只是期待他在拿到我们的资料时,不会顺手扔进身边的垃圾箱,只是期待他在耐心尚未消退前,快速地找到并理解他所需要的信息。为了让目标客户能多看一眼你的方案呈现,以下三个方面,供你参考。
首先是文字。你认为面面俱到的繁文缛节还能引起客户的兴趣吗?这是一个处处崇尚便捷的“微时代”。据某知名网站调查,在国内一线城市中,近5成的居民是通过“微博、微信”来了解每天发生的新闻。这个比例,在上班族中更高。阅读140个字,几乎是他们对一条信息长度的忍耐极限。信息的急剧膨胀,使大家感觉像被推着往前走,没时间再特别关注于一件事情“为什么”,而更关心“是什么”。
标题党在一些人看来缺乏深度,令人反感,可却为我们节省出很多时间。前两天,我的几个同事义愤填膺地议论着一则新闻,标题是“奥迪车主撞死婴儿拒下车”。一共11个字,把“是什么”全讲清楚了。“奥迪”指向有钱人,“婴儿”则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拒下车”已完全反映出车主素质,这无疑深深触动了老百姓正义的神经。后来一打听,身边许多人并没有点进去详细看那篇报道,但情绪的瞬间聚集,早已帮每个人做出了判断。
我们的宣传资料,应该学学新闻界。不要以为你絮絮叨叨,发自内心企图告诉客户的内容有那么重要。在客户心里,这大多是些同质化的噱头,没人去细看。而你最为推崇的差异点,可能就在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被掩埋了。所以,就文字而言,宣传资料上的字越少越好,除去联系方式或责任说明外,核心文字控制在两三行就够了。宝马这家百年老店,在概念车的设计理念中,只用了一个“悦”字,就把丰富的品牌含义概括了。所以,先要好好考虑清楚我们最想说什么,提炼出关键词,再用醒目的字体和颜色加以修饰。最后你再反复斟酌这两排文字,是不是在客户只有10秒钟的阅读时间下,你最希望客户第一眼看到的。
除文字外,色彩的表达是宣传物的另一要素。提到Tiffany,你会留恋它的蓝;说到Hermes,你会迷上它的橙;聊到iPhone,你会向往它的“土豪金”,这就是色彩所带给人的感官体验。当然,我们不用太担心,因为上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CI系统(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与它一致就可以了。但我想,读到这儿的朋友中,一定有想自己创业或已经做起来的,所以还是要啰嗦一句:尽量使你每次发出的宣传资料的色系保持一致。
颜色的选择,有两点要注意:数量与种类。有点基础着装礼仪常识的朋友应该知道,正式场合中,无论男女,服饰搭配中的颜色不要超过3种,否则容易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所以,宣传资料上的颜色也不宜太多,避免造成“眩晕”的感觉。在搭配颜色前,为避免明显的错误,应先衡量一下,你是为了突出哪个部分的颜色。比如,把深褐色、深紫色这样较沉重的色彩与黑色搭配,就会出现和黑色呈“抢色”的效果,令整幅画面没有重点。
再有就是图像的选择。就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一般都要设计一个吉祥物,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为什么图像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呢?围绕这个问题,我特意请教了我们公司的广告供应商,他们的解释是:可以通过人的视觉,产生一种超越平面设计之上的动态效果。为什么能动起来?以下4种方法可以给你一些答案。
一是不对称法。从初中刚开始接触几何起,我们就开始了解自然界的“对称”。后来长大点外出旅游,更发现从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到门窗、外墙,大多是对称的应用,美观而和谐。但中规中矩的高楼大厦看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并不多。直到一次,在网上看到波兰的一个名叫“弯曲屋”的建筑,令我一惊,到今天都常常想起。整个建筑仿佛刚刚经历了一次大地震,无任何对称可言:墙是斜的,房顶是歪的,连窗户都歪七扭八。可就是这么一个怪异的房子,每年吸引着大量慕名而来的海外游客。
二是模糊法。从人的心理出发,若隐若现的感觉,通常比一眼看穿更能激起人的探索欲。如果你看过法国印象派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你会发现,无论是他笔下的日出、教堂还是火车站,都有着一致的风格:画面主体模糊、虚化、神秘,让你产生一种想拨开迷雾去了解的冲动。正因为这个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一幅画,可以卖到上千万。
三是图像异构。所谓“异构”,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种图像主题。比如“小龙人”,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可这东西其实并没有,是人通过想象,将龙的形象与小孩的样子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有点可爱、又很特别的形象,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四是改变图像“体量”。我们公司常年订一本奢侈品杂志《富甲天下》,里面处处都是灼人眼球的腕表、名车、游艇、豪宅的广告。闲翻时,我发现了这些设计的一个规律:画面主体基本走两个极端,要么充满画面,利用超出其他参照物比例的“极大感”,带来视觉冲击;要么背景大量“留白”,主体明显小于正常比例,藏在角落里,给人一种低调奢华的味道。
以上种种,算是为平面宣传物的文字与设计开了个头。在这个艺术和心灵充分交融的领域里,外行能做的,就是平时多留意身边那些赏心悦目的画面,锻炼一双敏锐的、懂得审美的眼睛。这样,即使我们找外部广告公司帮忙设计,也能在众多备选方案中,挑出那个对营销最有利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