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财务管理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财务管理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1国外研究现状在20世纪“社团革命”的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会削弱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和独立性。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社团革命”的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受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巨大推动,众多学者对非营利组织资金募集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声有色,美国尤为突出,已形成了以耶鲁大学为研究中心的非营利组织研究群体。目前,美国以此类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已多达30多个,如霍布金斯大学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杜克公益事业与志愿活动研究中心、纽约城市大学公益研究中心等都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Weisbrod)采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以“供需”分析范式,从市场需求方面解释了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认为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共产品、服务配送和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必要所在。威廉姆认为,“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有局限性,导致了对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三者作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不同手段,存在相互替代性”。纵观国外非营利组织募集资金的三个主要渠道:政府补贴、慈善捐赠和服务收费,通常而言,慈善捐赠是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最主要的区别,因而慈善捐赠应该要成为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实践情况恰好与Michael的观点相反,私人捐赠并不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调查显示,在发达国家,民间捐赠比例最高的是美国,占到全部资金来源的19%,英、德、法、日民间捐赠比例分别仅占全部资金来源12%、4%、7%、1%。相比而言,服务收费和政府支持却成为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慈善捐赠不足是非营利组织资金缺乏的一个要因。

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配送,常常是无效率的,在信息不对称和制度失衡之时,必将导致“志愿失灵”,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有贪污和营私舞弊的行为。如果非营利组织缺乏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意识,组织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必将为贪污、舞弊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进而使得非营利组织不能获得足够的公众信任和支持,影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开发活动,直接导致了社会慈善捐赠的减少。哈佛商学院贾里纳·E·赫兹琳杰教授指出社会公信度对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非常重要,针对非营利组织腐败、缺乏强制性责任机制现象,为非营利组织如何提高社会公信力,避免志愿失灵方面,提出了“披露-分析-发布-惩罚”的解决方案。

随着非营利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单纯或过度地依赖捐款,就容易使非营利组织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正在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向商业企业的运作方式靠拢。Michael Norton、Alvin h.Reiss等普遍认为一些非营利组织除了接受捐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资源优势来自我创收、进行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方式来增加组织资金来源。弗斯顿伯格认为,现代非营利组织要集合传统的慈善机构和成功的商业组织于一身,是两种价值观的混合体,只有当这两种价值观在非营利组织内相互依存时,该组织才会充满活力。所以,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筹资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注入更多的活力,增加组织自身的竞争性,成为非营利组织日后筹资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2.2国内研究现状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步入正轨,之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各类非营利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日益增加,影响也愈来愈大。尤其是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使得中国的慈善捐助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中国慈善捐助中心发布的2008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共有各类慈善基金会153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2家;建立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约3万个,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网络。当今,虽然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但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正在兴起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创新中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财务开发方面的研究更少。

1998年10月,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NGO)研究所成立,研究所于1999年、2001年、2004年开展的三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慈善捐款在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构成中所占比重平均不足1/10,而且只有少数基金会有来自于社会的捐助,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甚至没有向社会募集资金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慈善捐赠严重不足是造成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拓宽捐赠渠道,丰富捐赠方式,增强公民慈善意识,通过各种努力来扩大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赠收入是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提供的一份名为《中国Np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2001)》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收入有50%来自于政府支持,这说明在资金的来源方面,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然而,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会削弱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和独立性。21世纪初,武汉大学法学院对湖北省的社团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官方性社团占所有社团的12%,半官半民性社团占所有社团的65.8%,民间性社团仅占22.1%。非营利组织的行政化和半行政化,导致非营利组织缺乏发展活力,筹资效率低下。因此,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转变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推动非营利组织去行政化和体制改革。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和相应法规尚不健全,非营利组织在募捐和捐助政策、评估与监督、财务和财税、审计和财务信息披露、财务违规处罚等方面都没有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无法得到制度上的有利保证,并且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王文红(2006)指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因此,解决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开发问题,应加强对法制法律环境方面的关注,创建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环境,并且应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李珍刚和王三秀(2002)认为“在筹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需要秉承公益的使命,认真对待捐赠人的利益取向,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自律水平,注重筹资目标的针对性和筹资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裴杰(2007)从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入手,寻找他们结合的纽带,为非营利组织在探索新的筹资渠道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萧鸣政(2007)和林修果(2010)从人力资源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筹集进行探索,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认为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直接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筹资能力的羸弱。为了更好地达到筹资的效果,应重视人力资源在筹资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重视人才的引进和组织内人员自我素质的提高。

1.2.3国内外研究评述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理论界和实物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与国外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国对非营利组织财务开发的研究大多滞留在理论层面,建议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很少会对具体的解决途径进行研究,往往缺乏操作性;并且理论和实际相互脱节,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2)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现有研究围绕国外有关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层面,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缺乏自我创新。

(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缺乏在充分假设条件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

(4)对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规模化的大型研究机构和良好的制度政策保证。

因此,本书在充分考虑到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微观层面,从增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案例和实证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为非营利组织提出相应的财务开发策略,尝试解决非营利组织面临的财务困境和发展困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