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一定意义上说,通过学习获得技术上的更新和提高还不是最为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学习实现心智模式的进步与突破。组织的领导要把组织学习的重点放在改善心智模式乃至优化组织整体文化体系之上,通过组织心智模式的改善、组织文化体系的优化来推进技术、产品、服务的优化,以获得和保持组织的核心能力,这无疑是长期的、艰苦的,但又是组织领导主管必须认真考虑和开展的工作。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最重要的一类隐性知识。心智模式一词是苏格兰心理学家克雷克(Kenneth Craik)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后,这一术语被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所采用78,并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人员所惯用的名词。
心智模式,又译作认知模式,是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与看待外部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定见、世界观、思维、信念、逻辑和情感,甚至图像、印象等,是人们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和心理素质等的反映。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中指出,“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的各种图像、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字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根据某些认知理论学家的说法,日常生活中的短暂的心智模式在经过日积月累后,会逐渐成为长期根深蒂固的信念。”79
作为隐性知识,心智模式是相当难以察觉的。当人们处理事物时,心智模式虽然能决定人们的所作所为,但却是深深地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隐藏于人的行为中,人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所思所作所为都受到心智模式控制80,以至于人们对其习以为常,认为它是自身所固有的,常常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正如经济学家康芒斯指出的那样,人们设立一套“习惯假定”,并用它们来为常规交易提供基础。康芒斯描述说:“人们甚至不能跟外人解释它们,它们最终成了常规,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恰恰是这类隐藏于人的行为背后的隐性知识,在潜移默化地、无形地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行为81。
心智模式是人们反映、把握和处理客观事物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向、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着人们的决策,也影响着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所遵循的准则,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时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成功与否,成与败、苦与乐往往始于一念之差。良好的心智模式、积极的人生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自卑和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使我们工作得更有成效82。
心智模式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思维定式,它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具有根深蒂固性。一个人心智模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伴随着从小到大、在各种各样经历的环境中所积累的许许多多的见闻,包括书本、老师、家长和朋友们讲的故事,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幅幅特色各异的图像,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一旦成型,就具有凝固性,即使认识到心智上的误区,也不能轻易改变,即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心智模式具有时间效应。由于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很多心智模式不是永远正确有效的,在某个时期合理的心智模式到了另一个时期就有可能陈旧过时,成为前进路上的羁绊。相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在不同时期也可能看法不同,因为他改变了心智模式83。
心智模式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即所谓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以及频繁接触、关系紧密的人们(家庭成员、教师、同学、好友、同事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经验等,都会对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以及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个人前途命运的追求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差异,使得人们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个性特征还源于每个人所独具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处理各种事物时所采取的态度,和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如理智、沉稳、坚韧、执著、含蓄、坦率,等等。此外,任何一种性格都包含不同的层次,政治家的理智与农民的理智大不相同,宗教徒的执著与赌徒的执著截然相反。因此,性格的文化底蕴才是决定性格的根本因素84。一个人的性格对其心智模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性格不同的人,其心智模式也往往有着明显区别。心智模式的个性特征使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说法和采取各异的行为方式,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例如“代沟”就是因为心智模式不同所致。而这种差异恰是合作学习的机会所在。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个人具有心智模式,而组织或集体也存在拟人化的集体思维或组织的心智模式。一个组织的心智模式,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根深蒂固的假设或看法85。一个组织的心智模式,可能是管理模式,也可能是生产模式,甚至是对产业的观点86。在管理的许多决策模式中,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决定于组织的心智模式87。
组织共同的心智模式具有双重复杂的特点,比个体的心智模式更为复杂,一方面它是心智模式,另一方面它存在于组织中,时刻影响着组织中的成员。组织心智模式的主要特性包括:(1)组织成员把他们所做出的假设合理化,不管事实与他们已有假设的冲突多么强烈,组织成员的行为都是继续强化这种假设;(2)组织的心智模式可能具有强迫认同性,对于那些不时怀疑组织心智模式的人,或怀疑大家所信奉的论据的人,组织成员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屈服于压力而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看法的不一致性,来尽力避免与组织的观点不一致;似乎存在着一种无异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同,即:缺席者被看作是赞成者88,89。由于许多人保持沉默,就可能出现一致通过的假象。另外,还有些人对组织内搞思想压制活动,不许那些与所谓的“组织意见”相左的信息出现90。这些特性都阻碍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学习。
因此,认识、挖掘隐含的心智模式,改善妨碍进步和变革的心智模式,对于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影响着知识转化的所有4个过程。
首先,对心智模式的认识是隐性知识外化的前提,实现隐性知识外化后,才能将可以用语言、符号描述的知识存入组织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内化。
其次,人们必须首先认识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与他人共享心智模式,才能实现组织隐性知识的群化。
第三,改善心智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因为它是对思想、经验、信念等的重新审视,是学习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的学习,因而是创造性学习。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类似心智模式一类的现象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他们以“聚焦效应”、“刻板化效应”、“功能固化”、“知识的刚性”等词语说明:心智模式在阻碍我们学习的时候,其作用机理都是相同的,即:业已形成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观念、价值观等,对人们造成了束缚,这使得思维不能很好地聚焦于正在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上,一方面可能丧失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可能拒绝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也就不能研究出新的解决方案或提出有创意的办法。
组织的成功经验过去曾一直被认为是组织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本”之一。关于此点,似无异议。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为AT&T公司提供的咨询报告中,就注意到经验的危险性:“昨日的成功将是明日的毁灭……没有比昨日的成功更危险的东西了。”91也就是说:昨天的成功不能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成功,因为昨天的经验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形势92。这样的话在20世纪70年代也许有些夸张,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却日益显示出其现实的一面。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教授戴维·厄里奇也指出,有些公司过多地依赖传统的能力(即做正确的事情),心智模式的消极作用就是我们将错误的事情(按以往做正确事情的方式)做得更好,结果当然还是错误的。换言之,我们平常遇到问题时,一般都用最显而易见、最容易、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解决,而不深究问题出在何处,解决方式也就未必恰当。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正确地做事(do things right),即创造性学习,而不仅仅是做正确的事(do right things),即适应性学习。
在变革日益加速的时代,年复一年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已经失灵,那些导致组织往昔成功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则成了组织失败的原因93,以不变应万变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改善心智模式来吸收、接受、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和新方法,以便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甚至比环境变得快、变得早,如此才能掌握主动,即由自己来解决问题,而非变成问题的一部分。改善心智模式是使组织具有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总之,认识、挖掘隐含的心智模式,对于个人来说是认识自我,对于组织来说是隐性知识外化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辨别出过时、陈旧的心智模式后,吸纳、接受新的心智模式,对于个人来说是重塑自我,对于组织来说是创新、变革,是创造性学习,个体的新心智模式通过传播又实现了知识的群化,创造出新的组织心智模式。
改善心智模式对于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思维、观念对于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都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组织来说,也是提高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传播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