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开始做论坛,是一群书迷聚在一起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发展到起点中文网,吴文辉和同伴可以辞去工作,专心搞一项事业,那就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商业价值。新的问题出现,并非戛然而止,乃是早有征兆。
2003年,大家遇到了一件事:有个做托管的朋友借了一台服务器给吴文辉,但一个月后,那个人消失了。不仅如此,网站也没有了。他们当时都蒙了,网站是联系大家的纽带,网站没有了,于是就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选择“散伙”,还是大家凑钱“认真干”?大家不甘心,同样不舍得,于是每个人都出钱,一共凑了1.5万元左右,一万元买了一台服务器,5000多元花在了服务器托管上。从此,吴文辉和他的伙伴,就开始想要好好干,将网络文学作为一项事业。
接下来,吴文辉开始和其他几个创始人探讨商业模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让他们意识到免费的商业模式对文学网站来说,根本无法生存。为此,吴文辉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收费是等死,收费是找死,我们愿意尝试一下。”
在这一背景下,吴文辉提出了付费阅读模式,读者所付的费用,一部分用于网站的运维,一部分给签约作者。其中,创作者占一大部分,大概7成左右,而网站留取费用的3成。在吴文辉看来,作家一方面搞创作,另一方面也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很多自由作家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要一心投入到创作中必须有物质基础。显然,单纯从兴趣出发搞创作,而缺乏物质层面的激励,作品的数量及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吴文辉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博客,可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就不写了。但是对于写书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因为文章今天看了明天没有了,然后隔三差五又出来一些东西,搞不好就彻底消失了,这类文学网站对于读者来说是很大的伤害。但是你又不能去怪写手,他会说我也要吃饭,每天趴在网上写两个小时,大家哗哗鼓一下掌就完了,我每天也需要柴米油盐酱醋的,坚持写三五个月还行,一直坚持就不行了。”因此,起点中文网要给予创作者足够的尊重与物质上的保障。
经过深思熟虑,吴文辉为起点中文网规划了三条盈利之路:广告、版权代理和收费。最被吴文辉看好的收入模式就是收费,即VIP用户付费阅读精品小说,给作者发稿费,支持网站运行。当时的电子书是1~2元一本,一个月出一期或者两期,且当时的付费环境不好。吴文辉要做的就是降价,把价格降下来,让读者看书没任何心理负担。此外就是单次价格降低到大众心理消费的价格之下:1毛钱左右。于是就有了大致的收费标准:千字两分,五千字一角,五千字为一段内容,2元看8万~10万字。
这一收费制度,完全打破了常规的互联网法则,无疑是背水一战。然而,后来的发展证明,这项制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收费制度实行的第一个月,起点中文网总共只有23部VIP作品。因为采用全额支付制度,使得第一个月就有作者的稿费超过千元。因此,网络作家发现原来网络创作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这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推出阅读收费这一制度,使起点中文网同时解决了作者、读者、网站三方的问题:每位读者支付的费用很少,而积少成多后,一部分作为稿酬,可以支持、激励作者安心努力写作;另一部分支持了网站的运营和发展;而读者通过点击也就是付费的投票选择,鼓励了越来越多好作品的出现,也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收费制度实行的第一年,起点中文网创造的业绩已经令业界刮目相看:拥有注册会员100万人。之后,起点中文网付费的用户成长为50万到60万人,但其注册会员有1400万,付费阅读率仅为5%,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吴文辉又增加了网站广告和版权销售收入比例。吴文辉说:“因为我们的流量很大,每天有2.4亿到2.5亿人次的流量,相当于新浪的一半以上。”所以,做广告招商,绝对很有优势。不仅如此,吴文辉还将眼光瞄准了收益最丰厚的网游和电影方面。
事实证明,起点中文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吴文辉推行的收费标准已被业界视为标准法则。敢于创新,才能有所突破,这是网络时代生存的基础。
创富日志
吴文辉有睿智的眼光和卓越的头脑,清楚地知道要留住作者、保障内容,唯有实行“收费阅读”。在起点中文网,吴文辉带领团队策划、主导了网络文学界第一套完整的电子出版微支付系统及内容管理系统的建设:2003年,起点大胆开启了VIP收费阅读的商业模式,确立了2分/千字的稿费制度。网站从读者那里收费后,再与作者分成。
然而,这一商业设想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强烈的批判。此收费制度挑战了通行“免费”的中国互联网。不过,推行的结果却让人欣喜,“VIP收费”同时解决了作者、读者、网站三方利益的问题,很快成为行业标准。随后,吴文辉又推出月票制度——读者购买月票,投票给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提升作品在排行榜上的名次。
人在江湖漂,总要经历点什么,有人嘲讽他说:吴文辉身上有草莽气息。对此,他一笑置之。创业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唯有不惧艰险往前冲,在创新中找到出路,才会有一线生机。吴文辉敢于大胆尝试,开拓新的领域。他制定新的行业法则,最终成为行业的主导者。显然,背水一战凭借的不光是胆识,更是独到的战略眼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