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必须的注入

必须的注入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狗的忠诚、活跃、聪明以及善解人意,使其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一般说来,如果经济循环系统的注入小于漏出,则GDP和就业水平降低;注入大于漏出,若经济中有闲置的生产资源和生产能力,则GDP和就业水平提高。过分猛烈的注入和漏出调整,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周期波动。

狗的忠诚、活跃、聪明以及善解人意,使其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罗兰夫人(1754~1793)甚至说:“我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这话更是耐人寻味。

我曾经养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名叫威利。它是我书房的常客,比如,在严寒的冬季,晚上我灯下工作,书房窗外飞舞着的雪花,在窗台上静静地堆积,而书桌下却是威利卧在我的双脚之间,用洁白的、厚厚的绒毛静静地给我暖脚。无论工作到多晚,它都始终陪伴。我与人说话的时候,它会昂起头,瞪大水灵灵的双眼,凝视着我,表现出似乎理解和有兴趣的样子。难道它知道主人格外渴望和需要理解吗?威利十分活泼友好,它总以最优美和热烈的跳跃欢迎每一位家庭成员回家,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十几年前,有一日,我读小学的儿子突然问我:“爸爸,我们家威利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是的,威利一直非常快乐!即便垂垂老矣之时,须发干燥无光,走路步履蹒跚,但家人回来或遇到来客,依然铆足了劲快乐一番。我思索了一会儿,回答道:“也许是因为,除了人以外,所有动物包括咱家威利并不知道生命是脆弱而有限的,没有死亡的概念困扰,就会永远快乐!”现在细细想来,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个好的答案。

是的,也许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才知道不仅自己的生命有限,而且人生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所谓人有旦夕祸福,所谓福祸相依。更不幸的是,有时候人的生命的结束过程漫长、痛苦且耗费昂贵。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说:“人可能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于是,人的理性,理性的人,必然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必然会未雨绸缪,必然会防患于未然。他们会将辛劳所得中的一个部分节省下来,形成经济学上所说的储蓄。记得曾经读过一个西方故事,说的是一位潇洒的年轻人嘲笑一位不断储蓄的耄耋老人。年轻人尖刻地说:“先生,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存什么钱呢,天国肯定不要钱!”老人微笑着回答说:“是的,天国的确不要钱。但是,年轻人,你知道天国有多远吗?天国路途遥远,票价昂贵,我这么存钱是积攒去天国的盘缠呢。我想让那可能漫长的最后一次旅行,旅途少点寂寞和痛苦。”春节文艺晚会的小品《不差钱》中,年轻的服务员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了。”而年长的顾客却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呢钱没了。”两人看法的差别,恐怕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有关。毫无疑问,理性储蓄有助于避免“人活着呢钱没了”的尴尬和痛苦。

储蓄是必然的!

我们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等服务,就必须为这种服务支付代价——税收。富兰克林(1706~1790)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是税收。”

税收是必然的!

地球上自然禀赋的分布不均、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差异、消费偏好的多样性等,意味着必有产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进出口。

进口是必然的!

整个宏观经济类似一个水流循环系统。对于整个经济循环系统而言,储蓄、税收和进口属于漏出项目。由上述讨论可知,漏出必然存在,漏出不可避免!

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循环系统漏出越多,则国产商品的订单越少,经济循环水平越低,GDP和就业水平越低。就像人体失血时,要挽救生命,就要及时足量输血一样,经济发生漏出,要确保就业和GDP水平或者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就必须有相应及时足量的注入!

正常情况下,有居民储蓄,也有企业贷款投资;有税收,也有政府购买;有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也有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属于宏观经济循环系统的注入项目。

一般说来,如果经济循环系统的注入小于漏出,则GDP和就业水平降低;注入大于漏出,若经济中有闲置的生产资源和生产能力,则GDP和就业水平提高。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其实就是通过调节税收、政府购买、福利支出、利息率、汇率等,简而言之,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系统的漏出和注入进行结构或总量的调整与控制,以期达到经济适度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比如,在经济严重萧条而注入项目中的私人投资和出口难以有效增加时,政府——一个庞大的支出单位,就披挂上阵冲向前台。通过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或者兴建公共工程,如修筑大坝、电站、道路、机场,等等,大举向经济循环系统进行注入,推高GDP和就业水平。不过,从政府宏观上调整注入和漏出量,到微观层面投资和消费等的实际调整,再到对宏观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是要经历一定时间的,即存在所谓“时滞”,为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注入和漏出的调整是需要微调和构成上的平衡的。过分猛烈的注入和漏出调整,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周期波动。比如,面对经济衰退时,如果注入总量过大过快,虽然会“立即见效”,但后遗症会非常严重,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就难以避免且非常难以消除。或者,注入的构成上,政府注入项过大,会挤出私人投资,此所谓“挤出效应”。总的来看,由于政府投资效率不及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的存在对经济是不利的。其实,这里我真正想说的是,不要以为宏观经济干预力度大、攻势猛、速度快就一定是好事情,就一定是所谓的体制优势;下猛药、猛下药的大夫是好大夫吗?经验表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的公开讨论、多方争论、科学论证和稳妥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