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影视剧市场中,有一个很多中国文化圈之外的人难以理解的现象:电视剧题材中历史剧长盛不衰。就像电影题材中武侠片的长盛不衰一样。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重视历史与传统的,多数中国人相信古为今用,也愿意审视历史,发掘历史,因此像四大名著、乔家大院、四世同堂等等这样的题材,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但是却很少有人将这样的发现应用在电影上,直到陈凯歌将《梅兰芳》搬上银幕,王全安将《白鹿原》重新演绎。这两部影片的成功,有不一样的因素和意义,其中《梅兰芳》的成功,是历史文化财富的成功。
(一)历史财富和民族回忆的胜利
看过电影《梅兰芳》后,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遗忘了太多美的东西。制片方和导演忆起了这好东西,也把这美的东西完完整整的展现了出来。
1.新市场与新定位
2009年的贺岁档与往年一样,也是明争暗战,烽烟四起,代表作品有《赤壁(下)》、《女人不坏》、《非诚勿扰》、《证人》、《狼牙》等等。这几年的电影市场,大片太多,武戏很多,而多数的观众已经被国产大片的高度营销和低度内容“雷”得外焦里嫩了。从《疯狂的石头》看,内容和故事怎么样,才是电影的生命力,或者说是电影产品的产品力,也或者可以说是所有文化创意产品的生命力。
《梅兰芳》的定位可以说是史诗、经典人物、内容表现力的三者合一。也可以说是为以上的思考提供了一种选择。实际上,《叶问》也走了这样的路子,或许《叶问》可以演绎成为另一种《黄飞鸿》,但从产品的传播角度看,叶问的群众基础远不如梅兰芳。
这可以说是导演和制片人的眼光独到,这种独到的智慧在于,他们能够发现“梅兰芳”所代表的价值和历史财富。
2.历史的文化财富就是今天的商业价值
梅兰芳,最熟悉的陌生人。
若在中国说起梅兰芳,没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是梅兰芳究竟是谁呢?生卒年,家传,如何成为一代大师,恐怕就是鲜为人知了。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电影用“梅兰芳”这个符号作为名字,就是在吸引观众仔细去思考,认真去回忆、去寻找:“谁是梅兰芳?梅兰芳是谁?”这样也就兴起了梅兰芳热,而梅兰芳寻找热与电影又会交相辉映,让更多人对电影更感兴趣。
一知名媒体用了“情怀”一词,说电影有了情怀就不会被人忘记。我倒是想说,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还要把它放在更广的文化和艺术中,才不会衰竭。而《梅兰芳》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被人称作是一种史诗。
梅兰芳的价值不止在此,更在于它符号的多元化。比如梅兰芳不只是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民族气节、文化交流、甚至于政治符号。这样正是这个符号的历史财富所在。
引导观众的注意,进而引出这种财富,为电影的传播打下了一个十分厚重的传播基础。营销理论中的爱达模式:注意,兴趣,欲望,购买。当电影的初期传播说出了要演“梅兰芳”,就已经引起了注意和兴趣,而自己细细一查,原来梅兰芳那时候就红透了大江南北,访美日,且与泰戈尔、卓别林还是交好,而且翻出了梨园中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一段旧事,这就更引发人们想看电影的欲望,最后成就票房。
(二)旁敲侧击的传播
《梅兰芳》上映之前的传播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导演和制片方携诸位明星举行全国的见面会,在电视报纸上进行了信息的曝光。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传播的旁敲侧击要比正面的攻略更多一些,效果也更好一些。用营销的专业术语来说,这是一次很典型的事件营销和病毒营销。
首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传播除了大而广的整体攻势,也采取“各自为战”的传播方式来带动不同明星的全部“粉丝”。如章子怡、孙红雷和潘粤明,还有导演陈凯歌。
章子怡自不必说,知名度与曝光度都首屈一指,她的出演调动了很多人的兴趣,因为那段时间内,章子怡的信息主要是与一神秘犹太裔富豪的结婚传闻,而非作品,这次将作品祭出,可以说在时间上就调动了观众的胃口。
而孙红雷这边,最近是红得很,观众(消费者)也很熟悉。他采取的是说人不说事的策略,上各类一线的访谈节目,这样一来让观众十分容易接受,也是演员的经纪公司愿意看到的。另外,这也可以从侧面引发观众的兴趣和欲望——孙红雷演电影,而不是电视剧,这就是一种稀缺和差别。潘粤明的策略与此相符,都是借用了传播个人而传播产品本身。
至于陈凯歌导演,主要是通过一篇文章,叫做《给你最好的陈凯歌》,文艺味道浓厚,也表明一种决心和态度,而更多的人主要是看戏、看热闹,看陈凯歌怎么从“馒头案”中翻身。陈凯歌导演上一部作品可以说在娱乐圈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也成就了一个“馒头”,引得众论纷纷。现在看来,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余波还在,而陈导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拍相同题材的影片。而《给你最好的陈凯歌》一文题目有些趣味,首先把导演作为了一个符号,而不是影片本身。导演成了一个符号,人们就会想起导演的事情,通过陈导的历次片子,依旧把陈导放到一个“大导演”的位置上,而不是“名导演”。《给你最好的陈凯歌》中“最好”一词,很明显地阐释了我不跟别人比,就和自己比,想超越自己,又明显让自己的位置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说是很经典的。
(三)创造一个话题,锁定一个文化圈
本次影片宣传的最凌厉之处,笔者认为就是制造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能说的话题,但是仅仅让一部分人认为自己能说,而且能说得好,以此来锁定这部影片的一个主要群体——文艺圈。
这是对“长尾理论”最好的注解。什么是好品牌、大品牌?就是100人里面,80个人知道并且想拥有,而只有20人能拥有。这个品牌就是《梅兰芳》电影和梅兰芳本身,而方式就是“知道的程度”与“话语权”。
“知道”和“知道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人是知道,精英群体是知道的程度,依据程度的高低划分:想知道但是不知道的,知道的不多的,全知道的,知道背后故事的这么几个阶段。而知道背后故事的就不仅仅要知道,而且要说出来让别人也知道——这一部分就是代表文化的媒体,也是整个传播过程中最精妙的,精妙到让你不得不说,既是为了自己说,还是为了别人说。
•武汉晚报:黎明是最大的败笔
•现代快报:来吧,让我们走进梅兰芳的传奇
•三联生活周刊: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梅兰芳
•环球时报:外宾曾争看梅兰芳
还有最重要的,新闻联播。
我们来看这些媒体,多数是国内知名的主流媒体,而且可以说是足以锁定中国多数精英群体的传媒。其中《环球时报》拿出半版在“史海回眸”的栏目中介绍了梅兰芳与泰戈尔和卓别林的艺术交往,更是说出了当年梅宅作为外交场所的重要地位;《三联》更是一个大篇幅的专题来说梅兰芳,详尽而新锐;而寸秒寸金的新闻联播更是拿出了1分钟“点名表扬”。
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有多少人不看新闻联播?另外两个媒体的发行量是多少?阅读群体代表着什么呢?他们是中国话题的发动机和起燃点。果然很快在最广阔的媒体——网络上兴起了梅兰芳热,其中包括梅兰芳的种种历史和故事,也包括对于新闻联播应不应该“表扬”展开的讨论,这样讨论的结果是越来越热。
可以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商品,具备两种属性: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以往在电影上映营销过程中,多是侧重了它的商业面,完全去当作一种大众消费的产品,甚至不惜以各种方式进行恶炒,炒作的费用都快赶上制作费用了,最后虽获得了知名度,但是也把观众得罪了,美誉度没了,还落得个“挟持观众”的名号。
这次《梅兰芳》在传播过程中,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把它看做是一部电影,一种艺术,然后才是消费品。这种思想转变让这次《梅》的营销传播方式不同以往,它超越了“术”的阶段,而真正去造“势”。其实以往很多人将造“势”误解为“造势”,后者有虚张声势的味道,看似铺天盖地,实际没有进入人们的脑海中,多数的声势也是花钱去买来的,是自己在说;前者是让别人说,就好像你推着一块巨石上山和巨石悬于顶的差别,你推着,费力,还要挨骂,让巨石悬于顶,就会让所有的相关的人都要动一动了。
这种相关性就在于文化,《梅》的宣传起初,就是把它当作文化去做,回归了一种本源。那么既然是文化,文化人就要说话,于是“当事人”梅葆玖先生就要说上两句;既然是文化,那么关注国粹的人就要说上两句;既然是文化,那么代表着这社会文化的媒体也要说上几句;而媒体一旦开口,就把《梅》从一方(制片方和导演)的事情变成了大家的事情,极大地增加了传播的力度和参与度。所以我们说这个宣传过程是一次可以列入MBA教科书的事件营销与病毒营销。
(四)《梅兰芳》的营销总结
《梅兰芳》这部电影是成功的。而整个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产品质量
广告大师伯恩巴克说:写广告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商品本身。借用一下,营销的根基还是产品质量。发现需求,并且用合适质量的产品去满足需求就是好的营销。现在我们似乎是可以去发现需求了,但是我们还没有提供合格的产品去满足它。
其实,影片好坏是要影评人去说的,但作为普通观众,笔者觉得《梅兰芳》一开头的历史感和一派京味儿的对白已是味道十足,剧中的台词更有很多耐人寻味,所表现的平民化的梅兰芳,不管是否写实,还是很能打动观众,让其进入情景去思考的。
2.如何做事件营销
首先你要找到产品的话题和与之关联的人群,因为事件必须有人在其中,这部分人如果是你的目标群体,那么这部分人参与度的高低就会直接影响购买力。《梅》剧的营销从文化圈子开始蔓延,首先影响的就是电影院的忠实消费群——他们关注文化信息,高学历,高收入。
3.出新
模仿是天性,但是出新才能致胜。返观近几年的院线,功夫片占据大部分份额,其次就是大制作的好莱坞片(科幻),然后就是平民化能够触动人心的小制造。做个事后诸葛,虽然感官上的享受必不可少,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越是贴近人内心情感而不只是视觉的电影才有成为经典的可能。
《梅兰芳》主导的是唱念做打,讲述的是人的一生。从家族遭遇到一朝成名,从蓄须拒演的“台上是女人,但是台下是男人”到拓展海外,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带给人一种超现实的真实感。而从题材、表达方式上在近几年的所有影片中确是独树一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