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人转的特色表现

二人转的特色表现

时间:2023-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二人转的表演特色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的原因,分别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深厚叙事传统的影响。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

(一)二人转的表演特色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的原因,分别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深厚叙事传统的影响。东北地区与中原的乐舞艺术交流始于汉代。《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中记载汉武帝攻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东北地区与中原戏曲文化的真正交流是在金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记“酒三行,则乐作,鸣钲击鼓,百戏出场,有大旗、狮豹、刀牌、砑鼓、踏跷、上竿、斗跳、杂剧”等。

二人转在历史上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1)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2)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3)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4)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表演手段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旦一丑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另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度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二)二人转的唱腔特点

二人转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因喜剧大师赵本山极力推广,使二人转近年来为人们所熟悉。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三)二人转的审美特征

文化产品的兴旺或者说所有能够生存下来的文化产品,都是因为他们满足某个社会阶段的审美需求,二人转也是如此。

吴文科先生将二人转的文化归纳总结为“土野文化”——二人转本质上是一种农业文化的产物,传统的二人转体现的是东北农民的智慧。这种“出身”与“本性”,决定了二人转“土野”的品性,二人转的美,因此属于“土野的美”。即便进入都市,也不会因为“土野”的出身,减少自身的价值,反倒可能由于审美的距离,增添更大的魅力。“土野的美”曾经被认为难登大雅,殊不知被许多人划定的所谓“雅”与“俗”的分野,原本不是价值判断的“高”与“低”或“好”与“坏”,而是审美判断的“甜”与“酸”或“苦”与“辣”,没有定于一尊的问题,只是风格口味的不同。更何况,有“土”才会有“根”,有“野”才能保持鲜活与清新。二人转“土野美学”的精髓,因而不是一般人眼中的“粗俗”与“粗糙”,而是根植土地的宽广博大与深入民间的贴切深到,亦即替民众写心代言,为民众喜闻乐见。任何艺术,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有可能兴旺发达、万古长青。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二人转艺术的这种品格无疑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有专家考证,二人转的起源与萨满教的跳神有较大的渊源,而人精神上的癫狂状态是容易引发精神的满足与快感的,很多偏远地区巫术与傩仪的形式,其唱词与舞蹈形式越来越被看作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说,在人的精神中这是一种原始回忆,而且是会引发共鸣的形式。在文艺批评家巴赫金看来,狂欢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对话的精神,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东北二人转浸透着这种狂欢节文化精神,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二人转与重金属摇滚乐,蹦迪,酒吧,甚至美洲狂欢节都有相似之处。

有趣的是,国外学者对我们的秧歌和二人转艺术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被欣赏,即“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东北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世界共通性。它乐曲的‘闹’,舞姿的‘浪’和语言的诙谐不羁,正是真实百姓赋予它朴素的灵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积淀下的地域魅力。换一个国际的立足点来看,二人转不仅不土俗,它更带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任何的社会都会积攒一些情绪,重要的不是正负,而是这种情绪宣泄的渠道,宣泄之后产生的快感,一切快感都有其固有的和积极的价值,但决不是一切快感都是美感。快感是美感的要素,但是在这特殊快感中掺杂了一种其他快感所没有的要素,而这就是我们所知所说的美感和其他快感之间区别的根据,留意这种差异的程度,将是有益的。肉体的快感是离美感最远的快感,而生理快感与审美快感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审美快感的器官必须是无障碍的,它们不能隔断我们的注意,而直接把注意引向外在的事物。所以审美快感的地位和范围更大,就很容易理解了。

歌舞是二人转狂欢借用的形式,所以演员在表演时可以随时停下来和观众互动,或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或征求观众的意见,或拉关系套近乎要掌声要欢呼,这样做就能使观众从虚幻的意识又回到现实中。随着歌舞的不断继续,观众往来于现实与虚幻之间,体验生活的真实存在,同时又在各种歌舞之中使这种真实世界产生的情感得到自由地表现与宣泄。在这种状态中,情感轻盈而又充实,虚幻而又真切,观众在歌舞中体验着沉迷与警醒、混沌与洞察的复杂情感交织状态。歌舞使感情升腾,而二人转的本质则提供感情不竭的源泉。正是歌舞使人们的感情得以从各种束缚的尘世升腾到意识活动的自由的领域,构成了情感得以宣泄的精神活动空间。随着二人转中不拘形式的歌舞,观众也就能随时进入情感的狂欢之中了。

二人转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群体狂欢,这与互联网时代的革新产物——微博在本质属性上具有相似性。我们知道二人转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靠着自身“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它从未像京剧或昆曲那样得到皇亲国戚的青睐与眷顾,从文化传统上来说,东北人多是闯关东求生存的社会下层人民的后代,没有受到过所谓高雅艺术形式的影响,所以便有这简单朴素却又直达内心的二人转。中国人的创造深受儒家思想浸润,自然就有伦理道德潜意识的影响,因而二人转少了神秘、疯狂的气质,有了“乐而不淫”的追求,打了与色、死、脏相关的擦边球的艺术。这种擦边球的闪烁其辞、半遮半掩则更促成了二人转搔人痒痒的妙处,成为二人转艺术表现的特色。

现实中的狂欢总不能持久,总会带来狂欢后的疲惫与空虚。对于二人转来说,这种特征成全了二人转表演的不断繁荣,与现实直接相联的情感性为演出和观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现实相异的表演性则可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可以承载更多的内容。这就是二人转的特点:不是变换花样,不是内容更新,而是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一种转入转出。因为转入,所以二人转有现实的真切丰富的情感支撑,表达着被压抑的情绪,体现着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并把它发泄出来;因为转出,这唤醒的情感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获得自由宣泄的空间,把游戏与美感相结合,这是娱乐最本质的内涵。

二人转中的诸般艺术元素,都按照不同的节目类型,统一于相应的曲艺或戏曲形式之中。要发展二人转艺术,既不能随意地“单打一”而使之成为“变形的二人转”,又不能盲目地“齐并举”而使之成为“新的什样杂耍”。它对其他艺术养料的吸纳,是积极的、主动的、不客气的,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与贡献,也应当是有机的、有益的,而非机械的或消极的。就好像它在戏剧小品的创造中,注入了自身“说口”艺术的非凡魅力,从而既能于三言两语的话语言说中,解人心颐,沁人心脾,又能于这种语言的魅力释放中,给予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当代民间口述文学的现代创作和高科技传播以无限灵感和不尽启迪。

娱乐的功用是使原本紧张的身心得到缓释与松弛,没有外在功利目的,他所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二人转的出现,恰恰与人的娱乐天性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并使得娱乐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化。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完全能够通过振兴自身,发挥积极的、更大的作用。而要从诸如二人转等传统艺术中汲取积极养料和优秀成分,加以借鉴利用,熔铸属于我们当今时代清新健康的审美文化魂魄,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