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何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23-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毫无疑义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与基础经济相比,新兴产业也是带动未来经济整体发展的火车头。总体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长,增长规模符合预期。为确保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GDP15%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是前提与保证。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毫无疑义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与基础经济相比,新兴产业也是带动未来经济整体发展的火车头。按“十二五”规划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按此规划,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仅就目前而言,现实的情况与这个预计还有很大差距。

据中国工业园网披露,在201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2012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可达2%,其中企业R&D支出占74%以上。

持续的增加科技投入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随着17个新成员的加入,国家高新区队伍扩容至105家,营业总收入达到16.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远高于GDP的增速。

2012年,随着科技部继续深入推进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行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简称“一个行动、两项工程”)建设,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截至目前,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得益于我国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保持总产值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对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据2013年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出炉,并在5~6日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布。该报告称,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报告指出,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仍在稳步提升,各种新兴业态不断出现。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结构仍旧相对传统,以内容原创为主打的新兴产业仍有待寻求进一步突破。该报告还显示,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指导思想。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支撑点。

不同领域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呈现出提速发展的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目光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上。这之中不乏海外归来的学子。

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之初,国家就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制定了“千人计划”,也为引进人才建设了许多分门别类的创业“孵化器”。

最早受益,在北京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创业海归马宁宁曾兴奋地宣称:“北京‘海聚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安家费的提供,消除了我和妻子回国的一系列顾虑。”他认为,这些开放引才政策帮助解决如住房、子女入学等切身难题,对吸引海归回国创业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新兴产业对创新人才的依存度更高。马宁宁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加大了培养力度。”

科技研发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头戏,而国内大多数实验室都设在学校,导致孵化项目距产业化仍有较大差距。“能不能把实验室放到企业里呢?”海归博士吴薇提出。“绝大部分海归博士有在企业和学校工作的双重经历,他们对于国外的研发体系非常熟悉。如果能放手让他们在企业中设立实验室或科研机构,就能更有效促进‘人才—科技—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催生更多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尖端科技,海外学子的归来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一股强劲的风潮。特别是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为海外学子及国际人才流入国内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客观地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仅是海外学子的归来,国际人才也在流向中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单纯地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衡量,引进人才既可以削弱竞争对手,又可以有效地发展自我。如果从效益的角度来说,引进人才所取得的效益是双倍甚至多倍的,既可以免去人才培养的漫长过程与投入,也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一个尖端人才,往往就意味着赢得了一个行业,这种情形也往往不是能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总体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长,增长规模符合预期。而在未来的扶持引导与培育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确保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GDP15%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是前提与保证。“十二五”规划中对相应的政策措施分四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简单地说,这四个方面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也是具体的政策与措施。内容大体包括: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主要为增大财政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多层次金融通道,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主要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发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三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有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深化国际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融资、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等内容;四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要包含民营资本投资准入制度改革、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机制建设、信息与文化产业效能机制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新能源发电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完善生物燃料、能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的激励政策及市场流通机制等。

简单地归结一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财政金融即科技研发投入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与机制的建立或改革;其次是需要实施人才战略,广纳尖端领域人才;再次是积极培育与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最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

其中,科技研发投入是关键,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特征的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持久的科技研发投入是没有可能持续产出科技创新的,没有科技创新也就不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不能称其为新兴产业。而这种持久的科研投入也就是启动科技创新的按钮,没有这个按钮,新兴产业则难以发展并形成规模。目前,我国科技研发投入主要为国家的政策性财政投入,至2012年底,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已突破万亿元水平。

2013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与科技界4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万钢说,2012年我国全社会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以来,累计新增产值已超过11000亿元。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针对有关创新驱动战略的提问,万钢表示,“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人家没碰到的问题,创造的产品是过去没有的产品,这需要我们大幅度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可见,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国家的持续投入是分不开的。

其次,实施人才战略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所谓人才战略,主要指人才的整合使用、人才的培育与人才引进三个主要方面。首先、人才的整合使用指的是现有人才的有机整合或合作,一般来说,一个重大项目常常是由一个研发团队来完成的,而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的选择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十分重要,用对一个人常常会对创新成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人才的培育则应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教育机制,提高人才产出的效率,减少人才浪费现象;第三,人才的引进也是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引进一个尖端人才,取得的战略性收益常常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

此外,市场培育以及国际合作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一个成熟的国内外市场,以及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也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量。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发展不同,是较为高级的经济发展层面,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力来自国家层面的科研投入而非市场。因此,作为国家战略,做大与做强新兴产业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层面的投入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层面的政策保证与促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