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智囊团成员的素质也是有要求的,并非来者不拒,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智囊团成员葬送了。
《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可以称得上满腹经纶,他是一个熟读兵书战略的风云人物,他深谙军事理论,曾在诸葛亮帐下出谋划策当过智囊团的主要谋士,还在北伐中原时提出使用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可是当他身为街亭之战的主将时,却因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导致街亭失守,酿造了一出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当时,与他一起领兵的大将王平,曾一再劝说他不要屯兵于山丘之上,可马谡自以为聪明,听不见任何人的意见,更谈不上借用他人的智慧,结果街亭失守,自己的性命也被白白地葬送了。
还有战国时期的赵括,他是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由此可见,智囊团中的成员务必要有较高的素质,否则,终将被其坏事,遗恨终生。
那么,作为领导者如何对你的智囊人物进行综合考察和选择呢?
1.智囊人物应在一两个学科受过良好的训练
智囊人物重在一个“智”上,要想发挥他的“智”,那就要求他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至少应该在一两个学科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因此,领导者选择的智囊人物首先是专家,其次是杂家,是专家中的杂家,专才中的通才,专中有博,以专带博。没有专深的学问,对问题的研究就必然缺少深度,而知识面太窄,又会限制他们的视野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智囊人物要有跨专业的合作精神
智囊人物要求是通才,光靠一个专业的能力是不够的,要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所以,领导组建的智囊团就得要求智囊人物乐于并善于同其他专家合作进行研究工作。不懂得依靠群体智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善于同其他专家合作,而只想凭着个人本领包打天下的人,对于“智囊团”来说,也是不称职的。
3.智囊人物应是甘当无名英雄的人
智囊团的任务是为领导者决策服务,因此,智囊人物的意见一旦被领导者采纳,就成为领导者的意见;如果被否定,不论如何高明,也无法变成现实。所以,智囊人物必须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献身精神,甘当无名英雄,情愿从事幕后出谋划策工作的人。
智囊团的研究也与纯学术研究不同。智囊团也研究理论,但这种理论研究完全是为了应用,为了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智囊研究涉及的课题十分广泛,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因此,那些只对纯学术问题感兴趣,那些希望选题远离现实和只热衷于个人学术成就的人,是不宜进入智囊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