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煎熬也是幸福,因为煎熬来自于生存和竞争,幸福也同样来自于生存和竞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煎熬正是幸福的背景,而幸福正是煎熬的目的。
高考改革正是聚能对于教育的期待,也同样是聚能之所以存在并发展的根源,聚能在努力期待改变,也努力期待发展。
教育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只是民办教育事业并不容易做一辈子,有发展必须先要有观点。
一、聚能对高考改革的分析和理解
(一)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面临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竞争已经发展为教育改革的竞争。同样具有儒家教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纷纷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
本高考改革方案以“受教育者的权利”为出发点,构建新的考试与招生制度。其基本价值包括:
(1)以学生为本。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尊重和保护考生的个性。改变一张试卷考所有学生、所有学校按照高考分数的单一标准录取考生的情况,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来推进高校竞争。
(2)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和发扬高考制度的公平价值,通过考试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招生考试秩序,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3)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通过高考考试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能够录取到所需要的学生,为高校办出特色创造条件。同时,需要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校内学术民主的管理制度,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制度,树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保障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改革。
(4)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行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制定《考试法》以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的教育行为,改变对中学和教师的升学率评价。通过采取以能力为导向的多样化的考试选拔方式,引导中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业负担。
改变单一的分数标准,形成包括考生的各科学习成绩、活动表现、身体与艺术素养、教师评定与推荐等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是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高考改革最大的难点,需要在充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伴随社会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改善,逐渐分阶段进行。
(三)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设想是: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基本描述是:“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
(四)考试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高考,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
实行多轨化和分层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学科考试科目可分为多种组合,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商科和管理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1、语文2、语文3,数学1、数学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的有效期为一年。
这一改革增大了考试的选择性,避免了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的粗陋,有利于考生扬其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学科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还可以改善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一个标准下竞争。
2.举行“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内容以考察学生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评价,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学业水平测试可每年举行3次,有效期为2年。
(五)录取制度改革
探索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包括“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
(1)“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985高校和211院校,主要对象是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高校提出 “全国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门槛要求,对达到要求的申请者进行面试,结合申请者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表现,自主录取学生。考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学科知识考试。
(2)“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
这种模式即为现行高考录取模式,不同之处是对考试进行多轨化和分层改革。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何种层次的考试,学校也可提出考试科目与层次要求。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211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
(3)自主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完全由高校自行确定、选择考试方式,自主录取学生。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
(六)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高考制度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需要进行缜密的整体设计,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制定《考试法》,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
加快《考试法》制定,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与责任,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追究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弄虚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
2.推进高校管理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
需要通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降低自主招生导致高考腐败的风险。
首先是信息公开。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信息公开极其有限,公众难以进行监督,从而对自主招生充满质疑。全部、全程公开自主招生的信息,可以有效打消社会的疑虑。为此,需要建立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机制,以及中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需要在大学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减少行政因素对招生等教育事务的干涉,减少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建立问责机制。无论大学还是中学,发现弄虚作假的,要公开揭露,并承担相应责任,取消有关的资格和招生权利。
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
与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对应,高校应推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探索沟通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服务体系。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可打破上学时间局限、学科与专业局限、学校局限,扩大学生选时、选课、选科、选师的自由。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可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通过课程认证、学分互换等制度,形成学生可以在研究型大学与其他大学、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之间流动的通道,以及灵活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形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并减缓一次性高考的压力,促进高校教育竞争。
4.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
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考生直接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发送给考生。此举可以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隔离,使得地方政府难以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排名。
5.改革考试加分政策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理目前的各种高考加分政策。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加分项目,必须保留的应降低分值,以保障全体考生公平地参与高考竞争。今后,地方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增加加分项目,如需增加需经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6.均衡研究型大学生源分布,保障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
改变国立的研究型大学招生本地化的弊端,扩大人口大省和西部地区的招生名额,逐渐均衡各地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保障农村学生公平接受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机会。参照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可规定国立重点高校录取农村生源的比例(例如不低于30%),在自主招生中对农村家庭学生实行同等分数情况下优先录取或对农村家庭学生加分,弥补农村学生因基础教育质量所造成的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7.降低英语分数权重
目前多数省份高考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课的分数,满分均为150分。有必要降低英语的分数权重,例如改为满分100分甚至80分,从而恢复母语教育的核心价值,并减少英语成绩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在6月初的统一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实行一年多次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保留两年。不同高校可指定所需的英语分数。
8.培育中介组织,提高考试服务质量
由国家和地方教育考试中心提供考试服务,是现阶段保障考试权威性的需要。从长远看,考试机构应更加专业化,并通过专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提高考试技术、测量和评价水平。可通过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考试机构和考试的社会化。
(七)高考改革的具体步骤
高考改革可以采取“放开两头、稳住中间、逐步渗透”的方式,以985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和艺术类高校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
高考改革的推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0~2015年)
(1)推行多轨化、分层次的学科知识考试改革。对现行高考实行多轨化改革,打破所有考生考一张试卷的格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科和层次,高校在录取中可自主提出学科和层次要求。
(2)制订“学业能力水平测试”方案并开展试点。由国家教育考试部门制定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方案,并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试点。
(3)扩大985高校自主招生。目前实行的高校5%自主招生,考生的选择权十分有限。自主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应该朝着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方向,通过增加考生选择学校的权利,加强学校之间在教学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的竞争。
985高校、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可采取两种方式推进。一是实行高校联考,比如985高校联考、211高校联考,在联考基础上对考生进行面试考察。自主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采取“统一学科考试+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的模式。在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尚未推行之前,以统一高考成绩作为申请门槛,高校再分别进行自主招生。高考成绩公布后,高校提出申请成绩要求,6月底至7月底,进行自主招生录取。取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零志愿”,考生可以平行申请4所学校,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由高校进行确认后,将余下的招生名额投入集中录取。集中录取阶段采取原来的填报志愿方式。这种方式,用高考成绩保证基本公平,多张录取通知书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学校两次录取,提高了资源配置率。
(4)地方本科院校采用传统方式招生。地方本科院校的录取,仍采用集中录取方式,即学校提出考生考试科目和层次要求,学校根据考生考试成绩与志愿,依次投档、录取。
(5)高职高专多种形式的自主招生。各地高职和专科院校,可根据不同情况自行确定考试和录取方式。例如可选择:①在高三会考成绩基础上的自主测试和申请入学;②有关高校联合举行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然后自主招生;③参加全国统一的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然后自主招生;④办学质量优良的高职学校,可实行自主考试、自主录取。
2.第二阶段(2015~2020年)
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学科知识考试并存,985高校、211高校学校可以采取“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以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申请门槛成绩,自主录取学生,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完成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高考。
高校可自主确定以何种方式,包括多次“学业能力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或者“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等,进行多次录取。高校实行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自主招生,必然面临教育资源无法一次充分配置的问题,而采取“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的方式,可以通过多次录取,使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由此建立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招生考试格局。
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以学科考试、集中录取为主,尝试向自主招生方向发展。
3.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
建立起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自主招生、多元评价的招生考试新格局。
二、关于目前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分析和理解
在中国GDP飞速增长的今天,教育不公平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民众及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及社会问题。于是,教育产业化便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不能不提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又掀起了新一轮声讨教育产业化的波澜。那么,究竟中国教育产业化到底给人民大众带来的是什么?
(一)教育产业化定义
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教育行业之所以可称之为产业,是因为教育具有产业要素的基本特征:
一是教育有可竞争的市场需求。二是教育有专属的行业资产。三是教育有专门的物质产品。四是教育有排他的质量品牌。五是教育有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六是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教育除了具备以上产业特征外,还集中表现出对相关的有形产品和文化精神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特性。教育是生产知识的产业,是生产科技的产业,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教育的产业属性,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市场经济属性。
(二)中国教育产业化起源
1996~1997年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的论调,引起局部范围的讨论,并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1998年,以汤敏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建议中国高校扩招并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和居民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政策出台。高校扩招热潮由此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开始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以后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副作用开始爆发,但扩招行为仍没有刹车,高校收费反而呈大幅增长趋势。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教育产业化被当作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受到了广泛批判,建议高校扩招的汤敏也被认为是教育产业化之父而成为了众矢之的。从此,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大规模爆发,社会各阶层纷纷被卷入,而且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
(三)中国教育产业化的争论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反对者主要是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和一批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他们主要针对教育的公益性质、中国教育的公平性现状、高校扩招的副作用、义务教育以及非义务教育的乱收费现象等问题来发表观点。他们的观点主要为:
(1)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它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投资项目和事业,不能作为产业来看待,或者至少不能作为普通的产业来看待。教育一旦与赚取利润拉上关系就会丧失了原本的公益性质,将与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教育的质量也会因此严重下降。
(2)教育产业化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违背和谐社会的精神。不断攀高的学费越来越成为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拦路虎。
(3)高校发展是一个过程,扩招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
(4)教育产业化已经造成许多腐败现象。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都有为数不少的学校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乱收费,大肆敛财。
以上各种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公平的全局性,教育产业化的实际可操作性进行论证。还有更多的观点主要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和谴责,措辞激烈尖锐,其中不乏动机论者和结果论者。可以说反对者虽然人数众多,但专业性明显不足,尽管他们的论点涉及面相当广泛,也有一定的数据支持,然而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持和严密的论证,使他们的立场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或者经济学家则纷纷从教育产业的概念、产业化的好处、产业化操作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给出支持教育产业化的论点。
(1)教育产业化的反对者没有搞清楚教育产业的基本概念。
教育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不是一门产业”,相反,教育确确实实是一门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归属于第三产业”。
(2)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
(3)我国正处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时期,希望接受更好教育的人群基数大,增长速度也大,而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规模明显无法适应这个需要。
(四)关于中国教育产业化得深层分析
其实,教育乱收费等现象,不是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也不是教育产业化造成的,而是办学制度造成的,或者说是教育产业化不彻底造成的。
(1)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始终是有限的。有限的资金,往往会倾斜使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倾斜办学,都投入大量经费“培育”了自己的重点学校。这些依靠政府部门政策支持起家的重点学校,同样倚靠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生源、师资照顾,使他们拥有了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优秀生源和一流的师资配备。他们财也大了,气也粗了,更有充足的理由收取高昂的择校费,因为“愿读好学校的人太多太多,不收钱,这教室不被挤爆吗?”
对于家长来说,拿钱为子女买“教育”与拿钱买衣服是不可比的。“教育”和衣服都是必需的消费品,但受教育就不同了,受优质的教育,可以成为白领、公务员,而受“低劣”的教育,可能就只能干一辈子低收入、低地位的活儿了。所以,老百姓勒紧裤带也会送孩子上重点学校。
在这种旺盛的需求下,重点学校的校长始终会根据当地百姓的收入水平,制定一个择校费标准。
(2)这么多年来,教育一直由公办学校垄断。但历史证明,古往今来,不准人赚钱的行业,不允许公平竞争的行业,就是办不好的行业!按理说,如今的重点学校可能凭不菲的收入自谋生路了,可以将之推向市场化了!
正因为如此,政府对重点学校的投入仍居高不下,重点学校在获取政府拨款方面仍要比普通校多得多。同时,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向重点学校,使得薄弱学校越发“贫困”,教学质量越发低劣。无论多么优秀的重点公办学校,都是耗费税收的机器,越是重点,就越需政府投入。但政府财力终究是有限的,好学校终究也会只有那么几所,无法惠及更多的民众。
(3)“要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就要改革中国的办学、招生、考证制度,这恰恰不能停止教育产业化的进程。相反,必须把教育的产业化进行到底:教育部门不仅要还学校自主招生、自主聘教、自主授课、自主定价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还要解除对民间办学的诸多限制,把‘鼓励民间办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国策。”
我认为,教育民办化应从重点学校开始。教育主管部门应下决心,将耗资数千万、上亿的重点学校,从最好的开始,一所一所、有计划地出让、租赁给民办,以收取不菲的收益金培育薄弱学校。这中间最大的难度在于教师的安置,若教师愿回原校任教,政府可以从转让金或租金中支付,一次性“买断”。这样,大量的优秀教师仍会选择与教育局脱离人事关系,而选择返回原校,还会有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主动跳槽去该校。同样,大量的学生仍会选择原来的重点学校读书。我们会发现,一个区县域内,办学力量并没削弱,但政府可以从一所学校“抽身”,把财力、人力用于其他学校。
(4)我们一直设想,培育民办学校以抑制公办学校的收费高涨。但新建一所民办学校,需要巨资不说,还得重新培养人文底蕴和社会形象。这个长时间的过程中,民办学校可能被经营所逼,降低选择学生的标准而扩大学生来源,最终导致升学率不高,社会形象不佳,于是陷入“生源少—降低择生标准—升学率低—生源更少”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在重庆主城区,几乎所有民办学校都走入了绝境。
教育主管部门是公办学校的利益共同体的,指望“不准收取择校费、不准乱收费”的行政命令来解决学杂费高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想使好的学校越来越多,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民间从接手重点学校开始。
教育产业化不是一步能到位的,需要政府的支持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教育产业化的社会问题及产业化后的效果:关于教育产业化,更多的现在集中在利与弊的分析,开始刚实行的时候,很多学习一般的孩子也有学上了,大家都叫好,现在一看成本上来了,大家又都开始抱怨了。其实在大家开始抱怨及批评的时候,很多事情早就被考虑了。改革以前,虽然收入少,但开销不大,满足基本吃穿就行了,其他住房、医疗、教育等有国家埋单,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要融资,发展要成本,这是经济学要考虑的最简单的事情,那么,这个成本由谁来埋单,产业化的根本就是把埋单的主体由以前的国家转向个人,国家少了一块负担,多了一块收益,几个原本都是公共支出的领域产业化以后,再加上国税地税分离,国家直接支出减少,收益巨增,这才成为了改革最大的收益和为下一步发展最大的基础,朱镕基对经济的理解如果还要被社会大众的智商所非议时,那只能是后者的愚蠢,尽管朱镕基对社会整体结构与协调的理解可能会弱一些,但是,实际上,早在产业化的谋划之时,就已经做好了这种准备,当大多数人开始非议教育产业化时,产业化早已收到了其成效,至少有三点:一是普遍的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二是国家财政的支出减少后的总量增加,三是在以后降低标准的时候仍然会保留很大一部分收益,涨了五块降了两块,人心大悦,而实际上依旧至少升了三块,这是从消费心理的角度考虑的。而不足在于,教育产业化制度推行以后,各级机构的变本加厉,教育从原本的清水衙门成为炙手可热,人人都想分杯羹,到最后摊到老百姓头上时,整个负担就很大了,再加上几个原本公共支出的领域现在都成了个体支出的大头,就更显得不堪重负了。这是从个体角度来看的,而从国家整体来看,却正是减少了负担,加大了收益,完成了国家发展原始资本的累积,拉动内需的根本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得掏钱,从最基础的生活(住房)保障(医疗)与发展(教育)的角度来掏钱。从对老百姓的强制性加大支出开始,相应地减少国家支出加大收益,老百姓在一定时间内是受损失的,但是整体的国家发展又最终是要给老百姓带来利益的,这是检验国家政策的根本。另外,在国家整体和人民个体角度中间还有太多的私家,这部分得利者最值得检讨。目前总的形势是,不管如何,改革开放20余年,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大幅度提高,这是主流。至于教育,我信奉一点,免费的往往是低质量的,要有高质量的获得,就要有高质量的付出,优秀的教育需要有更多的付出才能获得,教育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优秀教师的培养比一般老师就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努力,所以要想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就需要花更多的钱,只是,我希望付出的这些钱能得到相应的教育质量和回报,而不是在课堂上听那些太多的废话。
教育产业化不管推行和发展的方向如何,都需要国家及教育机构统一去执行是关键所在,让教育产业化,教育系统化也是社会发展所需,但是其中的管理制度,执行策略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
一、北京聚能辉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
(一)北京成立最早的一对一辅导机构
北京聚能辉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拥有14年教学经验,是北京成立最早的一家一对一课外辅导机构。
自成立以来,聚能教育一直遵循高技术、高起点、高效率的发展思想,广泛加强教育领域的技术合作,研究出一套全新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方法,切实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应试能力,从而实现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
秉承聚贤育能、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聚能教育已经发展为拥有近千名教职员工、三十余家分校的全国连锁教育机构;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范学生学习习惯、优化学生学习方法等教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年来,聚能教育成功帮助数万名中小学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二)优秀师资储备最多,学员成功案例最多
聚能教育拥有一支1 208人的强大教研、教学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量的60%,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量的20%,其中初高中在职一线教师占80%以上。得到北大、北师大、人大附中、四中、北大附中等学校的大力支持。
聚能教育聚集众多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名师,熟练的教学与丰富的知识能灵活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疑难。同时,很多教师凭借丰富的中、高考出题与批卷经验,能够准确把握考试方向,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考试难关。10年来,聚能教育教师团队兢兢业业,遵守聚能教育“敬业、奉献”的教学原则,培养出大批优秀教学案例,深得学生、家长信任。
(三)先进的教学模式
一对一辅导,即一对一教学模式,一名孩子一名教师,一名孩子一套个性化方案,在充分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学生成绩。
根据小、初、高各阶段学生不同发展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聚能教育科学、系统化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做到教学方法与孩子个性特点相符合、教学节奏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协调、教学强度与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相一致,使孩子在聚能教育的帮助下健康、全面发展。
聚能教育分别有“脱胎换骨重头学”、“巩固基础,步步冲刺”、“查缺补漏稳步拔高”等考试方案,并在不同时期辅以科学的心理辅导与应试技巧讲解,帮助莘莘学子顺利通过小、初、高考试难关。
“N对一”教学模式——一名学生=专业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潜能开发专家+励志拓展专家+专职班主任。全员配备资深教师,辅以高效管理,为孩子提供量身订做的优质服务充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全方位的贴心服务满足和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发展。教学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大纲内容,适合全/单科基础知识薄弱或知识点需要拔高的学生。 每一个孩子由中心老师来照管和教育,能让孩子得到最负责、最系统、最适合其身特点的指导和帮助。
(四)最具特色的教学服务
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聚能教育根据教育学原理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学生初始学习兴趣激发课程”,通过“诱趣”、“激趣”等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习方法培养和优化:主要包括中小学语数外学习方法纠正与指导,英语口语与听力技巧指导、作文写作方法指导,综合学习方法指导、应试技巧指导等。
学习习惯养成:聚能教育根据中小学生个性特点,精心研究一套学习坏习惯纠正与好习惯养成教学系统。同时,通过系列的心理、知识辅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能促进学习效果的有机系统学习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五)应考方向的把握,中高考信息的优势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14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以下是聚能教育整理的关于2014年中考的几大变化,供家长和考生参考。
备受冷落的语文科目翻身:2014年中考语文科目明显加大对阅读的考查力度。现代文阅读在考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传统3篇的基础上,2014年中考首次“新增一篇与历史学科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及试题”,现代文阅读分数由原来的30分变为36分。最值得关注的是新增了“情境作文”,这与聚能教育个性化教育提倡的学生应变能力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相辅相成。
语文中考改革的变化,对于孩子们的冲击都比较大,而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聚能教育希望准考生们能够利用好仅剩的复习时间,冲刺中考语文高分。
数学:删除“估计角的大小”等内容。为进一步减轻考生课业负担,2014年中考说明中,数学降低、删减和调整了部分考试内容要求。如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科学记数法等部分降低了考试要求,同时,删除了“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部分要求以及“角与角平分线”要求中的“估计角的大小”等内容。相反数的要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要求、二次函数的要求、图形的轴对称的要求等内容有所调整。
聚能教育名师指出,2014年中考数学整体难度可能会下降,并提醒广大考生在备战2014年中考的过程中注重基础、全面突破。
英语:写作要求降低。2014年中考英语降低了对“写作能力考查”的要求,从要求考生能写不少于60词的文段,降低为不少于50个词。关于写作能力要求的第一条改为:“能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按照题目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50个词的文段。”聚能教育名师指出这意味着考生能够更容易地拿到写作分数,但是,调整后的英语作文更注重基础。
物理:删除了部分知识点细目。2014年中考考试说明中,物理科目删除了部分知识点细目,如“光的直线传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磁铁”、“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等。同时,将参考样题一些繁复的计算更换为更为简单、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计算,例如电学计算等。在课标范围内,还增加了两条知识细目,分别为“静电现象”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从历年中考趋势来看,每年的难度都并不小,想得高分并不容易,考察的不仅是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有考场上的细致和灵活,聚能教育提前预祝2014年所有考生取得好的成绩。
化学:内容条目从110条减至102条。2014年中考化学删除了部分考试要求,知识内容条目由原来的110条减少至102条。同时,降低了部分考试要求,如将“能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测定水的组成”由“化学基本实验”部分改在“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这意味着两个实验不要求考生会做,只要知道其原理即可。此外,化学科目部分参考样题难度也有所降低,如“溶液”部分中,只“知道水是常用溶剂”即可,不再要求其他溶剂。
聚能教育名师2014年中考化学备考意见:回归课本,注重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细节的把握对考试成败尤为重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分析和运用已知知识、信息的能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也要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
综上所述,聚能教育已经针对中考各科变化对辅导课程作出了相应的规划与调整,制订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课程方案。
(六)聚能教育集团先进的发展思路
加强校区建设,优化办学条件:聚能教育斥巨资在北京及全国开设个性化辅导教学中心校区,并且投入一流的硬件设施,营造温馨的教学环境,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加强校区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安全,创建平安校区。
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学特色:教学贯彻三个优化原则:一是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发展一对一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三是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以教学研究为核心开创课外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在教学质量上独树一帜!
全面提高。加强教师管理,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不断完善教师考评激励机制,探索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倡导和谐教育,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跳出传统的传授模式,教给方法,开发智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尽我们所能帮助学生成长。
四、聚能辉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和创新升级模式
(一)把一对一项目做大做强
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教育培训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做个分析。市场需求大,投入低,轻资产项目。聚能的中小学课外一对一个性化辅导项目利润率在30%左右,我们的加盟校6~8年收回投资成本。另外,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我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 000亿元人民币。由于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较低,加之就业压力、传统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办学政策的放宽等因素的影响,为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更是大有可为。
对中国父母来说,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70%的中小学生,选择用课外辅导的方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大考冲刺阶段的学生选择课外辅导的比例更高。有1/3的被调查家长表示,愿意拿出上万元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埋单。
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细分市场。截至2008年11月底的数据,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市场获得1.032 5亿美元投资,占教育行业投资总额的近30%。世界银行曾发表报告称,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是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2%。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仅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课外辅导市场年产值就已经超过200亿元,这一数值预计将在5年内达到500亿元。与当下相当火爆的IT培训及英语培训(2008年,IT培训市场规模50亿元,英语培训市场的规模220亿元)相比,相对“低调”的中小学教辅市场反而显得更加“大有可为”。
所以聚能教育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小校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占了先机,就要继续把这个点做大做强。
(二)抓品牌,促连锁
品牌化格局形成: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在未来,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格局将会形成定居的局面。例如:英语培训领域将是新东方、环球雅思等这样的机构领跑英语培训市场;职业教育将是安博、北大青鸟等机构占据职业培训市场份额;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将是像巨人教育以多元化的优势占据全国市场,聚能以它的优势被誉为小初高快速提分专家。教育行业未来将形成像家电业和电脑业,大品牌割据市场的格局,各个大品牌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圈地扩大,将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向全国推广,这也将是中国教育培训业的未来发展格局。
在品牌机构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专业机构注重在纵深发展,聚能教育专注中小校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成为小初高快速提分专家。专业化的机构专注某个领域是快速成长的重要策略,专注造就专业,为此在品牌机构竞争的条件下,加快专业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品牌机构竞争的策略。
聚能教育已经在地方二三级城市展开项目加盟,这种品牌化加盟的模式将有助于快速启动二三级市场,地方加盟商热衷于与品牌化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在当地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将是二三级市场快速成长的一条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教育培训业走向全国地方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全国不同方式合作样本已经一百多家。最终将作为大品牌教育机构占领全国各级城市的大格局。
(三)重融资,强合作
随着新东方于2006年9月7日成为我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培训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此前企业在教育培训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价格、二是师资,但在雄厚的国际资本面前,这两点都显得不堪一击,只有通过上市、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等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永远成为领跑者。
(四)项目综合化
(1)进军早教市场:中国的第四波婴儿潮始于2005年,而2007年“金猪宝宝”、2008年“奥运宝宝”等概念又进一步拉升了婴儿出生率。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每年有3 000万婴儿出生。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城市中0~3岁的婴幼儿人数已达1 090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中国,为子女教育形成的储蓄和消费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支出和储蓄中占据15%和24%的比例,已成为中国家庭第二大消费。聚能教育目前服务人群为6~18岁的中小学生,在未来我们将开发3~6岁幼教项目。
(2)我们即将投放市场的项目有:精品班制,精品托管,中小学夏令营城市乡村深度体验生活项目;高考复读项目,艺考生考前100天冲刺项目及与国外非营利院校合作的留学项目。
(五)实现教育产业化
利用聚能的优势带动相关行业形成利益链。比如我们将成立自己装饰装修设计公司为全国加盟商服务,我们将使用同一品牌的物料及耗材,我们有自己的印刷厂等相关产业。
我们相信教育是未来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教育产业是一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产业,聚能教育立足当下,秉承“替家长分忧,帮孩子成材”的企业使命,不断发展、创新不懈,努力提高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聚能教育的起源及企业文化
(一)起源
聚能教育集团是一家致力于学习能力开发、学习习惯培养、应试技巧培训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机构。以改变孩子的方法、纠正孩子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己任。2000年成立至今14年时间,聚能教育集团在全国各地区已有130多家分校区,其中包括直营校区,合作校区,加盟校区和品牌合作校区,成功帮助数十万中小学生实现了素质的提升和成绩的突破,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和大学;在分担家长的苦恼同时,帮助每一名适龄学生,实现个人的求知、求学梦想。
聚能教育有今天与创办人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情结是分不开的。创办人是安徽六安人,属于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他本人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破烂的学校,残缺的师资,到初二都没有英语老师。家中没有一本课外读物,既便是这样他还是以优异的数理化成绩考取了本县的重点高中。但新问题来了,英语怎么学都跟不上,别人背一段课文五分钟,他半小时都背不会,对他来说全是生词,当时没有人补课,就这样,他以复读两年的代价最终由于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还是没有考取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这事对他来说一直有个心结,如果当时有人给予针对性的查缺补漏,成绩会好很多,而且不会事倍功半,后来通过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于2000年创办了中国最早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机构。
聚能名称由来:
海豚:智慧的象征,团队合作。
漩涡:象征力量,凝聚。
眼睛:心灵窗口,人类学习第一感官。
红色:能量与力量的象征。
聚能的成功秘诀:
1.目标明确。
2.稳步前行,不急功近利。
3.执着去做正确的事情。
4.重视人才。
5.高效的管理。
(二)企业文化
1.企业使命:替家长分忧,帮孩子成材。(爱心助教,育才兴国)
解析:聚能致力于学习能力开发、学习习惯培养、应试技巧培训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机构。以改变孩子的方法、纠正孩子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己任。已成功帮助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实现了素质的提升和成绩的突破,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和大学。在分担家长苦恼的同时,帮助每一名适龄学生,实现个人的求知、求学梦想。
2.企业愿景:2015年成为中国个性课外化辅导机构第一名
解析:凭借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专业的服务团队、先进的教育辅导系统体系、独特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不断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创造出先进的教育环境和完善的教育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的教育服务,成为个性化课外辅导领航者。
客户:让每一位客户在聚能都得到收获,打造让人信赖的品牌。
员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行业:推动、营造、创建健康的行业。
社会:回馈社会,注重社会声誉、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3.企业宗旨: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声誉第一
解析:坚持“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4.企业精神: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解析:永远向前看;前进、前进。
5.核心价值观:创新、务实、合作、承担;与客户一起成功(客户的口碑是生存的根本)
解析:激情创新,协作共赢,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拓展新领域;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遇到困难敢于担当;在帮助客户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飞跃。
6.行为准则:真诚、高效、尊重、分享(努力工作,尽情玩乐)
解析:诚信做人,规范做事;执行到位;尊重他人,爱惜声誉;客户价值,开放分享。
7.经营理念: 客户满意、员工提升、企业发展
解析:始终以客户和员工为关注焦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8.人才观:以人为本、品德为先 、公平竞争、 团结协作、 共同成长
解析:三个标准:个性为准、目标为准、服务为准。
三种义务:负责是义务、好学是义务 、奉献是义务。
选人原则:品德为先,做事先做人。
用人原则:公平竞争,业绩优先。
培育人才原则: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聚能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而且还是企业的主人,尊重人、理解人、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能,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9.口号:聚贤育能,日新月异
(三)企业大事记
1.2000年,成立于北京市海淀区,致力于网络在线教育咨询。
2.2000年5月1日,北京北大校区成立,线下业务正式全面辅导。
3.2006年1月,聚能教育官方网站(www.junengxuexiao.com)上线,开始向线下业务转型。
4.2009年5月,聚能教育太原分公司成立。
5.2009年12月,聚能教育西安分公司成立。
6.2010年7月,聚能教育济南分公司成立。
7.2011年4月,聚能教育深圳分公司成立。
8.2012年1月,聚能教育石家庄分公司成立。
9.2012年9月,聚能教育集团全国加盟招商项目正式立项。
10.2013年1月,聚能教育集团全国加盟招商项目正式启动,2013年加盟48家。
(四)乐把金针度于人
从IT转行做教育,怀揣梦想的聚能教育创始人——王宏。一位低调内敛乐把金针度于人的青年教育家。师从北大,成长于中关村,一把螺丝刀创造了在中关村年轻人中的奇迹。从事IT的日子里内心始终没有磨灭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自办民办学校的梦想。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0年北京的家教市场刚刚呈萌芽状时,一次在看望北大老师的过程中坚定了启动做教育的梦。
因为父母是教师的原因,成长的环境造就了天生对老师的倍加尊敬和对学生的特别喜爱。很快得到家长认可,学生爱戴。这样的品质灌输到了聚能教育的员工当中,慢慢发展壮大形成了企业文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时间生源充足供不应求。于是立足北京很快开了多家直营校区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在行业内最早成立了专职教师队伍,创立了专职教师标准化管理体系。
编者
在连锁的世界里,成功是目标,但不是目的;挫折是必然,但不是终点。
在民营教育中,聚能并不是全国做得最好的那个,但确是尤为踏实的那个。想不想做大并非民营教育机构的关键,能不能做深却是民营资本关注的焦点。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普教中缺陷的企业是做不好教育的,不能把握私教中客户终极目标的企业是做不好民营教育的。连锁教育最核心的人是教师,而教师并非连锁中最标准的要素,于是对于教育理念的关注成为连锁教育的核心吸引点。
犹如地域上的分水岭,北方发展的基本设总部北京,南方发展的基本设总部上海或广州。聚能也一样,基本设点长江以北,黄河沿线,迟迟未能南下。这主要还是因为南北在很多工作、生活习惯和观念上有所不同,还有就是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南北差异。新东方之所以在全国展开,或许与一开始就以国际教育、语言等为主是有关系的,因为“对外”,这并不“惊动”原来的机制和规则,往往容易快速发展。中国人并不排外,所以外来文化一般都能被国人接受,所以舶来的方式在国内更有市场,而传统的理念不易被人接受。我们看西方电影,吃西式餐饮,玩西方游戏,穿婚纱,喝红酒,潜移默化就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知识和生活方式,并向往那种生活。
但是,对内则不同了,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也容易受到机制的影响。而教育,则更加不易。
中国教育市场细分只是刚刚开始,不同客户对于教育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这里面充满机会。只是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多数人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因为当机会来的时候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等待下一个机会, 等待中又把下一个机会给错过了。看样子,聚能一直在准备,机会总会有来的那天。
(魏雪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